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少鸣
(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对闽台文学的全面概括和深度开掘——何绵山著《闽台文学论》评介
欧阳少鸣
(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漳州师范学院讲座教授何绵山先生撰写的近60万字专著《闽台文学论》,作为他单独承当的国家艺术科学基金项目《闽台文化艺术源流》的阶段性成果,已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闽台区域研究论丛”丛书之一种,最近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了。
综观这部专著,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概括,架构恢宏。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力求“全”,作者力图通过对闽台文学的高度概括,让读者得出完整的印象。全书分上篇“闽台士人文学”和下篇“闽台民间文学”,各占30万字,先以上篇士人文学为例。在“福建历代作家”章中,作者在评述从唐五代至近代的福建作家时,以县为单位,将各个朝代的作家按“较为著名”、“有一定影响”、“较为活跃”、“从事过文学活动”等不同层次进行归纳。根据不同层次的作家,着墨著力也不同,凡“较为著名”的,均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凡“有一定影响”的,均简要介绍其文学活动,并对其代表作进行简要分析;凡“较为活跃”的,均简要介绍其代表作;凡“从事过文学活动”的,均例出其姓名 。这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写法,有利于读者对福建历代作家队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其重要性不同而得出不同印象。在“福建文学的发展”章中,作者在论述五代至近代福建文学发展状况时,通过诗、词、赋、文、文学批评及戏曲、小说等不同文学样式,充分展示各个不同阶段文学的发展。 “福建历代作家”和“福建文学的发展”互为补充,经纬交错,相得益彰。作者在论述台湾诗歌时,以《全台诗》为例,将台湾诗歌的发展分为“明郑时期台湾的诗歌”、“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台湾诗歌”、“清嘉庆至鸦片战争时期台湾诗歌”三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并对每个阶段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再以下篇民间文学为例。作者对闽台两地最能代表民间文学样式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进行研究,全面地评析了其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这种研究分为两个层次,先研究福建各县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通称普及大众版),再将研究《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通称浓缩精华版),将普及版和精华版分开研究,暨可使读者有全面的了解,又能使读者感受到精品的魅力,可谓用心良苦。作者从众多的台湾民间文学作品中披沙拣金,做了大量的收集和筛选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台湾民间文学,因而能得出较为公允、全面的判断。总之,作者力图通过此书来反映闽台湾士人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全貌,让读者读完此书后对闽台文学有一个总体把握。
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作者不是就文学论文学,而是为研究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视野,从各种不同文化角度对文学进行探讨。这种立体研究,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提升了文学研究的内涵,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也掘进了文学研究的深度,使一些问题得出更符合实际的答案。作者以闽文化的形成和闽文化的特点来观照闽地文学,使一些问题豁然开朗。作者认为,“多元性”是闽文化最主要的特点。作者以闽语例,认为最典型的是闽语的复杂性。作者从闽文化的特点,归结出福建文学的特点是“长于文论”,作者在例举了福建文学史上文论兴盛的事实后,指出:“写文学批评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福建小说不发达,不少有识之士找出了种种原因,诸如闭塞、没有师承等,但却忽视了语言这个构成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福建方言之多、之复杂,为全国罕见,甚至过一个村便无法对话交谈,关键在于这些方言不但在语音上、还在词义上与传统书面语言差距极大,如福州话‘光棍’是古怪骗人、占便宜的意思,‘起动’是恳求的意思,但无法写成书面语言,即使有些方言俚语勉强写成书面文字,或因与原意相左而令人啼笑皆非,或因诘屈聱牙而难以卒读。而小说中最丰富形象的语言往往在这些土话俚语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福建小说家的一个悲剧。中原作家在这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俗语、俚语只要稍一变化,就可成为极生动形象的书面白话语言。”作者在论述福建民间文学时,将闽文化对福建民间文学的影响列出专节研究,分别论述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海外文化、台湾文化、理学文化等对福建民间文学的影响。作者根据闽文化“多元性”特点,论述了这种“多元性”在福建民间文学中的表现。如福建民间故事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即使是同一人物、同一内容的故事,在福建流传时往往都有不同的版本,可见其源流的多元。如“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福建流传的都不尽相同,可知其传出地点、传入地点、传播时间、传播过程等都不一样。如福建歌谣的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方言驳杂,乡音各异”;二是“民风各异,习俗不一”;三是“性格迥异,观念不同”;四是“同样题材,极少雷同”,由于福建地域差异大,虽是同样题材,经过长期演变,在不同区域,都形成自己独有的内容。福建谚语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了各种不同文化性格”,各种不同谚语的产生,都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不管这些谚语是封闭心理的反映、是传统价值的承袭、是外来文化的折射,实际上都是各种文化性格的表现,是各种文化氛围中人的不同处事准则。福建文化的多元性,这就使福建谚语更加斑斓多姿,显出其各自魅力。同样表达一个事理,福建民间谚语所表述的思想不尽相同,有时还相左。这与福建各自文化区的文化底蕴不同有关。
