刘瑞
摘 要:在新课标下,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体制下,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更新观念;乐学情感;“学案”助学
在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关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过程。
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这几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和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不容易,当然,也从历练中获得了快乐,也悟出了几点感受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用“教师的情感”来熏陶学生乐学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和达到理想信念的热烈愿望,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建立真挚密切的师生关系,多找学生谈心,形成真诚、信任、合作的情感态度,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生动有趣的讲解,并通过自己的表率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喜欢你的课。诚然,这一路走来,有很多的辛酸,但更多的却是成功的喜悦和对教育的更深的认知。
2.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培养学生乐学情感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高中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学生兴趣盎然,有了渴望获得新知识的需要,必然促成新的认知目标。其次,可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把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促进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最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数学的轶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3.用“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漂亮的口才”来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就是为了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教材内容上,游刃有余地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除了专业扎实之外,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在面对学生时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加迅速地掌握知识并变为自己的东西。而不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更不可能出现错误的现象。虽然词不达意,学生难以理解,但是错误的讲解就会误导学生。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要使学生充分参与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自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以“学案”助学,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因此,我会花很多时间备课,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容量,我采用以学案导学和助学的方法。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巩固知识不应当仅仅归结为当教师刚刚讲完时就立刻喊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是给学生布置独立作业,让他们去深入思考教材,这就是巩固知识。反对在课堂上问学生会不会这样的问
题。而且还要及时对学生的习题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
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常在反思,希望能找到更加适合当代孩子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得、有所获。从中也使自己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叶绕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9.
(作者单位 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