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痛颗粒治疗阳虚寒凝型头风病的观察

2013-11-01 03:18王爱凤王立志
中成药 2013年12期
关键词:舌质川芎滤液

王爱凤,王立志

(1.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 450003;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 450002)

头风病是一种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病,有经久难愈的特点,属于内伤头痛中的一种类型,与现代医学中的偏头痛相吻合。阳虚寒凝型头风病,多因头痛病程较长,阳气逐渐虚损,以致温煦气化不利、寒凝湿阻清空、脑脉拘挛失舒,反复缠绵而成头风。笔者采用消痛颗粒治疗阳虚寒凝型头风病60例,并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比较显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法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治疗组共60例,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8.4±12.8)岁;病程平均(5.6±2.8)年,中度疼痛48例,重度疼痛12例。对照组共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1±13.3)岁;病程平均(6.5±2.4)年,中度疼痛50例,重度疼痛1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疼痛程度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中医病名诊断与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1],并符合阳虚寒凝型头风病特点;头隐痛、空痛或绵痛或裂痛或跳痛,午后或遇寒加重,遇热反减,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微。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制订的偏头痛诊断标准[2],且所入选患者均处于发作期,经头颅CT或MRI及MRA检查排除颅脑外伤与脑器质性病变。

1.2.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病名和证候诊断标准且符合现代医学发作期无器质性病变的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头痛程度评分11~20分;年龄在18~65岁;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2.4 排除标准 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以及继发性头痛患者或已有效使用治疗偏头痛药物的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及对本方案中所含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检查发现患有各系统器质性病变、精神心理疾病或已知对酒精及药物依赖者、或不愿意参加试验、不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给予消痛颗粒口服。【组成】川芎30 g,白芷8 g,细辛3 g,白芥子8 g,酒全蝎8 g,北沙参30 g,郁李仁8 g,荆芥穗12 g,蔓荆子15 g,炙甘草6 g。取60付制成颗粒剂。

【制备工艺】(1)荆芥穗加4倍量水,采用双提法提取挥发油备用;(2)酒全蝎研粉,过200目筛,备用;(3)把其余8味药混合在一起,加6倍量水,浸泡30 min,加热煎煮2 h,滤液;第2次加4倍量水,煎煮1.5 h,滤液;第3次加2倍量水,煎煮45 min,滤液;(4)合并3次煎煮液,静置12 h上清液纱布过滤,滤液待用;滤液减压蒸发浓缩至稠膏状,停止加热,向稠膏中加入2倍量75%乙醇液,搅匀,静置过夜,上清液纱布过滤,滤液待用;(5)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5倍量的糖粉,混合均匀,加入70%乙醇少许,制成软材,过14目尼龙筛制粒,湿颗粒于60℃干燥,干颗粒过14目筛整粒,再过4号筛(65目)筛去细粉,在缓慢的搅拌下,将第1项挥发油和乙醇混合液(约200 mL)喷入干颗粒中,加入第2项全蝎粉末,混匀,闷30 min。(6)分装成120份,密封,包装即得。

【服用方法】每次1包,每日2次,口服。

2.2 对照组 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mg/粒、20粒/盒),每次10 mg,每晚1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0 d。

3 观察

3.1 中医证候评分分级标准,参照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如下[1]:起病及诱因:遇热缓解或减轻(3分);遇寒发作或加重(3分);头痛性质和特点 隐痛或空痛、午后头痛加重、绵绵作痛(4分);舌象:舌质淡苔白(3分);舌质淡苔水滑(5分);脉象:脉沉迟或脉微(3分);其他症征:面色白光白(2分);大便溏稀或五更泄(2分);畏寒肢冷(1分)。注:证候诊断得分≥5分,证候诊断成立,其中,5~10分为轻度,11~15分为中度,≥16分,为重度。

3.2 疼痛强度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制定的疼痛强度分级标准。Ⅰ级:不痛;Ⅱ级:轻度痛,但不影响活动;Ⅲ级: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动;Ⅳ级:重度痛,不能参加活动。

