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頔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1],与此相关的还有“朋辈辅导” (peer coaching,peer mentoring)、“同伴教育”等提法。“朋辈教育”模式的实施对象可以是各个年龄阶段的受教育群体,实施的目标和环境也是千变万化。其特点是淡化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性和斥拒性,变灌输为引导,使得教育手段多元而生动并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朋辈教育”模式这样的特点使其作为补充和丰富传统刻板教育的形式而广被关注。
然而,在目前相关文献中针对“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实施的途径和载体却鲜有研究。而如何高效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使其在实践中对在校生形成正面引导和示范作用,这正是各高校需要了解“朋辈教育”实施途径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出新的载体进行加强性教育的关键所在。本课题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期对“朋辈教育”模式的理论讨论和实践应用提出新的视角,进一步促进“朋辈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纵观国内外“朋辈教育”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设定一个教育目标,再将“朋辈教育”的模式具体应用到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并在事后的调查和研究中反观“朋辈教育”的成效和结果。这种研究思路的优势在于确实能够“对症下药”,了解“朋辈教育”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作用及影响,但是对于“朋辈教育”的实现形式和被教育者的接受认可度却稍有忽略。“朋辈教育”实施的模式中,哪些是被在校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的?在现代具有思想独立性的大学生群体中,有哪一些新颖的活动形式可以发展为“朋辈教育”的新载体?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课题以期从量的研究中提取论据,拟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是华南师范大学在校生,每份问卷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此部分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意在启发被试“朋辈教育”的概念意识。根据基于心理表征的概念理解及学习策略相关文献[2],本课题设计出符合概念理解心理表征三个阶段的呈现方式,即“朋辈教育”概念呈现,“朋辈教育”概念情景体验及要求被试完成既定任务,来保证被试对“朋辈教育”概念理解的可靠性。只有完成既定任务的问卷才会被视为有效问卷,第二、三部分的数据才会被收集。
第二部分:列举出高校中“朋辈教育”实施的常用途径,被试需要通过给七点量表打分的方式给出个人的认可度评价。经过后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可以纵向比较出学生对目前高校中较为常见的“朋辈教育”途径认可度。
第三部分:此部分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意在探索“朋辈教育”模式的新载体。问卷会探索性地让被试写出自己期待接受“朋辈教育”所发生的时间、场合、人员等重要信息,并让被试写下心中期待却从未体验过的理想“朋辈教育”模式。通过后期对问卷信息的整合,试图探索出“朋辈教育”模式实施的新载体。
本课题分发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5份,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结果
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相比评比类型的“朋辈教育”模式,辅导类,交流类及展示类等较为传统的模式被学生认为更能体现出“朋辈教育”的特色,这个结果可能与“朋辈教育”概念中需要体现“淡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性和斥拒性,变灌输为引导”的特性有关,在这种平等的互动中,“朋辈教育”会呈现出更多的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力,容易使被教育者感受到更多的亲近感,进而自觉地内化和消化教育内容。评比类的模式得分超过了4分,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朋辈教育”模式特征,可以激励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自我加压,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但是评比过程中强烈的对比性可能会使学生感觉到压力增大,从而降低了大部分学生对其的接受度。
对于学生所期待的较为新型的“朋辈教育”模式,根据问卷结果分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朋辈教育"中实施教育的主体所取得的成绩和个体风格一定要使被教者认可且接受;
其二,“朋辈教育"开展的地点要让被教者熟悉,应该以被教者的方便性为主要考虑;
其三,“朋辈教育”模式开展的频率应该随着受教者的需要提高,成为一种日常性“服务”;
其四,“朋辈教育"的形式最好是具有个体针对性,被教者有足够的时间咨询或接受辅导,能够赢得被教者群体较高的关注。
综上所述,在校大学生认为较为有效的“朋辈教育”模式应该是“亲民、友善、高频、高效”的,学生渴望与教育实施的主体搭建起一个可以互为平等、方便沟通的平台。校方活动组织者如果期望利用好“朋辈教育”的概念在校园中开展活动,首先不能站在自己单方面的角度上进行活动策划,而要在开展活动前进行必要的活动调研以了解在校生的教育需求。虽然每次活动主办方受限于物力、财力、精力,希望能够对在校生产生最广泛的影响,但是也要考虑到所开展的活动是否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防止活动效果流于形式、泛泛空谈。另外,“朋辈教育”开展的活动阵地除了可以在特定的活动地点,也可以在学生的宿舍或者课室,尽量让每一次活动更加贴近学生,淡化其“教育”的刻板印象,让其更以“服务”的姿态出现而成为一种便利的辅助教育手段,贯穿在对学生成才教育的实践当中,这样一来,“朋辈教育”更容易在引导校园健康风气形成,带动其它学生成长,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气氛的过程中,将隐形教育过程显性化,使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加迅速和自然。
虽然“朋辈教育”模式中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讨论和摸索,比如在选拔榜样学生的标准和考核方法上,在组建“朋辈教育”团队的模式和延续制度上及如何丰富“朋辈教育”模式的载体上均未形成统一标准,但“朋辈教育”在本质上的优势被广为认同。运用“朋辈教育”做好广大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教育,掌握好来自于学生群体的内部的根本力量,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平等交往,将优秀者的外部触动和受教育者的自觉思索形成良性互动,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势必是各高校期望取得的理想教育效果。
[1]刘国艳.利用朋辈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Vol.10(1):38-40.
[2]徐芃,徐暾海,田树革.基于心理表征的概念理解学习策略探析 [J].中医教育,2009(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