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农作物的地理分布

2013-11-01 07:39薛雷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昌黎县迁安滦州

薛雷平

(西北大学 西北历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2)

一、永平府的区域范围和自然状况

永平府,“古冀州地,有虞时分为营州地,夏仍为冀州地,商时为孤竹国,周属幽州。春秋时为山戎、肥子二国地,战国属燕。”[1]秦汉至晋均属幽州辽西郡,唐至辽金时期属平州,元朝时为永平路治所。明朝时设永平府,清朝沿用明制,属直隶省。

(一)永平府的区域范围

永平府为明朝所设置,明朝时期,永平府管辖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永平府治所在卢龙县。

清朝初期,永平府沿用明制,仍保留永平府,属于直隶省。康熙年间的《永平府志》卷四中记载了清初康熙年间永平府的行政区划范围。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年间,永平府包括卢龙、抚宁、迁安、昌黎、滦州、乐亭、山海卫。这与明朝时永平府相比,重设了滦州,裁撤了永平卫。

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废除山海卫,置临榆县。雍正年间,又进行了调整,将顺天府的玉田县、丰润县并入永平府。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又将玉田县、丰润县割出,并入遵化直隶州。至此,永平府辖一州六县,即滦州、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临榆县、卢龙县。

光绪年间编修的《永平府志》卷十九中记载了后期永平府的行政范围。永平府仍下辖一州六县,对比康熙时和光绪时永平府的记载,可以发现,永平府的疆域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永平府的下辖县只是临榆县代替了山海卫,这是乾隆二年调整的结果。

民国是指1912年至1948年,这37年时间里,中央政权多次更迭,有中华民国军政府、北京政府、南京政府三个时期;地方政区的变化更是复杂。从地方行政区划的建置上看,北京政府时期采取的是省、道、县三级制,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采取的是省、县二级制。从行政单位界限和治所上看,这期间的出现了许多变化,有省界的调整,政区的更名,还有省会的迁徙等。

民国时期没有永平府的行政单位。因此,笔者在研究这两个时期的大致相同的区域的问题时,选择了以晚清时期的永平府的范围作为标准。晚清永平府下辖的县在民国时期有无变化呢?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国民政府训令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其所属县并入河北省。查找之后,笔者发现原永平府下辖的那几个县级行政单位没有变化。因此说清代永平府的行政范围在民国时期基本没有变化。

上述各个时期的永平府的行政区划范围,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之后基本是名称的变化。因此说,笔者要研究的永平府行政区划范围在清至民国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即滦州、卢龙、昌黎、抚宁、迁安、乐亭、临榆。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全部和唐山市东部的地区(见图1)。

图1 清代永平府政区示意图

(二)永平府的自然状况

永平府,即今河北省东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形是西北部略高,东南部略低,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海拔较低,大约为50米,主要有抚宁盆地,盆地土层厚,土壤肥力较高,水分条件较好,是山区农业生产精华所在。永平府境内河流众多,约百余条,如滦河、青龙河、饮马河、清河、横河等,境内主要为滦河水系,夏季水量丰富。适宜的气候和地形,再加上较为丰富的水源,这些对农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永平府的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季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差较大。总体来说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在这些气候要素中,水热资源的季节分配对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永平府的平均气温处于10-20 ℃,一月份的温度为 0 ℃以下,七月份的平均温度为18-27 ℃,表1为根据《河北农业地理》所作出的农作物种植所需要的水热条件与永平府的水热条件的对比。

表1 农作物种植所需要与永平府的水热条件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永平府的种植作物中,冬小麦、玉米较为适宜,高粱、大豆以及棉花等作物均可种植。

二、永平府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在农作物的构成中,粮食作物占据主要地位,其地理分布深受气温、降水、日照、地形、土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晚清至民国永平府的主要粮食作物有:麦稻类、黍粟类、高粱玉米类和豆类等,永平府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呈现一定的特点。

(一)麦类

小麦和大麦是北方著名的传统粮食作物,能适应寒冷干燥的气候,在永平府范围内栽培的颇为广泛,而小麦则主要为冬小麦,也称为秋麦,其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但是在府境内分布情况并不相同。

《乐亭县志》记载乐亭县有麦类分布,“邑中秋麦、大麦极多,大麦作酒麯所不用……秋麦用最广”[2,p835]