3.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

3.4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4 治疗结果

4.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14.37±4.27 9.27±6.34**△对照组 60 14.52±4.81 12.43±6.23*

4.2 中医证候学改变 治疗后治疗组原来舌质淡苔白腻水滑20例,转为舌质红苔薄白12例,原脉沉迟或微30例,转为脉缓20例;对照组原来舌质淡苔白腻水滑18例,转为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5例,原脉沉迟或微29例,转为脉缓8例。治疗后治疗组原舌象、脉象改善较为明显。

4.3 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5 讨论

头风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并呈上升趋势,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30岁以下发病率逐年增加,女性多于男性[4]。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头风病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记载[5]。该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阳虚寒凝型头风病常内外相感而发,内有阳气虚损,外感寒邪相引,脑脉绌急,血行瘀滞,络脉失和而为头痛[6]。本课题主要研究自制消痛颗粒治疗阳虚寒凝型头风病的临床疗效。精选出经炮制的道地中药白芥子、酒全蝎、北沙参、川芎、细辛、白芷、郁李仁、荆芥穗、蔓荆子、炙甘草加工制成消痛颗粒,该颗粒疏散风寒、和络通脉的功效用于治疗阳虚寒凝型头风病,其中川芎、白芷、细辛、荆芥、蔓荆子散寒祛风。川芎既能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又能祛风止痛,故始终是治疗偏头痛的第一要药[7]。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8-9],川芎有解痉、镇静、止痛、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细胞黏滞度、拮抗钙离子内流、解除血管痉挛等作用,可有效调解血管机能状态,缓解疼痛。白芷与川芎配用[10],增强祛风止痛、行气活血之功。细辛、蔓荆子、荆芥属于疏散外风药,头风病治疗应以祛风为要[1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2],风药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功能,有助于改善心脑血液循环,有缓解头痛的作用。佐制以北沙参养阴扶正,且以郁李仁润下通便能制约川芎、白芷、白芥子、细辛温燥升散之性,一上一下兼调气机,佐之以酒全蝎引药入厥阴肝经,搜风通络,止痉解痛,虫类药在治疗络病顽证方面具有一般植物药或矿物药所无法替代的独特疗效[13],且配以白芥子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有关药理研究表明[14],白芥子提取物有抗炎镇痛的作用。炙甘草缓急止痛,顾护脾胃。由院内协定处方制备而成的消痛颗粒服用方便,而且疗效较好,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1]王爱凤,王松龄,郭朝民.消痛合剂的制备与疗效观察[J]﹒中成药,2000,22(12):870-871.

[2]国际头痛协会(HIS)头痛分类委员会,国际头痛疾病分类[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 ﹒1995.

[4]林安基,王永炎.头风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的回顾[J].中医药通报,2006,5(2):63-66.

[5]庄卫生,杨志敏.名老中医治疗头风病的证治规律浅析[J].广西中医药,2011,34(2):41-42.

[6]杨洪军,严 华,王永炎,等.头风病病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776-778.

[7]陈绍红,高学敏,钟赣生.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概况.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8]吕受刚.川芎口服液对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38-39.

[9]杨丽娟.川芎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0,23(4):599-600.

[10]赵焕东,张文学,王松龄,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36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7):408-412.

[11]刘祖发,谢小红.头风病治疗应以祛风为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2):65.

[12]谢立栋,李海涛,胡志强.中医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52-53.

[13]沈 欣,杨洪军,庄 严.头风病组方规律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40.

[14]李小莉,张迎庆,黄通华.白芥子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1(6):28-30.

猜你喜欢
舌质川芎滤液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长填龄渗滤液MBR+NF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的DOM化学多样性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渗滤液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深度脱氮及机理研究
垃圾渗滤液处理调试期间NF膜通量下降原因及优化
某渗滤液收集池底部防渗层鼓包的分析与治理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大川芎方多组分制剂释药特性的评价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