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彦,胡广卉,王丽霞(.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药剂科,北京 026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00053)
中药是祖国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凡有效的传统的中成药都是历代医家通过千百年来的临床验证、总结出疗效确切的方剂配制而成的,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1]。中药注射剂是我国首创、特有的中药新剂型,它起效迅速,较好地发挥了中药治疗危急重症的良好作用,为中药在防治疾病中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2]。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剂型不断开发,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这样不良发应发生率也在呈上升趋势,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化、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现对我院2010—2012年收集到的16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参考。
对我院2010—2012年收集和上报的166份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ADR报表采用自发呈报的方式由临床医师、护士及临床药师填写,上报医院临床药学的ADR监测中心。以药品批准号中含“Z”作为中成药为界定依据。
利用Excel电子表格统计和手工筛选的方法,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累及器官和(或)系统、预后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66例ADR报告中,男性61例,占36.75%,女性105例,占63.25%,男女比例为1∶1.72,女性多于男性;年龄最小者为3岁,最大者为86岁;其中有ADR既往史为11例,情况不详者为40例,见表1。
166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30种,其中注射剂12种,口服制剂18种。注射剂引发的ADR为143例,口服制剂为23例。引发ADR的药品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例数最多,其次为清热解毒类、抗肿瘤类等,见表2。
166例ADR报告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共52例,占总例数的31.33%,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过敏;其次为消化、循环系统等,见表3。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例)Tab1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gender and age in ADR cases(cases)
表2 引发ADR的药品及临床表现Tab2 Drug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表3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3 ADR-involved organs and(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将“药品不良反应”概念延伸到中药,可定义中药不良反应为合格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在此概念中既不包括任何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不辨证用药等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也不同于医疗事故以及因中药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有害反应[3]。其内容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等。广义的不良反应概念也应包括药品的质量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伤害[4]。中药注射剂主要有中药溶液型注射剂、注射用粉针和冻干制品、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剂等,它既保留了中药的特色,又具有西药注射剂起效快等特点。目前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100多种,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细菌和病毒感染[5]。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多种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选择。据统计,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排序前20位的产品中,绝大部分是心脑血管类产品。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文献可调查的中药中毒致死病例达484例[6]。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加和用药量增大,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中药致不良反应的严重性。
由表1可知,166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性别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为性激素的作用,妇女一方面因体质量差异,一方面由于激素的影响,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颇有不同。再有与性别相关的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性别差异造成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如对酒精的摄取等都会对药物的作用产生影响。从年龄段来看,发生 ADR的患者中,<10岁为7例,占4.22%;31~70岁居多,为129例,占77.71%;71~80岁以上为25例,占15.06%。由此可以分析,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许多器官和(或)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在体内代谢及排泄功能,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而青壮年及中年人群所面临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较大,易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不良反应会加大。
中医最大的特点是“辨证施治”,辨证用药是中医治疗的特异性,是中医药学的精髓,中医诊疗时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近年来西医应用中药,不能准确辨证施治,且不能严格掌握中药的功能主治,造成应用中药不合理而导致发生ADR。因此,请广大医务工作者加强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中医药知识水平,在临床应用时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合理选择使用中药,避免滥用,以减少ADR的发生,清除中药应用的安全隐患,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超剂量使用是造成中药注射剂引起药源性疾病的病因之一,随意加大剂量可能造成不良结果。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不得超剂量应用,尤其是儿童患者。有学者研究了3 41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其中超剂量用药者为730例,占总数的21.38%,其中儿童为268例,占总数的39.76%,可见超剂量用药可以加大ADR发生概率。有些医生和患者误以为中药无毒,擅自增加药量和延长医治疗程,致使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严重的后果。要做到合理用药,医生就应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与家族过敏史,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合理的配伍有利于治疗,但配伍不当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增加ADR的发生率。例如双黄连注射剂死亡病例报告中80%的患者为联合用药,多数联合使用了1~4种注射剂。应用中成药和西药的患者很多,中药与某些西药配伍会增加ADR的发生率。因此,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如确实需要2组或2组以上液体治疗的情况下,需适当间隔一定时间,并冲液管,防止2种药液在血液中混合发生反应引发不良反应。
正确使用溶剂:中药注射剂往往是由多味中药提取物制成的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其中的蛋白、溶粉、鞣质、色素、树脂、挥发油等半抗原进入血液就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如果溶剂用错,就会产生新物质或改变pH值,从而诱发ADR。粉针剂应注意先将药物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输液中,并且尽可能缩短药物配液后搁置的时间,切忌为了工作方便,而将大量液体一次性全部配好待用。
为更好地落实《中药注射剂临床试用基本原则》、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药剂科联合医务科、院感科每月对使用中药针剂的病历进行重点检查。同时,我院对ADR监测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并且由药剂科负责日常报表的收集与上报。我院通过临床科室、药剂科调剂人员主动收集上报等形式收集不良反应报告,经临床药学分析评价后,进行网络上报。对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做好报表收集,及时对病例进行随访观察与调查核实(多数为电话形式),及时协同临床科室对严重病例进行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向全院发放相关药物警示通知,以免类似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并且为全院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及ADR咨询服务。我院现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由2010年的43.40%下降至2012年的26.50%(见表1)。
通过近几年我院对中药针剂使用的严格管理,现在我院中药针剂使用基本已经做到无超疗程用药、无联合用药、用药后冲管率为100%,可以说我院中药针剂使用现在趋于合理。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人民、为社会、为自己,用好药、用好中成药、用好中药注射剂。
[1]金世元.药道致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9.
[2]任德权,张伯礼.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张伯礼.中成药临床使用读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24.
[4]徐德生.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83.
[5]李霖,于芝颖,李玉珍.2003—2005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事,2007,21(6):433-435.
[6]孙福成.中药不良反应概况及原因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