民国时期的《迁安县志》记载迁安县麦类状况,“…秋麦皮薄出面多,春麦皮厚出面少,总之皆小麦也。然又有种大麦,其粒与壳,连碾之不开。人皆用以饲马或以造曲酿酒,生芽造糖,其价值远逊于小麦,故邑境种大麦者少,种小麦者多”[3,p537]。

抚宁县的麦类情况,在光绪时期的《抚宁县志》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麦类种植范围没有记载。只是在物产志篇目下有麦的记载,说明该县有麦类种植,但不占有突出的地位[4]。

临榆县的麦类情况,在《临榆县志》中的记载与抚宁县类似,也只是记载有麦类粮食作物,而没有记载其种植范围[5]。

昌黎县的麦类情况,清同治五年前后,直隶永平府昌黎县,“种宜谷、麦、菽,农家尚多殷实”[6,p47]。在民国时期的《昌黎县志》记载“麦,俗名小麦,有两种”[7]。

卢龙县的麦类记载情况,在《卢龙县志》中记载“境内地多薄,物产不丰,林矿水泽,无物产之可言,农产物以红粮、玉黍、谷、黍、豆、麦、蔴、棉花为多”[8]

通过上述分析,尽管没有滦州的记载,但我们可以知道永平府的麦类种植的大概状况,即乐亭县和迁安县的麦类分布较广,其它县均有种植麦类,但范围较小。

(二)荞麦

荞麦,也作鸟麦,茎弱、色红、叶阔、花白、实三角,立秋前后下种,密种则实多,稀种则少,八九月熟。荞麦的适用性特别强,但是它的适口性差产量不高,除了少数地方外,大多数地区的人民只是把其作为灾后救荒的作物,种植的面积比较不稳定。但它是北方粮食作物之一,不属于麦科植物,而是蓼科植物。

《乐亭县志》记载乐亭县有荞麦分布,“荞麦,邑中有谚曰:头伏萝卜,末伏蔡,中伏种荞麦,此则乐境种荞麦之时宜云”[2,p837]。荞麦的种植规律都形成谚语了,可见荞麦的种植绝不是一时之事,也不是几户人家的行为。

民国时期的《迁安县志》记载迁安县荞麦种植状况。“荞麦,李时珍谓荞麦茎弱而翘然,易收磨面如麦,故有麦之名也,实有三棱,老而黑,邑人与三伏下种,夏正八九月收之。”[3,p539-540]

抚宁县的荞麦种植情况,在光绪时期的《抚宁县志》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荞麦种植范围没有记载。只是在物产志篇目下有荞麦的记载,说明该县有荞麦种植,但不占主要的地位[4]。临榆县的荞麦种植情况,在《临榆县志》中的记载与抚宁县类似,也只是记载有荞麦这种粮食作物,而没有记载其种植范围[5]。

昌黎县的荞麦情况,在《昌黎县志》记载“荞麦,县境无水田,多于旱地种之”[7,p269],记载有这种作物。卢龙县的荞麦情况,如上所述,土地贫瘠,没有荞麦种植的记载。例外,滦州也有荞麦种植的记载。

由上可知,乐亭县、昌黎县、抚宁县、临榆县、迁安县、滦州均有荞麦种植,而卢龙县没有种植记载,而乐亭县和迁安县的荞麦种植比较普遍。

(三)稻类和黍粟类

稻,粘者曰糯,多酿酒制饴;不粘者曰粳,多供饭食。按其种植时间早晚还可分为早稻和晚稻;按其需水量有可分为旱稻和水稻。稻是一种高产粮食作物,宜在湿润温暖的环境中生长。

永平府地区尽管夏季有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但由于水源的要求也只有在河流两岸才能种植水稻。昌黎县,又有“县境无水田,多于旱田种之”[7],由此可见,永平府内不仅有水稻分布,也有旱稻分布。

黍粟类作物包括黍、粟、稷等。黍,脱壳成米俗称黄米,性粘;稷,俗称糜子,性疏爽,可炊饭;粟,俗名谷子,脱壳成米即粟米,俗称小米。粟是一种耐瘠耐旱,适应性极强的旱地作物,我国的古代北方平原缺水地区以及丘陵山区种植范围最广。永平府地区天气较为寒冷干燥,所以长期以来,黍粟类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永平府志》中有:“迁安县,折色粟米银……”,又有“乐亭县,粟米折银”之类的记载[9,p1704-1723]。除此之外,卢龙县、滦州也都有粟米折银的赋役记录。由此可推,清代黍粟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很大,而且各县不一。

