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童蒙读物研究综述

2013-11-14 11:23孙玉洁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童蒙蒙学读物

孙玉洁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阅读的民族。“国学热”的出现后,中国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面对读国学经典的时代诉求,古代童蒙读物作为国学入门之基础也得到了重视。现代学者对童蒙读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童蒙读物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有学者称其为“蒙学热”时期。表现之一就是蒙学读物的大量出版,包括丛书、单本、注释本、翻译之作等。[1]笔者基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对关于童蒙读物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中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据此提出推动此类研究的对策。

一、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在中国知网中以“童蒙读物”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从1984到2012年中国知网共收入相关的文献162篇,每一年的文献数量和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分布折线图

通过上图分析,论文数量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从1984到2000年,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并不多,只有18篇,有四年一篇都没有,有九年只有1篇,有三年有2篇,只有1997年有3篇,17年的文献总和仅占总数的11.1%,可见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童蒙读物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但是出现的论文研究成果并不多,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这段时期全部是期刊论文,没有相关的硕士、博士论文,来源单一,研究还不深入。

第二阶段:从2001到2004年,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从每年的7篇下降到1篇最后又上升到7篇,四年一共18篇,占总数的11.1%,可以看出童蒙读物的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也可以看出童蒙读物的研究从受到重视到不受重视,最后又开始受到重视。这一时期童蒙读物的来源也有了报纸、硕士、博士论文,虽然各有1篇,但也可以看出来源逐渐多样,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第三阶段:从2005到2012年,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除了2006年稍有下降低于10篇外,其他7年都超过10篇,2012年达到了24篇,八年的文献数量达117篇,占总数的77.8%,说明童蒙读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来源虽然还是以期刊为主,但是报纸、会议、硕博士论文大量涌现,来源更加多样化,研究更加深入。

二、有关童蒙读物概念的研究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理论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于一个概念内涵的界定,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演绎。对于童蒙读物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潘伟娜认为,童蒙读物,是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读物,包括蒙学初级阶段的教材和并未纳入教材范围的课外读物。[1]王有英认为,蒙学亦即启蒙之学,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所谓蒙学读物,就是为实施这种教学而编成的读本。[2]他们都认为童蒙读物有多种称谓,面对的对象是儿童。不同的是,前者还指出了童蒙读物的范围,不仅仅指课堂教材,还包括课外读本。

从时间角度看,瀚青、任杰认为,蒙学是指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我国古代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一般认为8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这个阶段所用的教材就是蒙学教材。[3]他们不仅指出了童蒙读物是古代的产物,还指出了童蒙读物对象的具体年龄。

此外,《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蒙学课本”一词的解释是:蒙学课本,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中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或选编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这里还指出了童蒙读物使用的具体地点。

可见,虽然童蒙读物有蒙养书、蒙学教材等各种称谓,且各种称谓有细微的差别,但所指大体上还是一致的,都是指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读本,不仅包括上课用的教材,也应该包括适合儿童的各种课外读物。

三、有关童蒙读物特点的研究

中国传统童蒙读物数量繁多,各类书目大概有两千余种,经历了漫长的编写和修订过程。从作者、内容、形式和发展上看,童蒙读物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从作者上看:编写质量高,多出自名家之手

瀚青、任杰认为,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童蒙读物的编写,有的甚至亲自编写蒙学教材,大大提高了蒙学教材编写的质量。[3]如著名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其篇幅不长,全文仅1044个字,但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堪称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

(二)从内容上看: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生活性强

文正东认为,童蒙读物的内容相当丰富,包含道德教育、典章名物、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系统完整,编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4]以《幼学琼林》来看,其内容十分丰富,就像一部古代的儿童百科全书,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典故和关于成语的解释,是典型的综合性童蒙读物。陈璐认为,童蒙读物的内容生活性很强。[5]比如,《幼学琼林》在内容上所涉及的天文地理知识、文武官员职称、衣服穿着、饮食节制,甚至兄弟友爱、夫妇和睦等等,无不和生活密切联系。

(三)从形式上看:语言有节奏,有韵律,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文正东认为,童蒙读物的语言和谐押韵,还可以配乐,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记忆。[4]比如《百家姓》是把姓氏按四字一句排列起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虽不是有意义的语句,但四言韵语音韵和谐,铿锵有力,很适合诵读传唱。这种教材设计,不仅是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掌握系统知识的有力武器。

