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初迁界对福建沿海地区的影响

2013-11-15 12:34:57刘宇勋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郑氏郑成功清廷

刘宇勋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浅析清初迁界对福建沿海地区的影响

刘宇勋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清廷为抵御东南沿海郑成功抗清势力采取坚壁清野的迁界政策,该政策的推行可谓是祸国殃民,给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灾患,而对郑氏势力没有起到预想的抵制作用。因此,该政策一经推行便受到诸多的批评和抵制。迁界;复界;沿海地区;郑成功

清初,为了抵制郑成功海上抗清势力,清廷先后颁行禁海和迁界政策,妄图阻绝沿海百姓对郑氏的接济。禁海限制了沿海经济,但至少没有对沿海居民的基本生存造成威胁,而迁界“自始至终都是以极其野蛮的方式摧残沿海居民的一场惨无人道的暴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破坏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迁界对福建沿海地区的灾患

迁界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宽数十里、长数千里的荒无人烟的区域,试图以此为隔离带,严防接济,实现对郑军不攻自灭的军事目的,但它带来的灾患却是极其严重的。

为了严厉执行迁界政策,督迁官兵将沿海百姓最主要的生存资源全部毁坏,民房被焚毁,良田被抛荒,盐场被废弃,沿海港口尽遭封港毁船厄运,造成数百万士民流离失所,数十万百姓死于非命。如《闽颂汇编·长乐福清复界图记》载:“檄下,民尽徙。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榕城纪闻》也说:“火烧两个月,惨不可言。”《莆变纪事》亦有载:“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房屋且无依,无论生存矣。

由于清廷颁行迁界令较为紧急,官府无妥善之安置,百姓亦无心理之准备。《莆变纪事》有载:“初,民之迁也,搬移粮食,携带老幼,以为暂塞功令,不久当复耳。既而焚屋撤墙,既而砍树筑寨,法禁日严,始有无归之叹。”再加上清军士兵的残暴,视小民如蝼蚁,迁民真是无以为生,只好辗转他乡,颠沛流离,苟延残喘,勉强度日。沿海百姓在迁界的过程中,也是痛苦万分,灾难深重。

《榕城纪闻》载:“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途。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清初莆变小乘》也说:“海滨迁民,初时带有银米及锱重,变卖尚可支持。日久囊空,既苦糊口无资,又苦栖身无处,流离困迫,……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展转待毙,惨不忍言。”康熙三年,清军据有东山岛,总督李率泰督迁东山百姓,全岛尽弃。《台湾郑氏始末》记载: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筑墙为界,纵军士大肆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

以上所举,仅为迁界过程中,老百姓经历之苦难;所列材料,也皆有关于福建沿海地区,可见正如谢国桢言:“大抵迁界一事,福建受祸最甚。”

沿海居民,世代以海为田,以采捕和出洋贸易为生,海禁已断绝其生计,迁界更强迫他们别离乡井坟墓,割弃房舍家园。二十余年迁界,对于东南沿海各省,特别是福建沿海地区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百姓死亡自不待言。如《莆变纪事·人稀篇》所载:“壬寅之秋,截界令下,沿海孑遗,逃亡流窜,遍野哀鸿,不可收拾。加之甲辰、乙巳水旱为灾,百役并至。界内之民死于力役,死于饥饿,死于征输,至有巷无居人,路无行迹者。”在迁界的过程中,海澄县沿海居民,流离死亡相藉,全县人口由三万五百六十九人,锐减至一万一百三十六人,比迁界前减少了三分之二。

沃壤良田日渐荒芜。百姓内迁之后,漳浦县抛荒田地一千二百八十多顷;莆田“计去地三之一”;海澄县自一都至六都外皆为弃土,全县被划在界外的田地共八百零四顷二十亩余。以福建全省来说,“自闽安镇起,北至海埕六百七十里,南至分水关一千一百五里,福、兴、漳、泉四府,福宁一州所属十九县,划为界外多至二万五千九百零四顷。膏腴弃为荒地,庐舍沦为废墟,无数人民,流离颠沛”。