(四)玉米和高粱

玉米原产于美洲,但何时传入中国及其传入途径,无从考证。在永平府的各县志中,玉米有其他的名称,如玉米黍、苞米、棒子等,有黄白赤黑数种。

光绪《迁安县志》物产志记载“玉黍,群芳谱:粒似芡实。本草名为御麦即黍麦,今有名为包谷者,士人以其行似棒,呼曰棒子。有黄、白、赤三种,黄、白者习见,赤者,少见,为邑境民食大宗,无地不宜”[3,p539]。

民国《昌黎县志》记载玉米种植。“玉蜀黍,又云玉米,俗呼为包米或棒子,有黄、白、赤、黑、斑数种磨面,食者居多,然亦可碾米。”[7]

卢龙县亦有玉蜀黍种植。民国《卢龙县志》记载“境内地多薄,物产不丰,林矿水泽,无物产之可言,农产物以红粮、玉蜀黍、谷、黍、豆、麦、蔴、棉花为多”[8]。

光绪《抚宁县志》物产志中有玉蜀黍的记载[4]。

光绪《乐亭县志》食货志中记载“玉蜀黍,一名玉高粱……士人呼之包米,园圃中多种之,亦有种于田亩者,岁可收二次,有早晚之名,做饭磨面,邑人不甚尚之”[2,p837]。

民国时期《临榆县志》舆地篇中亦有玉蜀黍种植的记载,称玉蜀黍为包粱,煮熟可以欧粉。

显然,玉米在永平府分布比较普遍,除了没有记载的滦州,其它六县都记载种植了玉米,尤其是迁安县和昌黎县种植较多,玉米为迁安县之大宗,昌黎县食者居多。玉米属于高产粮食作物,就连土地比较贫瘠的卢龙县都有种植,这显然与玉米的习性相关。

高粱,有红、白二色,分软、硬二种,软者粘,可酿酒;硬者不粘,可作糕、煮粥。由于高粱能抗旱耐涝和抗盐碱,随意可以在其他作物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

光绪时期的《迁安县志》物产志中记载:“高粱,高粱始见光雅,谓之霍梁,亦谓之木稷,三代以前无有也,今其米谓之术,其茎谓之楷,有红、白二种,又有黏、不黏之分,白者可充民食,红者荒年人或食之,常年皆用以造酒,或饲马。邑境种者极多,或有谓红高粱之来源,系南方甘蔗之变种,惜未有试之者不堪深信也。”[3,p538]

咸丰末年,昌黎县日常食物以高粱为大宗。民国时期的《昌黎县志》物产志亦记载“高粱,即博物志之蜀黍,河以南,人呼为术术者是也。有红、白;黏与不黏者多种,邑境谷类之大宗,可碾米磨面,并酿酒,茎高丈余即可做燃料,又可织箔编席为用最博”[7]。

光绪《抚宁县志》物产志中有关于蜀黍的记载,“蜀黍,有红白二种,俗名高粱”[4]。

光绪《乐亭县志》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蜀黍,旧志引农政全书,蜀黍在北方,地不宜麦禾者乃种,宜下地,按:蜀黍,一名蜀术,北地通呼为高粱,京东高粱为永蜀最多,永蜀为乐境最多,种者盖十之六七,日用常食,不可或缺,若所云种宜下地,又言地之不宜麦禾者乃种之,则大非今日之风士也,色分红白,白者黏,红者不黏,又有淡红色者,性亦黏,俗呼黏高粱,然惟於下地间种之,上地则惟以红者为重。茎可编席,稍可做埽,楷可编篱笆,供炊事可饲牲畜,其用甚广”[2,p837]。

民国《临榆县志》舆地篇中有“黏蜀黍”的记载,说明临榆县有高粱的种植。

高粱在永平府各县的区域分布的特征与玉米比较相似,永平府各县都有种植,分布比较广,但并不平衡,而是迁安县和昌黎县居多。如:迁安县,县内种植高粱的极多;昌黎县,高粱是县内粮食之大宗。