(四)从发展上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在继承中发展

瀚青、任杰认为,童蒙读物不仅能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而且直接、真切、具体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3]其影响不仅仅限于儿童,还可以通过儿童带动其家人,进而辐射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童蒙读物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有部分经典蒙学教材通过增补续作等方式,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蒙学教材的合理部分;也有部分蒙学教材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编写。如《三字经》在流传过程中就曾多次增补,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又对它进行了重新修订。[3]

四、有关童蒙读物内容的研究

中国传统童蒙读物最初以识字教育为主,多为综合性教材,如西汉史游的《急就篇》等。宋元时期,童蒙读物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趋于多样化,开始分类按专题编写。《三字经》、《百家姓》是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的突出代表。明清时期,童蒙读物更加多种多样,如萧良有的《龙文鞭影》、涂时相的《蒙养图说》等。清末随着西学的兴起,出现了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的童蒙读物,如徐继高的《算学歌略》等。综合童蒙读物的历史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识字教育

我国早期的童蒙教育主要是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梅蕾指出,我国早期的童蒙教育都是以教儿童识字为开始,创作的童蒙读物也都是识字类读本。[6]比如,《千字文》的编写——据说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随机抽取了1000个字,交给“有才思”的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整理过后便于记忆、学习,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所以其编写的最初目的还是为了让皇子们识字。

(二)知识教育

识字教育只是童蒙教育的最初目的,其主要目的还是对儿童进行各种知识的启蒙教育。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名物常识知识。

陈黎明、邵怀领认为,“名物”可理解为世界万物,名物常识主要指与日常名物事类相关的百科常识。[7]比如《三字经》中就讲到“三才”、“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等,这类教材主要有《急就篇》、《名物蒙求》、《四言便读》、《幼学琼林》等。

2.历史知识。

文正东认为,童蒙读物讲述历史的内容占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童蒙读物是历史教材。[4]有的是简述历史发展,如《三字经》,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叙述得条理清楚:“周东迁,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也有的是选辑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既向孩子传授历史知识,又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

3.科技知识。

任立敏认为,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童蒙读物中渗透了大量的科技常识和科技态度的教育内容。[8]比如《急就篇》在科技知识方面,列举了100多种动植物,70多种常见的病名、药材,还提出了针灸、刺、用药3种治疗方法,还教育儿童不能讳疾忌医,迷信占卜。《急就篇》将医学知识写入识字课本,打破了家传师授的教育方式,对医学知识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道德教育

任立敏认为,《周易·蒙卦》中“蒙以养正”的观点表明了我国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8]我国古代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屡经朝代更替,屡经政策调整,但是童蒙教育“养正”的这一主旨却从未变过。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个人修养。

首先,重视行为习惯养成。儿童可塑性强,在这个时候要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2]其次,要求勤奋读书。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6]第三,提高自身修养。童蒙读物是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的丰富资料库,以潜在陶冶的方式,改变儿童心性,使其体会人生应具备的态度及应走的方向。

2.家庭伦理。

孝悌之道在家庭伦理中占据首要地位。王有英提到,作为家庭或家族伦理核心的孝悌之道始终占封建伦理纲常的首要地位。[2]比如《千字文》提倡尽孝尽忠,要求人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等,父母在世时要尽孝,父母死后要守孝、祭奠。

3.社会交往。

梅蕾提到,隋唐童蒙教育文献里有大量的教育儿童立身、处世的内容,将社会交往的礼仪、规则、道德传授给儿童。[6]比如,《千字文》中“切磨箴规”、“省躬讥诫”,告诫我们交友要情投意合,互相劝谏,互相切磋,立身处世要谨言慎行,时时反省。

4.国家民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社会重要的道德信条,必定会渗透到童蒙读物中。提高自身修养,践行孝悌之义还不够,还要忠君敬主。梅蕾提到,教育是有阶级性的,要做到尽忠尚义,操守高洁。[6]《三字经》中的“君则敬,臣则忠”,《千字文》中的“节义廉退,颠沛匪亏”,都体现了忠君事上的要求。

五、有关童蒙读物价值的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童蒙读物的价值包括本体价值、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对今天语文教材编写的价值三个方面。

(一)童蒙读物的本体价值

童蒙读物的本体价值主要表现为其教育遗产价值,杨云兰指出,童蒙读物的教育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映中国古代儿童教育观的嬗变历程,提供了编写童蒙读物的丰富经验,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风气,折射出中国文化传承的延续性。[9]

(二)童蒙读物对于教育对象的价值

1.识字,提高母语能力。

编写童蒙读物的最初目的是让儿童得到识字教育,增加儿童认识汉字的数量,因此,学习童蒙读物首先提高的就是儿童的识字率。此外,童蒙读物的学习还可以培养语感,提高母语能力。李香平认为,现代社会广为流传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其内容汇集了许多古今习用的语汇,记录了丰富的历代人文知识,是青少年阅读古文、进行母语养成教育的宝贵材料。而且,其编排方式音节整齐、节奏鲜明、便于传诵,大量诵读有助于青少年培养母语的语感。因此,蒙学教材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母语的养成教育上。

