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琪,樊云彩,李 敏,汪 洁
(1.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75;2.北京市花样游泳队,北京 100075)
花样游泳被誉为“水中芭蕾”,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是一项技能性和体能性相结合,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的运动项目。在集体性项目比赛中,除了展现集体的整齐与美感以外,还要求动作的难度与力度,许多动作都需要爆发式用力完成;如集体项目比赛中的集体托举动作需要在水中展现高难度的托起与腾跃动作,动作爆发力越强、出水越高、腾空时间越长得到的分值越高[1]。近年来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动作难度的不断增加,对运动员的爆发力要求也不断提高。本研究在备战2011年全国花样游泳冠军赛前六周,结合花样游泳的专项特点,为北京花样游泳运动员制定赛前功能性体能训练计划,帮助运动员提高爆发力素质,为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体能保障。
北京花样游泳运动员9人,其中健将级运动员3人,一级运动员6人,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在HUR测力台上进行测试。测试前要求运动员在测力台上双手叉腰静止站立,测力台清零扣除体重影响。测试时运动员以双手叉腰姿势,完成连贯的下蹲跳,要求运动员落到原起跳点。受试者不能有摆臂动作,躯干尽量保持正直,以排除上肢摆动对测试数据的干扰。
设计符合花样游泳专项动作特点的“坐瑞士球托举”和“模拟托举”爆发力测试动作,通过Keiser爆发力测试仪进行测试。坐瑞士球托举是运动员坐在瑞士球上,身体始终保持正直,双手快速上举完成托举的上肢动作;模拟托举动作是运动员由站立开始,双腿下蹲后快速蹬伸,同时双手快速上举完成托举的模拟动作,仪器通过传感器自动记录最大爆发力数值。
设计符合花样游泳专项动作特点的“内划手”和“外划手”测试动作,通过BTE-Tech Trainer爆发力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时运动员身体直立,两腿并拢,双手快速完成20次内划手或者外划手动作,仪器通过传感器自动记录平均功率数值。
各项测试数据由仪器直接给出,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
陈莉萍等通过对2004-2007年见的4个世界级比赛的造型变化进行统计显示,集体自由自选前6名队伍的造型数量增加,变化速度加快,密度难度加大;托举的类型增加、层次增多,出水的人数增多,出水位置高,成型时间短,动作惊险、多变[2]。陈爱萍等对中国花泳队近四年世界大赛集体项目自由自选编排的各项数据进行了观察和统计,提出中国队在整体编排中必须重视技术难度动作安排的合理性并体现整套难度动作的流畅性[3]。这些研究都认为目前花样游泳比赛中动作难度比以前大幅度增加。而难度的体现与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密切相关,对运动员的爆发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花样游泳集体项目中有一个组合托举的规定动作,需要运动员在水中搭成金字塔组合,运动员分为底座、辅助托举、塔尖三个位置,在金字塔组合完成后,水下底座的运动员需要下肢快速蹬伸,将塔尖运动员顶出水面,水下辅助托举运动员需要全力向下踩水同时双手快速完成托举动作;塔尖运动员在底座和辅助托举运动员共同用力的同时,全力向上腾跃,并在空中完成规定动作,所以三个位置的运动员都需要在瞬间爆发式用力,评分的主要因素腾跃高度与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密切相关。在集体比赛中,还有一些运动员进行爆发式用力的典型动作,比如踩水跃起动作、倒立折叠快速打开动作、倒立踩水快速旋转动作。
这些花样游泳集体项目比赛中的基本动作均需要运动员的下肢、核心、上肢快速爆发式的用力,同时由于运动员在水中没有固定的力学支点,所以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和爆发式用力时也需要核心肌群更好地控制身体,减少力量在传递时的损失,因此核心肌群的稳定性也是花样游泳运动员所必需具备的体能要素。
功能性体能训练从本质上就是有目的的训练[4],是以与身体的功能和针对目标运动的专项性相一致的方式进行的训练[5]。Gambetta V.等认为与一般体能训练相比,功能性体能训练具有多种训练形式,是基于运动专项动作的训练,能够最大化地训练专项运动力量[6]。针对花样游泳集体项目的比赛中主要技术动作的特点,本研究为其设计6周两个阶段的功能性体能训练计划,强化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爆发力。爆发力是力量与速度的结合,力量是爆发力的基础条件。在第一阶段,主要安排运动员各种基础能力的训练,包括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专项技术主要用力肌群力量训练和身体各肌群协调性训练,为第二阶段爆发力训练奠定基础,训练计划如表2所示。
在本阶段体能训练计划中,针对花样游泳运动员比赛所需要的各种基础力量素质设计练习动作。站姿拉弹力带躯干旋转、俯卧瑞士球对侧伸展、重力球直腿俄罗斯转体主要强化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在深层核心肌群控制身体稳定姿态的前提下,通过外部阻力的变化,使运动员身体稳定性和旋转能力得到训练;单腿上跳箱托举重力球,模拟比赛中的托举技术动作,在身体稳定的前提下对上肢和下肢基础力量进行训练,同时强化上下肢的协同发力;站平衡垫划手练习是运动员双脚并拢站在平衡垫上,使用Keiser无限功能训练机的腕部训练附件进行肘关节内收外展练习,模拟运动员水中倒立踩水快速旋转的手部技术动作;坐瑞士球托举练习是模拟运动员托举技术的上肢动作,使运动员练习在不稳定状态下的上肢发力能力;站BOUS球壶铃屈腿硬拉练习是模拟运动员在水中踩水跃起动作的下肢蹬伸动作,使运动员练习在不稳定状态下的下肢发力能力;悬吊俯卧抗阻夹腿练习模拟运动员在水中踩水快速蹬夹跃起技术以及各种下肢蹬夹的动作,主要强化运动员的下肢内收肌,同时由于身体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在完成夹腿动作的同时,使核心肌群稳定性得到充分训练;坐瑞士球弹力带下拉练习是模拟踩水跃起技术中双臂压水的动作;前臂训练器双向卷腕练习是提高运动员腕关节的力量,发展运动员在水中手部划水的能力。