(五)豆类和其他作物

豆类,包括大豆、小豆、豌豆、绿豆、蚕豆、白豆等品种。在清代,一般作为杂粮或精饲料来种植,也可榨油、做豆腐等。其中大豆的栽培历史悠久,古称菽,以黄豆居多。

《永平府志》赋役卷有云:“本色正加豆三千二百一十七石一斗二升五合”[9,p1678],“迁安县,本色正加豆七十六石二斗八升一合一勺二抄”[9,p1708],“滦州,征本色正加豆二十八石九斗三升二勺零[9,p1720]“乐亭县,本色正加豆四十石三合六勺零”[9,p1723]。豆类在永平府各县广泛种植,但是各县有差异。

除上述所列的粮食作物以外,清代的永平府还种植其他的粮食作物,如稗、苏子、糜子,西番、薯类等,这些作物虽然种植的范围不大,但是在当地人们的生活着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第三模块是素质拓展模块,通过就业讲座、社会实践、各种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六)小结

永平府境内粮食作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产量较大,如不遇灾年基本可以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尽管各县种植的作物种类非常相似,但是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仍有不同。府内的各县稻米类、豆类作物、黍粟类作等物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由于地方志中物产志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不能直接看出其分布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永平府各县粮食作物征税情况来窥视其分布情况。表2为清代永平府各县粮食作物征税情况的比较。

表2 清代永平府各县粮食作物征税情况比较

永平府地域范围并不大,可以假定在各方面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每亩田的产量N基本相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推出各个县中作物的分布比例,进而推出主要作物在永平府境内的分布情况,其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A代表所征作物的重量,B代表亩数,N每亩田的产量为定值,S为所征货物的种植亩数与总亩数的比值。根据此公式可推出,稻米类作物主要种植于卢龙、迁安和临榆县,其中卢龙县的种植比例最大;豆类作物在各县内均有种植,昌黎县的种植比例最大,其次为临榆县、迁安县;黍粟类作物主要分布于昌黎、乐亭和抚宁县,而昌黎县的种植最多。

综上所述,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内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情况如下:麦类作物,乐亭县和迁安县的麦类分布较广,其它县均有种植麦类,但范围较小,而米麦只有昌黎县才有少量种植;稻米类作物主要种植于卢龙、迁安和临榆县,其中卢龙县的种植比例最大;豆类作物在各县内均有种植,昌黎县的种植比例最大,其次为临榆县、迁安县;黍粟类作物主要分布于昌黎、乐亭和抚宁县,而昌黎县的种植最多。玉米和高粱作物,各县都有分布,但以迁安县和昌黎县为最多。

图2 永平府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三、永平府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在农作物的构成中,粮食作物是主体部分,这是毫无非议的。但是经济作物在农作物的构成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衣食的“衣”,就是主要依靠经济作物才能解决的。同粮食作物一样,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也受到自然条的影响和制约。

(一)棉花和桑

棉花为直隶省的传统经济作物,据《明会典·税粮》记载,至少在弘历年间北直隶的八府皆有棉花种植,征缴棉花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棉花的质量也俱佳。清代直隶的棉花种植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永平府的棉花种植一直落后于直隶南部其他各府。尽管如此,棉花的分布仍然较为广泛。

永平府的滦州和乐亭棉花种植颇多。滦州南境“土惟黑壤,种宜木棉”[10]。乐亭物产也以“梁谷、棉花为多”[2,p834]。但是其他县也并不是没有种植棉花。清同治五年前后,昌黎县“棉花,府志云沙社出,今到处皆有之”[6,p88]。只是这些县的种植少于滦州和乐亭,这与各县的自然条件有关。

种桑是为了养蚕,而养蚕则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衣着问题。蚕桑是我国传统的衣着原料之一,历史上各地都十分重视值桑养蚕。清代时期,永平府有一些种桑的分布,但比较零星。据光绪二十四年资料,“查直隶有桑蚕处,向仅有……滦州、昌黎、抚宁……”[10],如卢龙等县仍无桑蚕种植。

(二)芝麻和花生

芝麻,在永平府也成为脂麻、油麻、胡麻,有迟、早两种,黑白两色,其油芳香,俗称香油。芝麻耐旱怕涝,宜种于高燥之地,在清代永平府种植范围比较广泛,是其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各县志中,如《昌黎县志》、《抚宁县志》、《临榆县志》、《迁安县志》均有记载。由此看见,芝麻在永平府的地理分布较为广泛。