鱼盐之利尽失。沿海人民素有捕鱼晒盐的传统,以捕鱼贩盐为业。“濒海之民,多以渔盐为业。”迁界后,寸板不许下海,造成了渔业和盐业生产的中断,渔盐业的发展基本呈停滞状态,荒废了二十余年。福建沿海的盐场在迁界中也多有废弃,“闽中盐场有七……初迁多在界外”,如漳浦盐场 “顺治十八年迁界,盐丘俱在界外,税银一概无征”。

土地荒芜和渔盐之利尽失,直接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福建总督范承谟在康熙十三年(1674)的《条陈闽省利害疏》中有言:“闽人活计,非耕则渔。一自迁界以来,民田废弃二万余顷,亏减正供约计有二十万之多,以致赋税日缺,国用不足。”姚启圣在奏疏中也称:“沿海鱼盐、洋贩之利,阻绝不行,民生已困,国计更绌。”“自迁界后,不独五省之民失业流离,伤损国家赋税,二十年来何止几千百万?”

禁海和迁界沉重打击了沿海经济。清政府实行海禁特别是迁界政策后,不仅私人海上贸易受阻,就连福建官府直接控制的市舶贸易也一度完全停顿;不但对外贸易中断,而且国内各港口间的贸易也陷入了一片萧条。昔日繁华的口岸市镇,顷刻间凋零殆尽。如莆田秀屿区迁界前拥有四百余只海船,商业利润,每年不下二十万,但是迁界之后,秀屿化为焦土。

沿海百姓世代居住滨海地区,以种田、捕鱼、经商为业。清政府实施迁界,对迁民又无妥善安置措施,使沿海百姓流离失所,辗转沟壑,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清代伍常《清初迁界》诗:“觉罗无计退雄师,下诏迁居策亦卑。卅里田庐成赭土,哀鸿遍野叹流离!”正是对清廷迁界令的哭诉。

二、沿海迁界对郑氏势力的影响

以上分析了迁界政策对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的沉重灾难,那么对海上的郑成功势力有没有起到“绝接济、待其困”的目的呢?

“(顺治)十八年,谕迁濒海民入内界,增兵守边。成功既自江南败归,又接济路绝,由榔已走缅,少声援,势日蹙,乃觊取台湾以自保。”郑成功取台湾,一方面有长期据台,以其为抗清基地的打算,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受清廷沿海迁界的影响。清廷长时间地实行禁海迁界,给以海上为基地进行反清军事活动的郑成功武装势力不小的打击,但是这种作用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郑成功在听闻清廷行迁界之策后叹曰:“使吾徇诸将意,不自断东征得一块土,英雄无用武之地矣。沿海幅员上下数万里尽委而弃之,使田庐丘墟,坟墓无主,寡妇孤儿望哭天末,惟吾之故;以今虽披猖,亦复何用。但收拾余烬,销锋灌燧、息兵休农,待天下之清未晚也。”在他的励精图治下,“立兴法、辟刑狱、起学宫、计丁庸、养老幼、恤介特、险走集、物土方;台湾之人,是以大集,郑氏遂安”。

航海经商,是郑氏家族的传统,禁海和迁界,也没能断绝郑氏父子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郑氏发展海外贸易和建设台湾,完全自给自足,清廷放弃海上贸易控制权,使郑成功轻而易举地垄断了东西洋贸易。起初禁海之时,郑成功没有因海禁而被困死,反而使其垄断了海外贸易。他在与日本、南洋的贸易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他的海路五商和山路五商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络。他还对占领区征派赋税,甚至时常登岸向清占领区索粮。而在迁界的过程中,大量不愿内迁的百姓,反而冒险渡台,成为郑成功部开发台湾和抗击清廷的重要力量。如顺治十八年五月,郑成功“招沿海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时方严迁界之令,杜绝接济,不许寸板下海。沿海贫民不乐迁者,或偷渡台、澎,佃鱼为生,而通市之利,久为郑氏所擅矣。”结果郑成功势力更强大了,而清初沿海地区的经济却出现凋敝局面。

