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阳,黄 坤(云南省彝良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昭通 657600)
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及临床用药品种的增多,不合理用药现象日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特点及规律、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笔者对我院2010—2012年收集的21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2012年收集并上报的有效ADR报告219份。
分别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19例ADR报告中,男性111例,女性108例,男女之比为1∶1.03,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ADR患者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89岁,60岁以上患者呈多发趋势,占44.75%,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例)Tab1 Distribution of sex and age in ADR cases(cases)
219例ADR报告中,常见的给药途径静脉滴注为146例,占66.67%,为 ADR主要发生途径;其次为口服给药,占22.37%,见表2。
表2 发生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2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 ADR cases
引发ADR的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占45.21%;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占12.33%,见表3。在抗感染药中,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所占比例最大,为58.91%,这2类药均为临床最常用的药物,见表4。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构成比Tab3 Types of ADR-inducing drugs and constituent ratio
表4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及构成比Tab4 Types of ADR-inducing antiinfective drugs and constituent ratio
219例ADR损害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占45.21%),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其他各系统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见表5。
表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5 ADR-involved organs and(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219例ADR患者痊愈217例,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者2例,无死亡病例。
2004年,国家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1],将ADR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各地医疗机构按要求成立了ADR管理小组,并且建立了ADR的监测及报告制度,我院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对ADR进行监测和研究,加强药品的采购、验收和储存,以保证药品质量,同时也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19例ADR中,男女之比为1∶1.03,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发生ADR的概率相近。患者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89岁,统计显示60岁以上患者呈多发趋势,占44.75%;其次为10岁以下的儿童组,占11.87%。老年和儿童患者因其各自的生理特点一直是ADR的高发人群[[2],这可能因为儿童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减低及更加敏感;老年人则相反,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导致对药物的代谢减弱,因而容易发生ADR。提示儿科和老年病较多科室的医务人员应加强对ADR的关注,提高合理用药及ADR相关理论水平,同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多与病患交流,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以降低ADR发生率。
在ADR的发生中,给药途径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与医务人员直接相关的一个因素,可以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责任心来降低ADR发生率。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66.67%,可见静脉给药风险较大;其次为口服,占22.37%。静脉给药方式成为临床用药不安全的最大隐患,究其原因:首先,该给药途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没有肝脏首关效应,药物直接对机体的刺激迅速而强烈;其次,药物本身的赋形剂和pH值等都有可能成为ADR的诱因,尤其是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不畅通,引起栓塞导致局部供血不足,易产生水肿和静脉炎等[[3];再者,与护士的操作熟练程度、溶剂的选择、药物浓度及给药速度的控制、配制液体放置时间、配伍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客观因素有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遵循口服优先原则,尽量减少静脉滴注,确实需要静脉给药者,应尽量避免浓度过高、剂量过大、速度过快,尤其是对一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更应慎重。合理的给药途径是能口服给药就不选择肌内给药,能肌内给药就不选择静脉给药。一般多在用药2~40 min内出现ADR,应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口服用药也占有较大比例,多数是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用药(排序居第3位),最快是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15 min后发生严重的ADR,提示对于自行回家用药的患者,应加强ADR教育和防范,告之出现不适的应对方法,及时就医,避免发生严重的ADR,对患者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
由表3和表4可见,ADR发生率居前3位的药物为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45.21%,这主要是现在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乱用抗菌药物引起的,所以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导和患者购买的管理。氟喹诺酮类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 γ-氨基丁酸和 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有直接作用,导致CNS兴奋性增强[[4]。此外,抗菌药物输注速度与ADR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头孢菌素类输注过快易致速发性过敏反应,氟喹诺酮类输注过快易致头痛等CNS反应[5]。我院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居第2位,中成药口服品种也占有一定比例,提示中药制剂的安全性也应引起高度关注[6],用药应谨遵辨证施治的原则[7],按照新颁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的规定,严格掌握适应证、用法与用量、疗程,严禁混合配伍,加强用药监护等,因此医生应熟悉常用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达到合理用药,以减少ADR发生率。
由表5可见,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的ADR发生率分别为48.86%和21.46%,这与ADR累及皮肤发生皮疹、水泡、瘙痒和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涨、腹泻等症状为患者最直接和明显、易于发现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66.67%,可见静脉给药风险较大;其次为口服,占22.37%。临床表现与给药途径有最直接的关系,药物进入血管在没有到达中心器官的时候可能部分已经渗透到了外周组织和皮肤,而口服药物最直接就是到达消化器官,相比其他系统来说,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血液系统和泌尿系统的ADR肉眼难以观察,可能在发现ADR对其他器官和(或)系统造成的损害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临床要加强血液系统和肝肾功能等临床检验,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减少ADR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类别、药物种类、涉及系统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加强用药监测、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是可能的;同时,ADR报表的收集和上报工作也不容忽视。因此,我院ADR监测工作仍需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传;同时,医患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总之,应逐步完善监测机制,降低ADR的发生,从而达到安全、有效地用药的目的。
[1]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1号.
[2]孙燕,吴激,曾平,等.我院2002年—2005年3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21):1648-1650.
[3]郑策,梅丹,王兰,等.关注制剂辅料的ADR[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44-45.
[4]张嘉丽.我院3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32):2537-2539.
[5]邓增潮,梁增杰.72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1):30-31.
[6]张伟,秦玉花,赵红卫,等.我院5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0-1811.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