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对语篇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

2013-11-18 07:16陈兴莉秦德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缺省预设语篇

陈兴莉,秦德娟,刘 静

(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贵州遵义563002)

预设,也称“前提”、“先设”和“前设”,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预设最初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的课题,后来,形式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都相继介入其研究。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发展了弗雷格的思想,将预设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这其中涉及很多因素。于是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而非语义现象[1-3]。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发话者有关,即预设不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而是发话者与语段之间的关系;预设(前提)是说话人的预设(前提),不是句子本身具有的预设(前提)[4]。

国外对语用预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语用预设的本质问题。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所知道的、能促成言语行为顺利实施的适切条件或知识;二是预设对语境的敏感性[5]。国内对语用预设在词汇、句子层面的应用研究颇多,其中蓝纯[6]列举了九类在现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预设引发项。在语用预设的语篇研究上,在国外,法国语言学家杜克罗特(Ducrot)指出,预设的基本功能就是为语篇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一个框架(frame),正如芬内曼(Vennemann)所说,语篇中的预设限定着语篇的后续语句的范围[7];在国内,朱永生、苗兴伟[7]揭示了预设在超句结构中的运作机制,并且阐释了语篇组织的特征和语篇的连贯性。但是就语用预设在语篇意义建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论文还很少。本文将以王寅教授提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语用预设在语篇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一、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理论背景与简介

(一 )事件域认知模型的理论背景

国外一些知名认知语言学家提出许多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理论模型。如兰格克(Langacher)的弹子球模型(Billiar-ball Model)和舞台模型(Stage Model)论述了英语的基本句法构造及其变体,汤米(Talmy)的力量动态(Force-Dynam ic)模型主要以空间中的动态性事件为基础分析了概念结构及其句法构造,莱克夫(Lakoff)的形 式 空 间 化 假 设(Spatializationof Form Hypothesis,简称SFH)主要用于阐释六种句法结构,还有计算机科学家斯甘克(Schank)、爱伯森(Abelson)提出的“脚本理论”(Script Theory)和潘特尔(Panther)、桑伯格(Thornberg)的“时段理论”,但这些理论基本上都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分析层面单一;(2)侧重动态场景;(3)主要针对句法。

(二 )事件域认知模型简介

针对以上理论的不足,王寅[8]教授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并以此解释语篇。其基本思想如图1所示。

图1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王寅教授认为人们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于大脑之中,形成固定的意向图式。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简称E)主要有两大核心要素: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行为分为动态性行为和静态性行为,其下又有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子动作(如图中的A1,A2…An)。事体可包含有生命事体和无生命事体,甚至是抽象或虚拟的概念(如图 1 中的 B1,B2,…Bn),如人、事物、工具等。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体可具有许多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D或C。所以,一个事件域就像一个家族,通过衍生、发展,这个家族不断扩大,其下的成员具有很多细部特征,而且这些家族成员之间还存在层级性关系,如:

在第一层级上:一个事件主要包括动作和事体两大核心要素;

在第二层级上:这两个要素又衍生很多子要素;

在第三层级上:各子要素承载着很多典型信息,如特征和分类等信息。

二、ECM下语用预设在语篇意义建构中的认知机制

(一 )语用预设在语篇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语用预设在语篇信息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话者用语篇承载了预设信息和断言信息。发话者在蕴含信息流的语篇中把已知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把未知信息处理为断言信息,然后这一断言信息又成为下一语篇的已知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动态性、主观性和主动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用预设的特征“共知性”和“合适性”,反映出语用预设的表达者对预设的结构、措辞的选择必须基于对语用预设理解者的知识状态的假设。表达者明示自己根据理解者的知识状态所作的假设,并根据理解者的理解状态对自己的预设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理解者力图将自己的知识状态调节到满足表达者语用预设的要求[9]。当不能达到表达者认为的知识状态时,理解者通过询问、质疑等手段寻求与表达者共同的认知环境,通过明示的信息进行推理,从而理解表达者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这体现了语用预设是表达者与理解者调节性建构的特征,体现了语用预设的动态性;语用预设的表达者明示自己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体现了表达的主观性;语用预设的理解者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为领会表达者的交际意图而进行主动的动态推理,体现了理解的主动性。

就这样,在语用预设的表达与理解的过程中随着语篇信息流的传递,语篇的意义才得以建构。

(二 )ECM下语用预设在语篇意义建构中的运转解析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为了实现交际的高效性和经济性,语用预设的表达者总是省去很多假设理解者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被表达者处理为隐含预设信息(即缺省信息)。所以,实际情景信息就应包括言语信息和缺省信息,用公式可以表达为[10]:

