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理解

2013-11-21 09:23高静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郊游自律品德

高静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评价其课堂有效性的主要标准。那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

调性。

在讲述《节约从我做起》这一课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用品都是劳动成果,它们来之不易。懂得节约既是积累财富又是尊重他人劳动的表现。能力和方法目标——使学生能珍惜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树立以珍惜劳动成果为荣,浪费劳动成果为耻的道德观,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丰富教学活动,激活学生主体性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重要的是确立“以学生为中

心”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开展自主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

比如:讲述《健康小调查》时,不是开篇讲述小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有哪些?而是让学生课前排练了一个情景剧《为什么郊游这么难》,一个小同学想周末约几个好朋友去郊游,但是有的同学无精打采,没心情去;有的同学太胖,体力不支,不想去;有的同学牙疼,不敢吃东西,也无法陪同。惟妙惟肖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台上台下都情不自禁地融于直接体验当中,此时表演的同学提出问题:“他们不和我去郊游,同学们请

告诉我,为什么?”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而且学生初步感知了主题观点。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由于某些不健康因素所带来的烦恼。牙疼、精神萎靡、视力不良、不能和人很好地交往等,这些在小学生中存在的突出的健康问题开始一一列举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化难为易,简明扼要地达到教学

目标。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寓德育教育于实际生活之中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生活化,因此,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例如:在讲述《德贵自律》这一课时,我没有开篇讲述自律与他律的区别以及自律的重要性。而是走进教室后,又匆忙地走出教室,站在后门位置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步入教室之后,我对孩子们说,刚才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自律小测试,你们的表现,老师尽收眼底。那大家对于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打一个合理的分数,通过这个真实的情景成功地导入新课。这就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学习环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自律的重要性,从而构建起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郊游自律品德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快乐郊游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快乐的郊游
以他律促自律
走,一起去郊游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