花生,一名落花生,以花落后,其子房入土结实,故名。由于花生宜种于干燥的沙土或壤土中,所以一般多种植于滨河沙滩之地,又由于其喜好炎热的气候,不能耐寒霜,而永平府地区气候较为寒冷,所以其种植面积并不广大。据各县志资料,只有《迁安县志》中有记载,“清光绪初年始有,小粒者流传到邑,开黄花,花实于根叶有特能,日出则开日暮则合,邑多沙土种之……”[3,p540],其他县均无记载。

(三)蓝靛

蓝有大小两种,分蓼蓝、山蓝等种类,滤汁为靛,可以染青,是一种传统的染料作物。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蓝靛的种植兴盛一时,直隶各地均有种植,但是永平府境内并不常见,据同治年间的资料,只有昌黎县有种植,“靛,有大小两种,南人呼苗叶为蓝,土人呼为靛”[6,p152]。而其余各县均无记载。

(四)小结

综上所述,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内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如下:滦州和乐亭的棉花分布较广泛,其次为昌黎和卢龙;桑的种植则主要分布在滦州、昌黎和抚宁,其他县则比较少;芝麻的种植范围较广,而花生的范围相对而言则要小很多;蓝靛的种植则主要是昌黎县。

图3 永平府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四、清代永平府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原因

尽管清代永平府的地域范围并不广袤,但是其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出现这种区域特征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首先是植物的特性。如高粱能抗旱耐涝和抗盐碱,可以在其他作物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卢龙县由于土壤较为贫瘠,所以高粱的种植与其他县相比面积较大。麦类作物能适应寒冷干燥的环境,所以在北方的永平府不仅种植大麦小麦的历史悠久而且种植广泛。花生喜好干燥的沙土和炎热的气候,但永平府地区气候寒冷不太适宜花生生长,所以其种植面积并不广大。植物对热量、水源、土壤等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其地理分布的范围。

其次是土壤的贫瘠程度。《卢龙县志》有:“境内地多瘠,物产不丰”[8],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物的分布。再如,永平府的地势较为低洼,易涝,盐碱土壤分布较广,所以其棉花的种植远不如直隶南部各府县。

再次是水源的充足程度。如水稻就是典型的喜水类植物,它宜在湿润温暖的环境中生长,多种植于河流两岸,然而昌黎县水田数量并不多,所以旱稻多于水稻。卢龙县、滦州都有较大的河流经过,如青龙河、滦河,水量较为充足,能较好的满足水稻对水量的要求,所以种植较多。由此观之水源也是影响作物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也是影响农作物地理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临榆县为例。临榆县为京师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关隘,军事布置超过其它的县,为了满足将兵的生活需要,稻麦类的种植明显超过其它的县,而豆类、黍粟类作物则较少。另外,人们喜好和种植传统也是其影响因素。

五、结语

永平府位于直隶省的北部,虽然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不如直隶南部,如保定府、顺德府等府优越,但是在其内部也形成了特定的种植模式和传统。而且年景好时该府上缴的赋税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的需要,甚至可以供应京师对粮食和经济产品的需求,作用不可忽视。从另一个角度看,永平府各县的作物分布情况充分反应了当地的农业文化。

[1]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748.

[2] 史梦兰.乐亭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3] 滕绍周.迁安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4] 史梦兰.抚宁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177.

[5] 程敏侯.临榆县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480-482.

[6] 戴鞍钢.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7] 张鹏翱.昌黎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269.

[8] 董天华.卢龙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70.

[9] 史梦兰.永平府志[A].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Z].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0] 李辅斌.清代直隶山西棉花种植和蚕桑业的变化及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4):55-65.

猜你喜欢
昌黎县迁安滦州
昌黎县人大常委会召开首届企业家人大代表沙龙
昌黎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昌黎县双阳塔维修始末
人大助力共创移民迁安奇迹
昌黎县绿艺果树发展中心
唐山迁安市档案馆编辑出版《荣耀水城——纪念迁安撤县设市20周年》
迁安市档案馆编辑出版《迁安震后四十年变化》
河北迁安:建设“四好”转型发展
赫然一座滦州城
放歌滦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