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态势初探:基于Q型聚类方法的分析

2013-10-24 09:37王庆生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天津市空间旅游

王庆生,李 院,史 静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300134)

1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研究进展

产业集聚理论认为,产业空间集聚可以增强产业间的扩散效果以及创新所产生的外部化效果。[1-2]旅游产业集聚的结果,不仅有效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整合,还提升了旅游地域系统协同程度和自组织能力。[3]从旅游经济学角度改善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4]从空间和区域的视角来看,旅游产业往往是集聚发展的,或者集聚于旅游景区,或者集聚于景区所依托的港口集散地或现代化大都市,旅游产业特性、外部经济效应和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共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集聚。[5]

Donald根据波特的产业集聚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聚,提出了“旅游竞争集聚”的概念,认为旅游集聚是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6]Jackson J.与 Murphy P.、Urtasun A.与 Gutierrez I.、Novelli M.与 Spercer T.分别以澳大利亚、西班牙和英国为例,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旅游产业的集群化现象及其影响。[7-9]Cristina Santos等研究了欧洲旅游集群的发展问题,指出旅游业是欧洲领先的就业部门之一,许多地区高度依赖于游客的消费,发展创新成为促进增长和消除停滞的关键;在区域层面,旅游业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有利于地区差距的消亡,但由于区域发展上相关联的地理上的集中性,不合理的产业集聚成为主要制约因子,并提出了严格确定旅游集群、强调网络的重要性和代理商之间合作的建议。[10]

国内学者卞显红基于旅游产业集聚视角探讨了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问题。[11]胡宇橙等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基于GEM模型对旅游产业集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研究。[12]卞显红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探讨了内生型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化阶段与机制,并将其分为诞生阶段、自我增强阶段、空间扩散阶段、空间一体化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13]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Tourism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是指以旅游产业链或价值链为纽带,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通过各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务功能和综合经济效应的旅游区的动态过程。[14]李瑞等以河南省伏牛山旅游区为例,探究了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与布局问题。[15]刘名俭等探讨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空间集聚驱动力要素,包括自然驱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14]刘又堂研究了桂林旅游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二者之间互动机制的作用原理。[16]张河清等以广东省的21个城市作为样本区域,采用区位商的方法对广东省的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绩效进行测算,并根据所构建的模型对广东省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17]王学峰依据旅游产业集聚规律,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六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建议。[18]王瑞瑞结合成都市龙泉山区域的实践,介绍了通过城镇体系分类引导、分级引导、名镇引导和政策引导等战略举措,实现区域内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19]卞显红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基于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及品牌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升级路径进行了研究。[20]

在研究方法上。刘春霞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认为产业空间集聚研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依赖于对产业地理分布状况的准确测度,并系统比较研究了相关方法的优势与不足。[21]刘春济等和赵黎明等采用EG指数法从全国、区域和部门三个层面对 1997—2005年和2000—2008年间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重点阐释了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变化的趋势及原因。[22-23]Yong Yang 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dynamic panel data model),对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密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旅游集聚密度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跨省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可以通过旅游经济活动的密度差异来解释。[24]部分学者在产业地理集中实证研究中应用了相关定量研究方法,诸如 Herfindahl指数、[25-26]区位 Gini 系 数、[27-30]E-G(M-S)指数[31-33]等。

2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在全国的位置

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天津市旅游业总收入1 248亿元,入境游客166万人次,外汇收入14.19亿美元,接待中外游客9 372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8%;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8%;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0万人,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同时,旅游经济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在主要旅游省市中的较前位置,其中,入境旅游者接待数量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排名第八位,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九位。(图1和图2)。

图1 2010年天津旅游外汇收入排名/万美元

图2 2010年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情况/人次

2.2 旅游产业规模

旅游产业要素发展迅速。2010年天津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55家(其中5A级景区2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家,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0家,旅游特色村160家;高尔夫球场11家;星级饭店115家(五星级酒店20家);旅行社316家,具有出境游资格的旅行社25家;注册导游员8 700多人;旅游院校22所,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1.12 万人。