揭示了闽台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闽台之间的特殊亲缘关系,台湾文学受福建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福建文学是源,台湾文学是流;福建文学是根,台湾文学是叶。作者以大量的章节和篇幅,对闽台文学之间源流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以清代68位赴台闽籍诗人在台湾创作的诗歌为例,探讨了他们的诗作对台湾诗坛的影响。作者还对闽台民间文学的源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列举了闽台两地大量相同的民间故事,对其源流一一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综合,指出其台湾民间故事对福建民间故事传承的特点:或从福建完整移植而来,或对福建流传的故事进行改编,或将闽台两地故事相结合。作者从大量在台湾的流传福建歌谣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从内容和艺术进行分析,由此探讨台湾歌谣对福建歌谣的继承和发展。作者认为:福建移民入台时从家乡带来的歌谣,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结合台湾的乡土人情,从内容或格调上有所改造或创新,或旧瓶装上新酒,或连旧瓶也换成新瓶,使台湾歌谣与福建歌谣有同也有异。作者通过比较闽台两地民间谚语的异同,指出:福建谚语在传入台湾的过程中,有的在形式上仍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在内容上仍保存着原汁原味;有的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形式或内容有些变易。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闽两地谚语的共同点,归纳了其变易的几种形式,对其所以“共同”、所以“变易”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拓展了新领域,开掘了新内容。“创新”是衡量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之一,也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作者在“创新”上也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和努力,第一,拓展了新领域。如对台湾赋学的研究目前成果还不多见,作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开拓,对200多首全台赋进行全面审视。值得提到的是,作者对尚无人关注的台湾鸾赋也进行了全面研究。鸾赋是一种特殊的赋体,是醮祭时用以迎接神仙驾临而写的赋,传说鸾与鹤为仙人所乘,因称此类赋为鸾赋。台湾庙宇堂观往往借醮祭迎神,以赋体之文宣扬仙佛之道,劝善戒恶。作者通过对全台赋中40多篇鸾赋的分析,指出鸾赋的出现实质是台湾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作者对鸾赋的分析和判断,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第二,开掘了新内容。这种开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开掘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如对闽文化对福建士人文学的影响、对福建民间文学的影响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二是开掘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可证史”,作者虽书名称为“文学论”,但却不仅仅是对文学进行研究,而是将文学与社会结合起来研究,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社会背景,也可从诗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三是探讨各种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如对福建士人文学的特点、台赋的特点、福建民间文学的特点、闽台民间文学传承的特点等,作者都进行了分析归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四是对现有文学样式做进一步开掘,特别对一些较少为人关注的文学样式,如对民间故事中的笑话、寓言,福建民间歌谣中的畲族民歌、华侨歌、台湾少数民族民歌,都进行了发掘整理。当然,在“创新”过程中,作者有些观点看法或还可商榷,有些结论归纳或还可斟酌,但作者不囿成说、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应予以肯定的。
《闽台文学论》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有四点:第一,对台湾散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台湾流传的散文固然不少或为碑文志传,或地方官写的各类政书,或为题跋行状,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不多,其成就虽然不能与诗歌相比,但也不能视而不见,应精选并加以研究,以使全书更加完整。第二,应将重要作家及作品纳入作家论或文学发展论中阐述。或因宋代、近代福建作家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作者在书中专门列出专章,分别对宋代福建三大词家柳永、张元幹、刘克庄的代表作进行了赏析,对近代福建文学三大家梁章钜、林昌彝、陈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进行了评析,在全书结构上有些突兀。应将这两章分别归入“福建历代作家”章、“福建文学的发展”章中进行论述,使全书结构更加流畅。第三,书中有些地方所举例子较为拖泥带水。作者有时或为了说明某方面内容,或为了强调某方面特点,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其实有时不需要这么多例子也能说明问题,故有繁缛堆砌之感。第四,有些地方分析还嫌不足,理论深度不够,思辨性不强,给人泛泛而谈的感觉。
〔责任编辑 李 弢〕
欧阳少鸣(1959-),男,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