实际场景信息=言语信息+缺省信息

话语表达与实际场景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转喻关系)。因此,语用预设的理解者总是需要补充很多缺省信息才能获得对实际场景较为全面的理解。可以说,语篇意义是言外的背景知识和言内的语篇信息的结合。所以,在分析语篇时应充分考虑到自然语言和实践活动具有无穷的“关联”,一项表达或行为的意义必须诉诸其他表达或行为的意义才可被充分理解而不至于产生歧义。

在语篇意义的构建中表达者可能采取显性语用预设,也可能采取隐性语用预设。当采取隐性语用预设时,理解者要凭借认知语境析出潜在的语用预设。

下面笔者通过分析 CET4听力短对话谈谈在ECM下语用预设是如何在语篇意义的建构中发挥作用的。

1.用事件域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个别事体作语用预设,而缺省其他相关要素来指称整个事件。

例1:

W:Have you ever puta computer togetherbefore?

M:No,never.But I think if we follow these instructions exactly,we won’t have much trouble.

语篇中Woman提到put a computer together就为Man预设了这样一个事件域:涉及Action―Assembling(其下包括一些子要素,如懂having computer know ledge;having some experience of assembling;looking for instruments;assembling according to instructions;在这些子要素下可能还涉及另外一些信息passing instruments;reassembling after disassembling;finishing assembling;checking,ect.)和 Being―personand/or thing(其下包括instruments;assembling worker;assistant;instructions,etc.,这之下可能还有instruments的各种零件等分类信息)两大项目。这样,实际场景信息(assembling act)=言语信息(put a computer together)+(子项目和分类信息构成的)缺省信息(如having computerknow ledge)等构成。因此,后文所听到的follow theseinstructions也就在预料之中。这一事件域可以用图式显示出来(见图2)

图2 例1图式

2.用整个动作链中的其他子动作作语用预设,指称整个事件。

例2:

M:Forgive the mess in here.We had a party last night.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and they all brought food.

W:Yeah,I can tell.Well,I guess it’s pretty obvious what you’ll be doing most of today.

Man的话语中谈到请客举行晚会这一动作链中的几个环节 mess、had a party、a lot of people、food、lastnight,因此,Woman就可以根据这些环节将整个事件域还原出来:昨晚有很多人在Man家开Party,来的客人带来了很多好吃的东西,他们玩得很高兴,也吃了很多东西,而且玩得很晚,等他们离开以后,他也累了,因此,第二天Woman看到的景象就是乱糟糟的(mess),所以,她认为打扫卫生就是Man今天必须完成的工作了。因此,缺省信息(打扫卫生)=实际场景信息(晚会前、中、后)-子信息(如mess等)。这一事件域可以用图式构建出来(见图3)。

图3 例2图式

3.用其中的一个相关事体作语用预设,引出整个事件域。

例3:

A:你去哪儿了?怎么这么晚才回家?

B:(摇了摇手中的电影票)

这时B仅用了事件域中的一个相关事体(电影票)来预设看电影这整个事件。实际上,这张电影票展示了一个隐含的语用预设,引出了一个相关的事件域——看电影。这其中包括Action(taking thebus、getting off、buying the ticket、entering the cinema、watching a film、leaving、going home等),可能还包含看电影的过程中电影很精彩,引人入胜,引出laughing、crying 等子行为和 Being(bus、ticket、cinema、chair、audience等事体)。本事件域如图4所示。

图4 例3图式

之所以语用预设的理解者能构建出如上的事件模型,其实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培养起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大脑中逐渐形成对外界的意向图式,这种图式逐渐固化在大脑中,成为一种常规关系,徐盛桓教授则把它称为常规关系的[相邻±]和 [相似±]的维度[11],根据这些维度语篇意义得以构建,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语篇意义范围内的合理推理。

三、结论

常规关系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语篇中通过使用语用预设触发一个事件域,通过人们的合理推理,语篇意义得以构建。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分析语用预设在语篇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实际上很符合人类的常规认知体验,与人类长期建立的对常规关系的认识相吻合,因此,语用预设具有合理的索引性;通过语用预设理解语篇的意义,使语篇的意义更易于理解与把握,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1]Stalnaker R.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A].Munitz M K,Unger P.Semantics and Philosophy[C].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179-213.

[2]Levin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Mey J 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1993.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97.

[5]曾文雄.语用学的多维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0.

[6]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外语研究,1999,(3):11-19.

[7]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2000,(3):25-29.

[8]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1):17-26.

[9]David I,Beaver,Bart Geurts.Presupposition[DB/OL].[2013-03-01](2011-04-01).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resupposition/.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46.

[11]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2005,(5):12-14.

猜你喜欢
缺省预设语篇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浅谈量词冗余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单模态框架内的缺省
我国退休法律制度的预设前提及其反思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