郑成功逝世后,陈永华辅佐世子郑经治台,秉承郑成功的政策,“课耕种,通鱼盐,安抚土番,贸易外国,继成功之鸿烈,乃祚二世,辟利万禩”,台湾气候和煦,物产富饶,粮食连年丰收,所产的蔗糖、鹿皮等,也可以换取所需的一切物资。

对于清廷的迁界之策,郑氏还屡屡进行破坏。三藩之乱时,郑经率军进据漳、泉、潮等州府,拆毁界墙,填平界沟,推倒堡垒,尽反清廷禁海迁界之道而行之,恢复阡陌耕耘,准许出洋贸易,给予百姓相对稳定的生活。但清兵占据后,又复行迁界。

正如郁永河所言:“成功以海外弹丸地,养兵十余万,甲冑戈矢,罔不坚利,战舰以数千计;又交通内地,遍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通洋之利也。……凡中国各货,海外人皆仰资郑氏;于是通洋之利,惟郑氏独操之,财用益饶。暨乎迁界之令下,江浙闽粤沿海居民悉内徙四十里,筑边墙为界,自为坚壁清野计,量彼地小隘,赋税无多,使无所掠,则坐而自困,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固非无见。不知海禁愈严,彼利益普,虽智者不及知也。”

事实表明清政府的禁海迁界政策没有达到目的,郑氏依靠海上贸易和寓兵于农,自力更生,维持住了自己的政权,取得了发展壮大。而且从另一层面上来看,也对台湾的开发做出了贡献。迁界政策不但对沿海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也给清政府自身带来了重重困难,对郑氏集团却没有起到多大的抵制作用。对于清廷来说,消极的海防政策只能会使原有的海洋经济衰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遭受惨重的破坏;同时也增强郑氏力量,增加了海防的难度。“迁界之事,累吾国东南沿海一带之民实深,而无甚于郑氏亦明矣。”

三、诸官员对复界的奏请

第一个上疏直谏的是湖广道督御史李之芳,他闻清廷之迁界令而叹曰:“自古养兵,原以卫疆土;未闻弃疆土以避贼也。”便上奏清廷说:“今五省之民,沿海已居其半,当道者不思制插安民,只欲尽以迁移,能使贼自毙乎?是贼未必能歼灭、未必能尽降;而国家先弃五省之地土人民。沿海一带,鱼盐之利何啻数千万?……当道者,不为深谋远虑,操一朝之权,弃百姓过于反贼。万一不顺,问谁之咎?”李之芳疏,铿锵有力,至情至理。然而清廷从巩固统治出发,苦于对郑氏束手无策,断然以牺牲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存为代价,一意孤行,继续推行迁界。

即便是迁界政策的严厉执行者闽浙总督李率泰,在临终之前,也遗疏请求展界。其疏言:“至数年以来,今沿海居民迁移内地,失其故业。宜略宽界限,俾获耕渔,庶苏残喘。”康熙七年(1668)六月,广东巡抚王来任巡视边海,见流民颠沛,也上遗疏曰:“臣思设兵原以捍卫封疆而资战守,今避寇侵掠,虑百姓而资盗粮,不见安攘之策;乃缩地迁民,弃门户而守堂奥,臣未之前闻也。”

福建总督范承谟在康熙十三年(1674)的《条陈闽省利害疏》中有言:“闽人活计,非耕则渔。一自迁界以来,民田废弃二万余顷,亏减正供约计有二十万之多,以致赋税日缺,国用不足。而沿海之庐舍畎亩化为斥卤,老弱妇子辗转沟壑、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所余孑遗,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至此已极!……设立水师,原为控扼岩疆,未有弃门户而反守堂奥之理!”该疏对迁界禁海的弊端多有批判,无奈当时正值三藩之乱,清廷以平乱为主重,加上郑经趁乱对闽省、粤东沿海也多有侵扰,在平乱和击退郑经部之后,清廷又重新行迁界之举。

