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教育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适用性调查

2013-10-24 01:20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教育学英语课堂问卷

田 玮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批判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中主张解放学生,摆脱权利的控制,掌握自己的命运,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使其成为能动的、具有独立意识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政治主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批判教育学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发展,很多学者就批判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流派和主张,以及其中体现的一些原则做了介绍和研究,尽管如此,批判教育学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初级理论阶段,还未进入政策实施阶段[1]。因此,国内对批判教育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的介绍和评述,结合我国国情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尤其在英语教育方面,更是凤毛麟角。就国际而言,虽然批判教育学这个概念引入外语教学已经有20多年,但是,最近几年才高度关注批判教育学对外语教学实践的原则和意义[2]。回顾批判教育学研究的文献发现,在对批评教育学理论进行教学实施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地位和权威等[1],但是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作用,也有学生的作用。一项理论,或者教学方法,能否适用于中国国情,需要了解调查的不但有教师,还有学生,包括学生的接受状况、适应状况、学生反馈等。因此,本文从学生的适应状况出发,调查批判教育学在中学英语课堂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研究,了解批判教育学在中学英语课堂的可行性,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从而提出相应的思考及建议。

一、批判教育学理论简介

批判教育学不同于其他的教育观点和概念,批判教育学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实践(doing)”学(learning)和教(teaching)的方法[3](P12),是一种思考、解决问题与改造的方式。批判教育学汇集了多种理论系统,也受到众多流派的影响。其自身内部也有着不同的批判教育学流派,由于各个流派的思想来源不同,因而各派主张也明显不同。一般来说,批判教育学有两大鲜明特色的流派,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德国保守派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英美创新派[4]。德国保守派的批判教育学带有浓厚的欧陆哲学风格,它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的滋润下产生的,具有保守型和建设性的特点[5];而英美创新派并不拘泥于既有的批判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6]。无论是德国保守派还是英美创新派,批判教育学的主张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是政治的

批判教育学质疑传统教育将教育视为价值中立的,而教育应该,或者说原本就是有阶级性的。什么是主流文化,什么是课程内容,这些都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而教育也就被国家机器掌控着[7](P113),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边缘化的群体。教育在体现社会主流文化的同时,忽视了其他文化,在形成学生社会化的同时,也使其忽视了分析教材背后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2.教育是人的解放

解放的教育一直是批判教育所追求的理想[8](P38)。批判教育学主张人的差异性、个性的多元性,认为教育没有预设的终极目标,而是从社会和历史出发,努力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的、个性的主体。批判教育学要求个人摆脱权力的控制,把自己从霸权文本和他人的操控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掌握自己的命运,取得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

3.教育是平等对话式的师生关系

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是民主化的,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建立平等合作关系,教师由传统的权威者和知识的给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启发者和合作者[9](P30)。而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生与教师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学生的“话语”(discourse)不再是教师所预设好的回答,而是学生根据经验,联系实际生活而得出的结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批判过去的自我,与学生一同成长,共同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4.教育是批判意识的培养

批判教育学认为,人的社会是可以挑战与改变的,而不是只能顺应顺从的,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怀疑和否定,其过程包括对要点的提取,对观点进行时代背景下的分析,对论据的可靠性的评估,对推理逻辑合理性的检验,和根据过去经验和历史进行的评价[10]。批判意识要求学习者要有质疑精神,挑战权威,但不是盲目的否定,而是根据历史、政治和现实,进行逻辑性的批判,从而使其成为能动的、具有独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政治主体。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参加该项研究的学生有180名。他们是文山市某高中一年级普通班随机抽取的学生,平均年龄为16.2岁,其中女生82名,男生98名。

(二)研究工具

“英语课堂情况调查表”是根据批判教育学的主张和问卷调查法[11](P5,23)编制而成。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1)个人简况;2)课堂情况调查。除第一部分外,其余的都是选择题。学生需要从5个选项中挑选出1个答案,即级距式的量表答案,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问卷由班主任在班会、自习课上发给随机抽取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填写问卷并收回。发出问卷180份,收回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问卷收回后,运用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每个学生每个部分的平均得分。平均值在1.0~1.4之间表示“非常不同意”;1.5~2.4之间表示“不同意”;2.5~3.4之间表示“一般”;3.5~4.4之间表示“同意”;4.5~5.0之间表示“非常同意”。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批判教育学在国内的研究多为背景介绍和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很少,最近的实证分析来自于唐丽萍[12]的对英语教师的适用性的调查研究,这项调查是针对大学老师的定性研究,通过录音访谈来进行调查。而国际上也有类似的研究,大多也只是个人的经验之谈和对教师的调查[13],也有针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调查研究,研究多用课堂观察、访谈和实验教学的研究方式[14]。因此,鉴于鲜有权威问卷的参考,所以问卷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数据统计与标准值稍有偏差,但不影响数据的使用和分析。

(一)问卷效度分析

根据SPSS软件,把问卷分为3个因子进行分析,如表1:

表1 英语课堂情况调查因子分析

根据SPSS因子分析,把问卷的19个选项分成3个因子。其中,第4、6、7、10、11、12、13、14、17题属于一个因子,即,合作学习和批判思考的认同;第1、8、15、16、18、19属于对英语工具性的态度;剩下的2、3、5、9是对教师权威的态度。

(二)问卷信度

此项研究的问卷的信度如表2:

表2 英语课堂情况调查总的信度分析结果

由此可见,问卷的α值都在0.6之间,近似于标准值0.7。鉴于之前提到的局限,该问卷可以认为,整个英语课堂情况调查问卷的一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信度。

(三)总体分析

1.合作学习和批判思考的认同

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此项调查的平均分在1.77~3.28之间,如表3,尤其2.5以下的居多,尤其是第17题“我希望老师能教我一些考试以外的东西”分数达到了1.78,也就是“不同意”。在与同学合作学习,以及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项目上,学生的分数也不是很高,大多是“不同意”和“一般”,有些甚至是“非常不同意”。

表3 合作学习和批判思考的认同频度表

批判教育学认为,二语或者外语学习要与生活相结合,学会合作学习,吸收别人的观点,通过学习把自身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提升自我,改变社会的目的[15]。然而调查中显示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不喜欢与同学合作,一味地接受课堂、教师、教材的内容,认为只有考试的内容才是正确的、重要的、合理的。

2.英语工具性的态度

英语工具性这一项目是测试学生对英语作用的态度,分数越高,说明学生对英语工具性的认可越强。如表4所示,学生在此项调查中的分数在1.96~4.1之间,且第16题“我希望老师能多训练我的做题能力”达到了4.09,即“同意”。

表4 英语工具性态度频度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英语工具性持“一般”或者“同意”的态度,也就是说,学生大多赞成把英语学习当作是考试的一种手段,当作是提高成绩的工具。然而正如Freire所认为的,批判教育学把文字(word)和世界(world)联系起来,从文字中看世界[8](P4)。也就是说,英语作为一种文字,它不仅仅是有表面的意思,还有深层的含义,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英语的学习并不只是考试和工具,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要用这种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达到语言的作用[16]。

3.教师权威性的挑战态度

表5中显示,学生对教师权威性的挑战态度在2.12~3.05之间,属于“不同意”,虽然学生对第3题“我会质疑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表现出“一般”的态度,从侧面却说明了学生无所谓教师讲授的内容,不会去留意、质疑。而对于第2题“我喜欢在课堂上表达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学生就表现出了较为反对的态度。

表5 教师权威性挑战态度频度表

对权威的挑战,也是批判教育学的主张之一。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应该敢于挑战权威,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写,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述,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这个可能性为什么被否定[17],这些都能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实现批判教育学的主张的挑战。但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并不乐意挑战教师的权威,教师的角色依然是知识的独裁者和课堂的统治者,而不是引导者;而学生也依然是课堂的奴隶,不是课堂的参与者[9](P128)。

四、结论

批判教育学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尤其在二语教学中。我国的英语教学从小学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甚至更高的学习过程中,批判教育也一直被教育者所提倡。但是何为真正的“批判”,如何“批判”,还需要更多的探究。中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然而过多地强调教师应该如何做是片面的。英语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学生的接受程度,为什么接受而又为什么不接受,这些都是教育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文从学生出发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发现,批判教育学在中国实施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学生的接受度不高。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的课堂,使学生习惯于全盘接受教师的思想、内容等。其次,中国的传统教育提倡“谦虚谨慎,独立思考”,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愿意挑战权威,认为这是谦虚的态度,是对教师的尊重,并且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是偷懒和不独立思考的表现。再次,高中的班级一般都较大,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很有限,且各种评价标准都以高考为标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考试的思想。由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批判教育学虽然被很多学者提出和研究,但是很少进行实施,也鲜有成效。

当然,批判教育学的实施虽然困难重重,但也不是毫无希望,一种教学理论的实施,不仅要从教师开始改变,学生也要重视,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决定了教学理论的实施效果。因此,批判教育学在中学的适用性的实施过程中,应多重视学生的态度,这样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1]阎光才.批判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境遇及其可能[J].教育学报,2008(3):10-20.

[2]Akbari,R.Transforming lives: Introducing critical pedagogy into ELT classrooms [J].ELT Journal, 2008(3):276-283.

[3]Canagarajah, A.S.Resisting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n English 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张华.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探析[J].外国教育资料,1996(1):8-12.

[5]彭正梅.德国批判教育学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5-9.

[6]郑金洲.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1997(5):15-18.

[7]Apple,M.W.Ideology and Curriculum (3ed) [M].New York:Routledge,2004.

[8]Freire,P.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M].New York:Continuum,1990.

[9]Giroux,H.A.Disturbing Pleasure:Learning Popular Politics of Education [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4.

[10]Apple,M.W.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ritical?[C]//“公平、均衡、效率——多元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312-327.

[11]Dornyei,Z.&Taguchi,T.Questionnair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onstruction,Administration,and Processing (2ed)[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12]唐丽萍.批判教育在高等英语教育中的适用性调查与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2(3):137-141.

[13]Johnston,B.Putting critical pedagogy in its place: a personal account [J].TESOL Quarterly, 1999(3): 557-565.

[14]Shin,H.& Crooks,G.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EFL critical pedagogy in Korea: a two-part case study [J].Critical Inquiry in Language Studies, 2005(2): 113-136.

[15]Pennycook, A.Critical pedagogy and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J].System, 1990(3): 303-314.

[16]Ooiwa-Yoshizawa, A.Implications of EFL critical pedagogy:theory, practice, and possibilities [J].Keiwa Bulletin,2012(2): 21- 30.

[17]Norton, B & Toohey, K.Identity, language learning, and social change [J].Language Teaching, 2011(4):412-446.

猜你喜欢
教育学英语课堂问卷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问卷网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问卷大调查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