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飞 马海鸿
肝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对小肝癌(SHCC)做出诊断并及时给予临床干预, 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作者收集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HCC, 重点分析SHCC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强化特征及血供特点, 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
从2003~2012年本科诊断过SHCC38例, 通过随访、追踪经手术后病理及CT引导下经皮穿刺取活检病理证实及资料齐全的16例进行分析;年龄38~73岁, 平均年龄55.5岁。临床主要症状有肝区胀庝、纳差、消瘦等症状, 有乙肝炎、肝硬化者10例,AFP阳性者13例。
采用SOMATOM Emotion6及16排螺旋CT扫描机, 120~140 kV, 200~280 mA准直=1 cm, Pitch=1。早晨空腹, 扫描前20 min口服温开水1000 ml充盈胃肠道。患者取仰卧位, 先行全肝平扫, 然后行全肝三期增强扫描, 对比剂选用非离型造影剂碘海醇300 mg,总量100 ml。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3 ml/s,经肘静脉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 s行动脉期的全肝扫描, 65~70 s开始行门脉期全肝扫描, 延迟期5 min开始病灶区扫描, 三期均行计算机薄层1.25 mm图像重建。
本例16例患者通过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显示18个病灶, 直径在1~3 cm之间, 平均2.15 cm。具体见表1。
从表1结果显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时小肝癌患者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诊断率分别为62.5%、87.5%、75%、87.5%。三期合计为93.75%。表明动脉期与延迟期发现病灶率最高。
表1 16例小肝癌患者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n, %)
表2 小肝癌患者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三期表现(n, %)
从表2显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三期表现与特点是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而门静脉期表现为高密度与低密度, 分别占6.2%、73.6%。在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灶。表明小肝癌大部分病灶动脉期为高密度, 延迟期病灶大部分为低密度, 符合“快升快降”的肝癌特点。
随着早期肝癌的逐渐增大, 瘤内的血供继续不断地增多, 而门脉血供侧进一步地减少, 即门脉期肿瘤呈现低密度改变[1]。经统计:小肝癌直径10~15 mm、15~20 mm、21~30 mm的三组病例, 其瘤内肝动脉供血分别占40%、50%、66%。
SHCC 是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 3 cm, 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 最大直径之和 ≤ 3 cm的肝癌[2]。
在我国SHCC大多数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而肝硬化发生癌变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 肝再生结节被认为是最早的肝癌前期病变。 其演化的过程包括再生结节、低级别的发育不良结节, 到高级别发育不良结节, 最终发展为早期肝癌[3], 小肝癌在CT平扫可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影(图2A)SHCC在上述形成的不同阶段及形成后的增长过程中, 其血供形式可出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螺旋CT扫描速度快, 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能充分说明螺旋CT增强扫描能较好地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4], 由于大部分SHCC血供丰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在动脉期病灶表现为高密度(图2B), 而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病灶表现出快进快出特点[5], 在门脉期病灶表现为等密度 (图 2C), 诊断不难 , 易定性[6]。
少数病灶表现CT平扫为低密度, 肝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图1A), 呈等密度, 而门脉期(图1B)和延迟期病灶为低密度(图1C), 提示少数SHCC动脉期仅为轻度强化, 说明了病灶肝动脉血供少的结果,但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下降, 其强化仍属快出快进。
图1 A~C小肝癌增门脉期及延时期扫描。A.动脉期肝S8段病灶轻度强化;B.病灶密度较动脉期有减低;C.延迟期病灶表现低密度。
