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宏 罗玉贤 冯素敏
心肌梗死(MI)是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种疾病且预后较差。心律失常是M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动态心电图(DCG)是临床监测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对MI患者进行DCG监测,分析心律失常特点并对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检出恶性心律失常,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108例MI患者心律失常的DCG监测结果分析并结合CAG结果进行讨论,旨在探讨心律失常与冠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预防处理,避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至9月共完成108例MI患者DCG监测。其中男80例,年龄38~84岁,平均年龄(64±12)岁;女28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3±6)岁。108例患者均有冠脉介入治疗结果。
1.2 仪器 DCG采用上海群天公司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CAG采用C型臂血管造影机PHILips-FD20多体位投照造影。
1.3 诊断依据 DCG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室性早搏(VE)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成对、多形性、短阵出现或RonT现象)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室性早搏≥30次/h者为频发;3个或3个以上连续出现为心动过速标准;窦性停搏>2 s为有病理意义[1]。CAG标准采用经桡或股动脉穿刺并多体位投照。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其大分支中任意一支狭窄≥50%为阳性[2]。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率失常发生情况 108例患者DCG监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7.2%。其中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37.1%(24.1%+2.8%+10.2%),所占比例最多,其次偶发性心律失常31.5%,而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较少。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复杂心律失常多见双支以上病变。见表1。
2.2 冠脉病变与心律失常发生关系 多支病变者有43.8%发生频发室早,单支病变发生率仅占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室性心律失常中恶性程度最高且预后最差的室性心动过速在双支以上病变者中的发生率37.5%,与单支病变
表1 各种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及百分比
表2 冠脉病变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例(%)
3.1 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发生率 由表1可知,108例患者仅3例DCG监测未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占97.2%。其中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占 37.19%(24.1%+2.8%+10.2%),所占比例最多,其次偶发性心律失常占31.5%,而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较少。
3.2 心律失常的原因 MI患者室性早搏多发的原因主要是位于心内膜下存活的浦氏纤维是发生室早的主要部位。MI后心肌部分坏死,由于长期缺氧、细胞损伤、病变组织处自律性增强造成。频发房性早搏在MI中多是心功能不全的先兆。窦性停搏、房室阻滞以下壁心肌梗死多见,由于支配下壁的右冠状动脉较易同时累及窦房结及房室结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病变易至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出现。室性早搏的级别高低则明显与冠脉受累血管支数有关。由表2可见多支病变者有43.8%发生频发室早,单支病变发生率仅占25%(P<0.05),说明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心肌受损范围就越大,就越易出现严重的实现心律失常。一般认为动态心电图显示有频发和复杂性室早者,其后的猝死发生率较无此类早搏者高2~4倍[3]。
3.3 梗死后患者心律失常多与冠脉病变程度和部位有关DCG监测有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助于对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筛选。充分全面的评价早搏的危险性,提高对心肌梗死后患者预后的预测,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又可减少针对早搏治疗的盲从性。因此DCG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评估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手段。
1 郭继鸿,张萍主编.动态心电图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5.
2 马长生,盖鲁粤,张奎俊主编.介入心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6-97.
3 张志寿主编.冠状动脉心肌桥现代诊断与治疗.第1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