从以上诸大臣的奏请可以看出,百姓所受迁界禁海之祸已久为有识之士所见,他们心怀民瘼,极力奏请清廷,以期求尽可能早、尽可能广地开海复界,最大程度上还沿海百姓之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正是因为众多官员的奏请,在清郑军事对峙较为缓和时,才会有康熙八年之局部展界。康熙十九年(1680),金、厦二岛平定,郑经败退台湾,总督姚启圣奏请福建沿海展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收复台湾,沿海荡平,终有东南沿海之全面复界。

注释:

[1]顾诚:《清初的迁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2]《闽颂汇编·长乐福清复界图记》,《台湾文献汇刊》第二辑第七册,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9页。

[3](清)海外散人:《榕城纪闻》,《清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80年,第22页。

[4](清)陈鸿:《莆变纪事》,《清史资料》第一辑,第128页。

[5](清)陈鸿:《莆变纪事》,《清史资料》第一辑,第129页。

[6](清)海外散人:《榕城纪闻》,《清史资料》第一辑,第22页。

[7](清)陈鸿:《清初莆变小乘》,《清史资料》第一辑,第81页

[8](清)沈澐:《台湾郑氏始末》卷四。

[9]谢国桢:《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中华书局,1982年,第252页。

[10](清)陈鸿:《莆变纪事》,《清史资料》第一辑,第136页。

[11]乾隆《海澄县志》卷四。

[12]《漳浦县志》卷七。

[13]《莆田县志》卷一。

[14]乾隆《海澄县志》卷四。

[15]光绪《惠安县志》卷一二。

[16](清)黄任:《泉州府志》卷二十,《郑成功史料选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5页。

[17](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八辑第274册,第72叶。

[18](清)陈汝咸原本、施锡卫再续纂修:光绪《漳浦县志》卷八《赋役下》。见中国地方志集成·闽·31,第72页。

[19](清)范承谟:《范忠贞集》,《四库全书》集部第1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20]《闽颂汇编三·忧畏轩奏疏》,《台湾文献汇刊》第二辑第三册,第277页。

[21]《闽颂汇编三·忧畏轩奏疏》,《台湾文献汇刊》第二辑第三册,第273页。

[22]朱维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9页。

[23]安海志编修小组编:《安海志》卷三十六《诗咏》。安海志编修小组,1983年,第417页。

[24]《清史列传·郑成功传》:《台湾文献丛刊》第67种。

[25](清)黄宗羲:《赐姓始末》附《郑成功传》,《台湾文献汇刊》第25种,第21~22页。

[26]朱维幹:《福建史稿》,第413页。

[27](清)沈澐:《台湾郑氏始末》卷四。

[28]《澎湖厅志》卷十一。

[29]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2页。

[30](清)杨英《从征实录》,第32种,第192~193页。

[31](清)郁永河:《稗海纪游》附《郑氏逸事》,第44种,第48页。

[32]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第151页。

[33]卢建一:《闽台海防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34]谢国桢:《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269页。

[35]《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三《李率泰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第10030页。

[36](清)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一四,齐鲁书社,2005年,第210~214页。

[37(清)范承谟:《范忠贞集》,《四库全书》集部第1314册,第54~55页。

〔责任编辑 苏惠苹〕

An Analysis on the Impact by the Coastal Migration to Fujian Coastal Area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Liu Yuxun

During early Qing,the Shunzi and Kangxi eras,the Qing Dynasty adopted the coastal migration,which means emptying the houses and clearing up the fields,in order to resist Zheng Chenggong’s forces.The practice of the coastal migration policy had little effect on resisting Zheng Chenggong’s forces,but caused great disaster to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o the policy got a lot of criticism and resistanc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the coastal migration;restore boundary;coastal area;Zheng Chenggong刘宇勋(1988-),男,河南商丘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10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郑氏郑成功清廷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12-01 23:23:32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郑氏富贵黄金屋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青年与社会(2019年5期)2019-04-01 09:17:46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资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01:24:51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14
郑成功文武双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