表2 第一阶段功能性体能训练计划
在第一阶段训练中,不强调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把动作稳定性、动作幅度放在第一位,要求运动员在各种不稳定的条件下通过深层核心肌群的稳定保持身体的良好姿态,在这种前提下完成各种模拟花样游泳专项技术的功能性练习动作。在训练控制方面,应用美国IHP双重训练法,将以身体大肌肉群用力为主的练习间隔开,中间进行以核心肌群为主的练习,使大肌肉群能够得以较充分的恢复,同时使训练效率最大化。
第二阶段功能性体能训练计划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运动员的爆发力,使第一阶段获得的力量向比赛要求转化,训练计划如表3所示。
本阶段的10个练习动作均要求运动员在快速条件下完成,第一阶段的部分动作保留,但动作要求发生变化,在身体稳定的前提下强调动作完成的速度。Vertimax纵跳台练习主要强化运动员的下肢蹬伸能力,在进行6次阻力跳后立即接3次无阻力跳,提高对下肢跳跃功能肌群的神经支配强度;快速爬绳练习强化运动员上肢的速度力量,提高运动员完成各种专项技术时上肢动作的力度;罗马椅快速展体抛球练习是通过背肌快速发力完成抛接重力球的练习,模拟身体在折叠状态下使身体快速打开的技术动作;甩球快速连续击墙是提高躯干的快速旋转发力能力,模拟运动员比赛中各种水下快速转体动作;平衡训练器前后快速滑动练习主要强化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快速折叠和打开的专项技术动作;Keiser快速托举模拟练习主要强化运动员水下托举的专项技术动作;壶铃前摆接蹲举练习主要是强化运动员在完成水下托举、踩水跃起时下肢的蹬伸能力和上肢的托举能力;悬吊俯卧抗阻快速夹腿练习、站平衡垫BTE快速划手练习、坐瑞士球弹力带快速下拉练习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动作的速度与力度。
本阶段训练以突出爆发力为核心,但前提仍然是运动员在完成练习时要确保良好的身体姿态。训练间歇时间比第一阶段要长,保证运动员在进行每组动作时都能全力完成。
在训练开始时,选取CMJ纵跳高度、坐瑞士球托举动作的最大爆发力、快速托举模拟动作的最大爆发力、连续模拟划水动作平均功率为主要监测指标。CMJ纵跳高度反映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坐瑞士球托举动作的最大爆发力反映运动员在不稳定状态下的上肢快速推举的能力;快速托举模拟动作的最大爆发力反映运动员上下肢协同快速发力的能力;连续模拟划水动作平均功率反映运动员在水中连续快速划水的能力。CMJ纵跳、坐瑞士球托举动作爆发力、快速托举模拟动作爆发力均为一次性爆发力测试,连续模拟划水动作平均功率要进行20次快速内划和外划动作的测试,这是由于托举和踩水跃起等下肢蹬伸动作在花样游泳集体项目比赛中均为一次爆发式用力,而快速划水动作在比赛中一般每组动作要进行10-30次不等的快速用力动作。
表4 训练前后爆发力测试数据对比
通过表4中训练前后的爆发力测试数据来看,运动员在下肢爆发力、上肢爆发力、上下肢协同发力爆发力、模拟专项爆发力和爆发力耐力方面均有明显提高(P<0.01),教练员也感觉运动员在完成水中专项技术动作时的力度有了明显改善。
通过对北京花样游泳队9名主力运动员进行6周的功能性体能训练,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本论文是科研人员与教练员共同合作完成,在训练方案设计和训练控制过程中,得到北京花样游泳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配合,使整个研究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在训练结束一周后的全国花样游泳冠军赛中,北京队获得八人集体技术自选和十人组合技术自选2块金牌,使训练效果得以体现,在此对参与本研究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表示衷心感谢。
[1]花游游泳裁判员手册.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陈莉萍,陈爱萍,何碧妍.世界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造型变化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8(5).
[3]陈爱萍,何碧妍,陈莉萍.对中国花样游泳队集体自由自选技术编排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4]Boyle M.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M].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2003.
[5]Santana J.C.Functional Training[M].Boca Raton FL:Optimum Performance Systems,2000.
[6]Vern Gambetta,Gray G.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J].Training&Conditioning,1995(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