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琳 尹义平 付荣萍 陈亚林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基础护理技术,但患者在留置导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漏尿现象,对患者及其临床治疗护理造成较大影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机械通气是呼吸内科危重症的有效抢救措施,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机械通气患者留置导尿管漏尿现象发生率较高。目前有研究报道导尿管气囊注水量与漏尿有一定关系[2],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针对机械通气患者,深入系统地研究导尿管气囊不同注水量与漏尿的关系。
1.1 材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住院留置导尿并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共7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构成比、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即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剔除标准:留置导尿时间小于21天、机械通气前已行留置导尿、使用对膀胱括约肌及逼尿肌有影响的药物。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常规行无菌导尿操作,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尿道口的大小选择14-18F一次性乳胶气囊导尿管,前段用无菌石蜡油润滑,向尿道口插入4~6cm,见到尿液后在插入2~4cm,然后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治疗组患者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5~20ml,对照组患者常规注入5~10ml。注水完毕后将导尿管轻轻向外拉动,使气囊处与尿道内口。
1.2.2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在留置导尿后7天、14天及21天内尿道有无溢出尿液。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留置导尿后14天及21天内,治疗组发生漏尿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留置导尿1周内,两组发生漏尿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溢尿发生率的比较
留置导尿术是一项常规护理操作技术,气囊导尿管以其操作简便、固定稳妥的优越性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留置导尿的患者中漏尿现象并不少见。漏尿的发生主要与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松弛[3]、导尿管引流不畅、膀胱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尤其是在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中,由于镇静剂的使用,加重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的松弛,并且机械通气时膈肌下移明显、吸痰过程中出现咳嗽等因素导致腹压较普通患者明显升高,以上因素导致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的患者更易出现漏尿。
目前关于导尿管气囊注水量缺乏统一标准。汤国娇等[4]认为男性7~10ml,女性10~15ml的注水量漏尿少且舒适度高。朱艾君等认[5]为气囊注水量应为16~30ml,以免膨胀气囊过小滑入尿道,卡住尿道口,造成患者的不适。2007年广东省卫生厅[6]编制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提出应常规向气囊内注入10~30ml生理盐水,但10~30ml生理盐水范围跨幅较大,在临床操作中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不良反应的预防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试图通过明确最优气囊注水量从而减少漏尿的发生。通过研究发现,气囊注水量15~20ml组与注水量5~10ml组相比,其14天及21天内漏尿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两组在留置导尿早期(1周内)漏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气囊注水量15~20ml相对于注水量5~10ml,能明显减少漏尿的发生,特别是留置导尿时间较长的患者。当气囊注水量在15ml以上时,使气囊充盈成圆形,气囊完全位于尿管中心,使气囊能均匀覆盖膀胱颈处,与尿道口嵌合好,且受力均匀、气囊对膀胱颈有一定的压迫作用,可有效避免漏尿发生及尿管脱出。如气囊内注水过少,当膀胱有一定尿液而未及时放尿时,气囊因浮力作用极易漂离尿道内口。当然本研究结果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并且需对注水量大于20ml进一步分层研究。
1 Theriault R,Ward-Smith P,Soper C.Leakage associated with urinary catheter usage:a design challenge[J].Urol Nurs.,2012 ,32(6):307-312.
2 刘仁莲,吴小燕,石云.留置气囊尿管不同注水量与尿液渗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45-46.
3 叶静.使用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过程中漏尿原因的分析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2):164-165.
4 汤国娇,魏清风.术前留置双腔导尿管囊腔内最佳注水量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10-12.
5 朱艾君,邵诗英,何又喜,等.留置尿管气囊滑入尿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2(8):72.
6 刘雪琴,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J].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