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红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中导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安排导语。总结了六种导语运用的方法:趣闻轶事吸引法、历史故事导入法、朗读移情法、形象感观法、设问置疑法、悬念吸引法,分别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导语;趣闻轶事吸引法;历史故事导入法;朗读移情法;形象感观法;设问置疑法;悬念吸引法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正如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样,一堂课要有妙言隽语的导语。好的导语如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像桥梁,连接着师生的情感通道。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较快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下面,我介绍几种导语应用方法。
一、趣闻轶事吸引法
职校学生正值十六七岁的青春年纪,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广泛搜集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一般书信时,曾运用了这样一些趣闻:“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书信的有关知识。说到书信,你们知不知道世界上最长、最短、最快、最慢的信分别是什么?最长的信是美国一个叫杰奎琳·约翰的人写给他姐姐的一封信,足足写了八个月,共计一十一万三千七百四十七个字。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信。最短的信出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把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寄给出版社一段时间之后,给出版社去的一封信:‘?——雨果。出版社接到信后给他的回信也很简洁:‘!——编者。最快的信是1981年初,美国邮电部门正式开办国际邮政业务时,有个人从伦敦寄出一封信,过了多久收信人看到了这封信呢?两分钟!两分钟,这封信就到了加拿大收信人的手中!它是通过卫星传送到对方的接收站,再投送给收信人的。这封传真信,就被称为世界上最快的信。最慢的信是1493年哥伦布在航海途中给西班牙女皇伊丽莎白写的一封信。哥伦布把信密封在漂流瓶中,投入到大西洋里。结果,这封信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浮了三百五十九个年头,直到1852年才被一艘美国船只发现,你们说这封信是不是世界上最慢的信呢?”学生们在听完这些轶事后,对书信产生了兴趣,上课不觉得枯燥无味,老师讲解也就会轻松了许多。
二、历史故事导入法
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向别人指出缺点一定是件让人心中不快的事,至于向高高在上的帝王直言进谏,就更会招来杀身之祸了。比干向商纣王直言遭受剖心酷刑;屈原怀着一片赤诚爱国之心仗义执言却被流放;唐太宗李世民也险些杀了屡犯龙颜的大臣魏征。似乎忠言一定逆耳,而向君王进谏一定落得悲惨下场。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忠言也会变得顺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去寻找这把变逆耳为顺耳的金钥匙。”
三、朗读移情法
老师上课时并不是匆匆开口切入课文正题,而是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或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精彩诗篇,把学生带到规定的环境和内容中去,唤起他们浓厚的欣赏情趣。在教《土地》一课时,我尝试着这样导入:“同学们,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曾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那么,我们作为肩负祖国明天命运的年青一代,应对祖国的土地抱以何种态度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能够帮助你树立正确态度的文章——《土地》。”
四、形象感观法
先用白描的手法绘声绘色地描摹出课文相关人物的外观形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有大致的了解,以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我在教授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一诗时,采用了再现人物形象的感观法开头:“从世界闻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向我们走来一位身穿中式长袍,留着分头,戴着一副黑色圆框眼镜的儒雅俊秀青年。他带着梦想,带着期待,用一首首精彩美妙的诗篇倾诉他如烟般的愁绪,扣动无数读者的心弦。这位伟大的诗人便是徐志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再别康桥》。”鲁迅的小说《祝福》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
五、设问置疑法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学问,关键在“问”上。教师适时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登堂入室,探索“所以然”的秘密。在上《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吗?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经过连年的征战,最后只剩下刘邦和项羽这两支起义队伍互相争夺天下。刘邦由弱变强成为胜利的一方,而实力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那么大家是否想过导致弱者胜而强者败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鸿门宴》一课,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课文内容。导入的设问方法很多,有直问和曲问、宽问和窄问、单问和复问、明问和暗问等。
六、悬念吸引法
巧设悬念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刨根究底,直到弄清为止。如《项链》一课就可以充分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引导。“同学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在法国,有一位年轻妇女,她为了使自己在参加宴会时更加美丽迷人,千方百计,费尽心机。可最后,她竟为了一夜的美丽,付出了十年辛苦劳动的代价。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位妇女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不幸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项链》这篇文章!”
导语虽小可作用挺大,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有助于启发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导语的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它,并且用好它。
(作者单位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