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9-01
我们时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以上,怎么一上到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甚至还会错误地认为初中老师不负责任,针对此情况,作为曾经做过初中老师,现在又正在做小学老师的我是深有体会的。
如何让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够顺利地学好初中数学,是摆在我们小学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把小学与初中数学课本内容作了一个系统的对比分析,针对相关的知识点,渗透即将需要掌握的新知识,需要在小学做哪些铺垫,下面是我以点带面,给小学的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大家日常教学时参考。
一、“数”的认识与计算
新课标背景下的计算教学,除适度降低了计算难度,着重强调了情境设置、算法多样化。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过度强调计算方法多样化,使得学生计算能力较弱。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初中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具备过硬的计算能力。所以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必须“狠抓计算教学,力争使好、中、差学生均能熟练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关于《除法》计算,4×□<25,□里到底填写几呢?有的同学从4乘1开始,1个1个地试,也有的同学想到用乘法口诀,让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理解试商,为除法竖式做好准备的同时,也能够理解“<”的意义,为进入初中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做好铺垫。
小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更大的数》,课本上给出了一条直线,在直线上找出相关的数,标出大致的位置。这就是进入初中将要学到的“数轴”的雏形。在小学数学里没有出现明确的数轴的概念,但是课本上“数的大小比较”、“确定位置”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如果我们在这部分教学中重视直线上的点与数的对应,进而有意识地让学生归类总结,发现较大的数在右边,而较小的数在左边的规律,孩子有了这种认识,进入初中接触数轴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教学比较困难,小学老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速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思维能力。
二、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搞好由“数”到“式”的过度,提高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依据算理,理解掌握算法。
运算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的工具。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法则:99×18+99×2,在小学数学中,是在学生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两个乘法式子中相同的99,是18个99加2个99,如果把99用字母a代替,原式就变为18a+2a,这就是初中要学到的“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的最简形式。
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学生根据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在五年级进一步认识分数后,如果能够从书写的格式上将其改为面积=■×底×高,就可以真正将约分与实际的数学计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约分解决实际问题,也为大数字的简便计算做好准备。
三、深化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的“方程的认识”一章,教学时可以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让学生认识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由列算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这是小学生惯用的解题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再列出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关键是通过顺向思维,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并且写出等量关系,由等量关系到列方程学生就会觉得特别简单了。
解方程与验算也是特别重要的环节。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计算能力十分自信,认为那些验算过程都是不必要的,还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验算的过程不仅是对算理算法的再一次熟悉,检测结果,还能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严谨的态度。
四、比例与函数
函数的学习是整个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之前在初中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只关注到了“比值一定和乘积一定”来判断正反比例,而忽视了“变量这个关键词”,有很多同学认为“2×3=6,2和3就成反比例;6÷3=2,6与3之间成正比例”的错误认识。如果在小学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就有意识地强化,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是都在变化的两个量,这样孩子们到初中学习“函数”就基本上不足为惧了。
读过初中数学课本的小学数学老师都会发现,初中里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小学内容的扩展,我这里也只是以点代面,抛砖引玉。如何小学数学老师能够发现并加以研究应用,做好知识点的衔接铺垫。日常教学中,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书写习惯的培养,学习初中数学定是如虎添翼,想学不好都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