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钧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江苏 靖江214500)
冠心病多由冠状动脉粥样AS导致器官病变而致。近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动脉壁脂质沉积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对138例冠心病患者辨证分型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总结如下。
138例均为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心内科住院患者。男79例,女59例;年龄40~79岁,平均(65.86±9.05)岁;合并高血压104例,糖尿病2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瘀血阻滞: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痛引肩背或臂内侧,胸闷,心悸不宁,唇舌紫黯,脉细涩。a.寒凝血瘀:胸部闷痛、遇寒尤甚、得温则减,四肢厥冷,面色青紫,舌紫,脉细涩。b.气虚血瘀: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c.气滞血瘀:胸闷胸痛,胁肋胀满,心悸,唇舌紫暗,脉涩。②痰阻心脉: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体胖多痰,身体困重,舌苔浊腻或滑,脉滑。③阴寒凝滞: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畏寒,四肢欠温,面白,舌苔白,脉弱而细数。④气阴两虚: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弱而细数。⑤心肾阴虚:胸痛胸闷,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数。⑥心肾阳虚: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腰酸无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另外,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常见为胸闷、胸痛、肢麻、心悸、舌下脉络瘀张、舌苔腻、脉弦。
根据中国高脂血症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2006)指南,分为TC正常组(TC<4.13)、TC异常组(TC≥4.13),LDL-C正常组(LDL-C<2.58)、LDL-C异常组(LDL≥2.58)。其中TC正常且LDL-C正常的为血脂正常组,TC异常或LDL-C异常的为血脂异常组。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各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s )
表1 各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s )
?
?
从表1中看出:①男性病例高于女性病例,可见冠心病多见于男性,各证型男、女间无统计学差异。②气虚血瘀型最多,其余依次为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心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阳虚型,具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心肾阳虚型与阻心脉型患者仅2例,不纳入以后的关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数据统计比较中。③年龄偏大(65.86±9.05)岁,可能与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患者的特点有关,同时也可能反映冠心病心绞痛在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偏高。④发病年龄各阶段中小于50岁7例(5.1%),50~59岁26例(18.8%),60~69岁52例(37.7%),70~79岁53例(38.4%)。由发病的平均年龄可看出,气阴两虚型大于心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大于气虚血瘀型大于痰瘀互结型,其中气阴两虚型与痰瘀互结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按照中国高脂血症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2006)指南,降脂药物治疗应从TC>4.13mmol/L、LDL-C>2.58mmol/L开始,治疗的目标是TC<4.13mmol/L、LDL-C< 2.58mmol/L。 按 照 TC、LDL-C处 于 正常范围与需治疗范围进行分类并统计。单纯TC异常(TC4.13mmol/L)12例(8.7%), 单 纯LDL-C异 常(LDL-C2.58mmol/L)6例(4.3%),TC异 常 且 LDL-C异常67例(49%),两项血脂均正常53例(38.0%)。
各型血脂比较见表2。
表2 各型血脂比较 (例)
不同证型间的血脂正常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型(52.7%)、心肾阴虚型(37.5%)、气阴两虚型(37.5%)、痰瘀互结型(18.8%)、气滞血瘀型(14.3%),其中气虚血瘀型血脂正常率与其它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素问·痹证篇》谓:“心痹者,脉不通。”可见冠心病与瘀血间的关系。《灵枢·经脉篇》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可见气虚致瘀,又由瘀阻导致气滞,相互影响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医林改错》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因此益气是阻止气虚所致血瘀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随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人身之气亦随之由弱而盛、由盛及衰,有自然耗乏之势;再加外伤、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等诸多因素,气虚之象益趋明显。全身之气既虚,心气必不能免,气虚不足则变证丛生。气能行血,心脉之血依赖心气推动作用,气虚无力行血则血滞而为癖。气能行津,气虚津液不得正化则停聚为痰、为饮。瘀血、痰浊痹阻心脉,不通而痛。气虚是“本虚”,血瘀是“标实”。刘德桓[1]对冠心病心绞痛395例分析,发现气虚血疲证占70.3%,部分兼有寒凝气滞等证。刘立军[2]则认为稳定型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以心血癖阻型为多见。根据郭维琴[3]的临床统计,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及湿热阻遏患者较为多见。
研究发现,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的冠心病患者入院率还是处于较高水平,且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TC正常且LDL-C正常率较高,提示不仅要重视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治疗,同时也应重视中药的应用。
[1]刘德桓,许真真,郭伟聪.冠心病心绞痛395例中医证型特点探讨[J].中医杂志,1995,36(10):617-618.
[2]刘立军.桃红四物汤加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64例[J].天津中医药,2006,23(5):434.
[3]郭维琴.郭维琴临证精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