图2 A~C小肝癌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A.CT平扫肝S4段被膜处等密度病灶,局部向外隆起。C.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呈高密度。B.门脉期病灶密度明显减低表现为等密度。
3.1 不典型表现之一 平扫病灶为低密度, 增强后动脉期和门脉期病灶虽然有轻度强化, 但病灶整体密度仍低于正常肝。动脉期病灶有强化, 说明瘤内存在肝动脉供血[7], 但强化后病灶密度仍低于肝,又说病灶内肝动脉血供确实较少。门脉期病灶低密度, 说明病灶内门脉血供少于肝。分析原因为:这种CT双期扫描表现符合病灶内肝动脉和门脉血供都不足的血供形式。
3.2 不典型表现之二 平扫病灶为低密度, 动脉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的环状强化, 环壁上可见高密度小结节, 这种结节虽小, 有时与主动脉密度相差无几, 但是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环及壁上小结节范围无扩大, 而且密度降到低于肝。仔细观察这种SHCC肿瘤边缘部及小结节病灶密度的变化, 可以发现血供符合肝动脉供血为主表现, 表现出了快进快出特点, 具有诊断价值。缺少门脉血供的常见血供特点。至于病灶内部增强扫描始终无强化的原因, 考虑可能是由于癌灶中部坏死液化较为彻底的原因[7]。
3.3 不典型表现之三 平扫病灶为低密度, 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 说明这种SHCC肝动脉供血少。门静脉及延迟期病灶低密度, 说明瘤内门脉供血少。这种CT三期表现说明肝动脉及门静脉血供均不丰富, 属于缺乏血供的小肝癌, 另外肿块局部坏死或脂肪浸润, 也是造成小肝癌形成低密度的主要原因, 本文有一例是上述这种表现, 但仔细测量增强后病灶内CT值轻度高于平扫的CT值,说明病灶内是有血供的, 只是由于病灶内的强化程度始终低于同层面肝实质密度, 所以各期均显示为低密度影[8], 术前之做出了“占位病灶, 建议查甲胎蛋白, 建议短期复查”的诊断。
3.4 SHCC三期增强扫描时CT征象呈多样性, 所以影像学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根据SHCC不同血供的特点可与下列疾病鉴别[9]:①肝血管瘤:平扫病灶大多为低密度,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界小结节样强化, 密度同于主动脉, 门脉期强化的结节影范围扩大向病灶内延伸且有相互融合, 延迟期病灶充填成等密度或略高于肝实质密度[9]。②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期病灶快速显著增强, 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对比剂快速退呈等密度, 延迟期病灶中央瘢痕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9]。③肝腺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者, 为富血供病灶, 强化方式与局灶性结节增生一致, 但无病灶内中央瘢痕在延期强化的特点, 肝腺瘤大多有包膜边界清楚, 病灶内可有出血, 结合临床病史可提示诊断[9]。④肝脓肿:患者常有急性感染体征, 平扫病灶内出现气体密度影为特征性表现, 增强后脓肿壁表现为环形强化, 可见双环或三环症, 病灶内分隔形成“蜂房征”,但病灶内液化坏死区不出现强化。动脉期病灶周缘肝实质出现“充血征”[9]。⑤肝转移瘤:增强动脉期多数病灶可见“牛眼征”[9]为特点, 大多数有原发病灶可确诊。
本研究表明大多数SHCC为动脉供血, 表现病灶“快进快出”的特点, SCT三期扫描显著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 使患者得到及时临床治疗。除了典型的肝动脉血供丰富的SHCC外, 少数SHCC有其它不同的供血方式如肝动脉供血不足的SHCC、肝动脉和门脉双重供血的SHCC、门脉血供丰富的SHCC[9]。只有了解它的供血方式, 才能全面认识SHCC的典型、不典型及多样性CT表现。
提高SHCC的检出率, 进行肝脏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方法非常重要。掌握了SHCC血供的多种形式,才能正确解读典型与不典型SHCC病灶的影像学表现, 有助于SHCC的影像学诊断 。
[1] 李松年, 唐光建.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872-883.
[2] 周康荣, 严福华.腹部CT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10:117-118.
[3] 王霄英.腹部盆腔CT和MRI病例解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4] 司徒祖超, 张广源, 陈峥.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诊断小肝癌89例的临床观察.当代医学, 2012,18(1):60-62.
[5] 丁军峰, 窦鹏, 张燕.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2,7(18):33-35.
[6] 卢光明,许建.CT诊断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6:321-322.
[7] 丁可, 刘满荣.乏血供型肝细胞癌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28(3):469-471.
[8] 许达生,陈君禄.临床CT诊断学.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170-175.
[9] 雷剑, 向子云.腹部影像诊断读片精粹.北京:人民军出版社, 200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