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嘉川,宋金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武汉 430060)
受快速城市化、营养结构转变和久坐生活方式增加的影响,糖尿病的流行与全球范围内肥胖患者的增多呈并驾齐驱之势。中国人口数量大,且经济发展迅速,首当其冲成为糖尿病流行的“重灾区”。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增至3.66亿例,仅中国就高达9200万例。2010年中国由糖尿病引起的直接医疗费用占总卫生费用的9.4% ~16.9%,达1242亿~2226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口服抗糖尿病药发展迅速,其新品种、新剂型陆续问世,因其服用方便、起效快、无痛苦、可持续长期应用等优点,日益受到糖尿病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青睐。本文对2009—2011年我院门诊口服抗糖尿病药的使用情况包括该类药物的产品结构、销售情况、用药合理性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了解该类药物的应用发展趋势,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选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西药房口服抗糖尿病药的3年处方统计数据。
采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分类排序法进行统计、分析[1]。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是单方药物制剂主要适应证的成人每日平均维持剂量。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表示该年该药按DDD计算理论上可被多少人用多少天,同一通用名而不同商品名的药品,需分别计算DDDs后相加,即为该药的总DDDs。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cost,DDC)=该药年销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值。本文中提及药物的DDD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新编药物学》(17版)以及相关药物说明书和临床常用剂量所得。
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及占西药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年增长率见表1;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各类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排序见表2;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各类口服抗糖尿病药DDC、DDDs及其构成比、排序见表3;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口服抗糖尿病药见表4;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DDDs排序前10位口服抗糖尿病药DDC见表5。
表1 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及占西药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年增长率Tab 1 Consumption sum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and its proportion in the total consumption sum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annual growth rate during 2009-2011
表2 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各类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万元)及其构成比(%)、排序Tab 2 Consumption sum(10000 Yuan),constituent ratio(%)and rank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during 2009-2011
表3 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各类口服抗糖尿病药DDC、DDDs及其构成比(%)、排序Tab 3 DDC,DDDs,constituent ratio(%)and rank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during 2009-2011
表4 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销售金额(万元)排序前10位口服抗糖尿病药Tab 4 Top 10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ranked by consumption sum(10000 Yuan)during 2009-2011
表5 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DDDs排序前10位口服抗糖尿病药的DDCTab 5 DDC of top 10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ranked by DDDs during 2009-2011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由表1可见,2009—2011年我院门诊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年销售金额呈加速上升趋势。
由表2可见,连续3年我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销售金额稳居第1位,紧随其后的是磺酰脲类,2011年双胍类上升至第3位,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下降至第4位,而今年开始使用的新型口服抗糖尿病药DPP4抑制剂则迅速升至第5位。这与去年我院报道的连续3年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排序变化不大有所不同[2]。而构成比的变化则更能说明问题,近3年,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销售金额仍然以14.03%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但其销售金额构成比从2010年的46.03%下降至2011年的45.40%,年均增长率为-1.37%,有下降的趋势。双胍类销售金额的年均增长率为21.14%,其销售金额构成比3年分别为11.09%、12.88%、13.16%,年均增长率为9.14%,均稳步上升。DPP4抑制剂的销售金额构成比为5.93%,显示了市场对安全有效的新型口服抗糖尿病药的需求。3年中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继续下降[2],其销售金额及销售金额构成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39%、-30.93%。
DPP4抑制剂是近年上市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DPP4抑制剂具有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活性、改善糖脂代谢、减少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作用。DPP4抑制剂作用于新靶点,不仅具有其他抗糖尿病药的功效,还有其独特的改善胰岛细胞功能的潜力,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和逆转带来新的希望[3]。临床研究表明[4],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并且它的降血糖作用是葡萄糖依赖性的,因此发生低血糖的频率很低。DPP4抑制剂无论是单独用药还是联合用药都很少产生耐药性,并且不良反应很少,是一种良好的临床抗糖尿病药。但作为一种新的抗糖尿病药,其上市时间不长,尚需做更深入的循证医学研究。
由表4可见,连续3年阿卡波糖(拜糖平片)销售金额稳居第1位,且逐年上升,销售金额年均增长率为3.24%;二甲双胍(格华止片)上升明显,其销售金额排序从2009年的第3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销售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8.65%;西格列汀(捷诺维片)发展迅速,2011年销售金额排序居第6位。含罗格列酮的制剂文迪雅片、文达敏片,因其具有严重心血管方面的危险性,并且价格较高,加之医师观念也逐渐改变,故其临床使用受限,2011年这2个品种已相继退出我院药房。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卡司平片),仅2010年销售金额排序居第10位,但近3年来其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分别为4.87、7.20、10.99万元,年均增长率为50.24%;从 DDDs排序来看,吡格列酮从2009年的第8位上升至2011年第5位,年均增长率为50.17%。在DDDs排序前10位口服抗糖尿病药再按DDC排序,吡格列酮(卡司平片)DDC排序居第8位,为2.1元,价格较为低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由于大量证据显示,罗格列酮可增加部分患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因此,欧洲药物管理局(EMA)已于2010年全面停止其在欧洲的销售。2011年5月18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关于罗格列酮应用的风险评估和管控策略(REMS)也获得通过。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决定严格限制罗格列酮的临床使用。此前格列酮家族中的曲格列酮和恩格列酮已因药品不良反应退出临床[5],因此吡格列酮的安全性再次受到关注。
从DDDs来看,连续3年双胍类药品DDDs排序稳居第1位,紧随其后的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磺酰脲类。对DDDs排序前10位口服抗糖尿病药进行分析,3年来DDDs排序居前3位的药品一直为阿卡波糖(拜糖平片)、国产二甲双胍片、二甲双胍(格华止片)。2011年二甲双胍(格华止片)首次排序居第1位,DDDs年均增长率为33.84%;阿卡波糖(拜糖平片)屈居第2位,DDDs年均增长率为4.17%;国产二甲双胍片继续下降[2],DDDs年均增长率为-4.82%。
2009—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和DDDs呈上升趋势,价廉且疗效确切的抗糖尿病药在临床应用中占优势。近年来,随着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的开发成功,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药物。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和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预计今后高效、安全、依从性好的药物将更加受到临床青睐。
[1]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5,659.
[2]雷嘉川,宋金春.2008—2010年门诊药房口服抗糖尿病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9):786-789.
[3]刘景龙,环 奕,申竹芳.抗糖尿病新药——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67-71.
[4]Argyrakopoulou G,Doupis J.DPP4 inhibitors:from sitagliptin monotherapy to the new alogliptin-pioglitazone combination therapy[J].Adv Ther,2009,26(3):272-280.
[5]曾 艳,李晓玲,王育琴.吡格列酮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9):48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