2.获得知识,博闻强识。

童蒙读物中有很多综合性读本,知识集约,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性,而且内容浅显易懂。[4]例如《千字文》有一千字,但绝不是一千个单字的简单堆砌,先由“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总起,而后谈天说地,接着介绍自然界的一些名物,叙述上古的历史名物、起居饮食、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对于儿童来说,童蒙读物是儿童获得各门各类知识的宝贵资源。

3.道德教育,提高修养。

学习童蒙读物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儿童自身修养,传递传统美德。李香平指出,在蒙学教材中,劝学、勤学、励志、修身、孝悌等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对青少年德育教育、人格完善能起到一定的熏陶和教化作用。[10]如《神童诗》共34首,其中《劝学》就有14首,《三字经》中前后部分均为劝学的内容,《千字文》中有一些有关修身的内容,这些都是蒙学教材中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在当代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童蒙读物对于今天语文教材编写的价值

今天,童蒙教育的复兴与教材的编写息息相关,尤其是对幼儿园教材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更为直接、重要的启示价值。

1.教育目标的定位。

不管进行何种形式的教育,必须对教育目标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学习童蒙读物的价值不在于学几部国学经典,而在于儿童美好情感的熏陶,在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注意‘养正于蒙’”。[11]

2.教材的编写。

教材编写要顺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应该学习童蒙读物和谐押韵、朗朗上口的形式,这样既容易背诵,又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更容易接受。

教材编写要遵循识字教学的规律。“编写教材时应从起始时间、字数、选字等方面通盘考虑,力图尽可能在教材中科学地安排识字、写字的序列。”[11]这可以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教材编写要注意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把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作为国学教育的一条主线”[12],重视陶冶儿童的美好情感。

3.教材内容的“反刍”。

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反刍’价值。”[11]儿童小时候的记忆力好,应该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记住一些能终生受用的知识,虽然不一定理解,但可以储存起来,以后用新的人生阅历、经验不断地温故知新,将给他们留下终生“反刍”不尽的精神营养。

六、对童蒙读物研究的分析与对策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童蒙读物的研究方面确实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其内涵、特点、内容和价值都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但不可否认,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数童蒙读物的研究仅仅限于某一朝代、某一领域、某一体裁、某一读物,缺乏系统、有效、全面的研究。

比如《宋代蒙学教育研究》、《隋唐童蒙教育文献研究》关注的是宋代、隋唐两个时期的研究,《中国古代童蒙读物中的科技教育初探》关注的是科技教育的研究,《历史类传统童蒙读物的体裁和特征》关注的是历史这一类童蒙读物的体裁和特征研究。在童蒙读物的研究内容上,其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展,增加对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不同主题、不同范围的研究,尽可能保证其研究内容的全面、系统、连续。

2.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关于童蒙读物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的论证上,尚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仅有的实证研究也没有区分童蒙教育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国际上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比如,《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算是比较全面的研究了,也涉及到实证研究,但也仅仅提到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没有区分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现在国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各种私塾、孟子课堂等办学实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三百千”的诵读声不仅仅出现在大城市,小城市甚至农村都可以听到,这需要我们的研究方法从理论论证拓展到实证研究,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童蒙读物的发展,开展比较研究,关注童蒙读物在实践中的运用。

3.从研究视角上看,大多数关于童蒙读物的研究都集中于教育学、文学视角,用教育理论、文学理论进行分析,较少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童蒙读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不是只和教育学、文学有关,它离不开现代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童蒙读物进行研究,需要开辟更广阔的研究视角,综合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探讨。

[1]潘伟娜.宋代新编童蒙读物初探[D].成都:四川大学,2005.

[2]王有英.“圣人之教”遍于乡野:蒙学读物中的教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瀚青,任杰.试论蒙学教材在幼儿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

[4]文正东.传统蒙学教材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5]陈璐.从传统童蒙读物所得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2).

[6]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献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7]陈黎明,邵怀领.古代蒙学教材的分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8]任立敏.中国古代童蒙读物中的科技教育初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杨云兰.论中国古代童蒙读物的教育遗产价值[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0]李香平.论蒙学教材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当代价值与理性继承——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2).

[11]张方平.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12]赵婉莹.幼儿园国学教育误区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童蒙蒙学读物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童蒙
日新才能启蒙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