近年来,天津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天津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8%,2012年该比重增加到6.02%。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天津市接待海外旅游者234万人次,同比增长17%;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同比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 660亿元,同比增长20%。

2.3 旅游产品状况

天津市进一步突出了“近代百年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特色的塑造。截止2013年8月,天津市建设了30多个旅游大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 200亿元,如陆续建成津湾广场、古文化街、意式风情区等一批特色旅游街区;建成华侨城欢乐谷、汉沽航母军事文化主题园扩建项目、极地海洋世界、东疆湾沙滩、凯旋王国主题公园、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北塘古镇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梅江会展中心和一批五星级酒店的新建改造,充实了商务会展旅游的载体功能;国际邮轮母港的建成提高了天津市入境旅游的接待能力。天津市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三大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3 基于Q型聚类分析的天津市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初探

研究认为,[34]旅游产业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为旅游核心产业,包括旅游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二为旅游特征产业,与世界旅游组织界定的旅游特征产业对接,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13个行业;第三为旅游经济,指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拉动的直接、间接的产业,包括50多个行业。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天津市旅游核心产业层面。

为了进一步揭示天津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规律,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分析,本文尝试运用Q型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天津市2012年16个区县的星级饭店个数、景区个数、区位因子和旅行社个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处理、总结,研究天津市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以期对天津市旅游业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3.1 数据来源

本文中星级饭店个数、景区个数、旅行社个数通过天津市旅游局统计系统获得;区位因素则是旅游企业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对区位主体(旅游企业)影响大的是主要因子,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区位因素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农业区位因素,第二是工业区位因素,第三是交通区位因素。鉴于交通区位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较大,文中只考虑区位因素对天津市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为了便于研究,将区位因素定量化,依据天津市各区县所贯穿的国道数和省道数来定义其区位因素的好坏。相关数据汇总如表1:

表1 2012年天津市旅游产业集聚因素现状表

3.2 研究方法

高楠等以环渤海地区为例,[35]研究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识别方法,指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方法,譬如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基尼系数、E-G指数、区位熵指数等。赫芬达尔指数主要运用于旅游产业规模地理分布的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用来研究旅游产业空间不均衡程度;产业基尼系数通过旅游产业收入来研究不均衡程度;E-G指数早期提出是为了测量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逐渐被运用于旅游产业空间分布程度的研究;区位熵指数借助区域面积的大小来研究旅游产业空间地理分布不均匀程度。

本文运用的Q型聚类分析是层次聚类分析的一种,层次聚类分析就是根据观察值和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相似的对象结合在一起,Q型聚类分析能够使最有共同特点的样本聚在一起,以便对不同类样本进行分析。本文将天津市16个区县作为观察值,将星级饭店个数、旅行社个数、景区个数、公路条数作为变量来分析,然后采用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以两类里所有两两配对观测的平均距离最小为依据,且配对的两个观测属于不同的类别,从而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3.3 结果分析

将上述数据运用SPSS 18.0进行分析,对16个区县进行聚类分析,如表2:

表2 数据处理信息汇总*

案例中一共有16个样本进入聚类分析,并且没有缺失值,和天津市16个区县相对应,继续下列分析,得到16个区县聚类分析的凝聚过程表,如表3:

表3 Q型聚类分析的凝聚过程表

第一列是聚类分析的步骤,共15个步骤;第二列和第三列表示在聚类分析过程中,首先哪两个样本或类聚成一类;第四列表示两个样本之间的距离;第五列和第六列表示在聚类分析中,参与聚类的是样本还是类,0表示样本,其余数字表示是第几步聚类产生的类参与聚类;最后一行表示本步聚类结果在下面的第几步聚类使用。

可以得出本次聚类共进行了15步分析,第1步由样本1、2先进行了聚类,这个聚类结果在后面的第4步聚类中用到;第2步由样本11、14进行聚类,这个聚类结果在后面的第4步聚类中重新用到;以此类推,经过15步聚类后16个样本聚成一个大类。现用树状图(图3)简明表示上述分析结果:

由图3可知,宝坻区和北辰区相似性较高且较早聚成了一类;津南区和宁河县相似性较高且较早聚成了一类;静海县和武清区相似性较高且较早聚成了一类。随着选择标尺的扩大,宝坻区、北辰区、津南区、宁河县、东丽区、静海县和武清区聚成了一类,而西青区也逐渐加入这一类,紧接着蓟县也加入,但蓟县与此类的相似性程度小于西青区;而市内六区被分为2类,即河北区、红桥区和河东区聚成了一类,南开区、河西区与和平区聚成了一类,滨海新区独自成为一类。如果聚成4类,则滨海新区为一类,南开区、河西区与和平区为一类,河北区、红桥区和河东区为一类,剩下的区县聚为一类。

滨海新区自成一类,地处渤海湾,地理条件优越,资源赋存状况丰富。以旅游产业为主的重要功能区——滨海旅游区建设进展较快,加上政府对滨海新区的政策支持,聚类效果明显。滨海旅游区是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2009年5月,是滨海新区唯一以旅游为主导的功能区,其发展目标定位为我国北方知名的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高品位的休闲区,将成为天津市体现海洋旅游特色的核心目的地。

和平区、南开区和河西区,地处天津中心城区地带,交通便利,加上历史遗留下来的以“五大道”为标志区域的历史风情建筑,更加吸引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而且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更加带动了区域旅游发展。

河北区、河东区和红桥区,聚集了67家旅行社和22家星级酒店,但因景区景点少且缺乏独特性,对其旅游发展水平有一定影响。以现有的旅游住宿设施和旅游机构而论,加之天津西站城市副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的逐步体现,未来应加强商务旅游的开发。

蓟县拥有14个风景区(比滨海新区少一个),并且盘山和黄崖关长城享誉整个华北,是天津重要的山野风光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比较而言,蓟县旅游发展集聚程度比天津市市区及其他周边区县更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文研究结果部分反映了天津市旅游产业空间分布的现状态势情况,由于天津市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产业要素不均衡,导致各区县旅游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天津市应立足各个区县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重点,结合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态势,从政策、管理、投资和市场导引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有效推进天津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设步伐,从而全面提高天津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4 问题与讨论

4.1 对策建议

天津市旅游产业发展在整体上处于规模和质量上升期,但市域内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呈现不均衡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天津市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应关注以下方面:

首先,培育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天津市既要重视对旅行社、住宿业等旅游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还要培育会展旅游、邮轮旅游、旅游装备制造等发展延伸产业,打造旅游产业新增长点。

第二,创新旅游管理模式。建议在滨海新区、蓟县及市中心区开展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试点工作。一是,在滨海新区建立滨海海洋旅游综合开发实验区,重点在于协同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北塘旅游区及邮轮母港等核心区,形成海洋旅游开发的大格局。二是,以蓟县为试点,建立蓟县乡村旅游产业化实验区,旨在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社区综合开发格局,打造具有区际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三是,以我市中心城区为重点,围绕“近代百年看天津”主题,尝试建立“近代百年文化旅游实验区”,探索构建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板块,形成以步行街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体验区,使天津市以五大道、意式风情区、海河观光带等为标志的旅游区名至实归。

第三,着力打造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结合实施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调整旅游产业发展的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

4.2 问题与讨论

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地域系统特征、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和区域旅游产业管理创新等多个因素。本文尝试利用星级饭店个数、景区个数、区位因子和旅行社个数等因素来进行Q型聚类分析,初步探讨了天津市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值得强调的是,一方面,由于天津市所属区、县旅游产值(或增加值)和游客量数据的缺失,另一方面,仅选取了2012年的相关数据,使得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动态性受到影响,这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和解决。

[1]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

[2]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3]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7-8.

[4]陈淑兰,刘立平,付景保.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基于文化创意视角[J].经济地理,2011(8):1392-1396.

[5]冯卫红.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J].经济问题,2009(7):114-116.

[6]Hawkins D F.A Protect Areas Ecotourism Competitive Cluster Approach to Catalys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ulgari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3):219-244.

[7]Jackson J,Murphy P.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An Australian Cas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6):1018-1053.

[8]Urtasun A,Gutierrez I.Tourism Agglome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panish Cas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901 - 912.

[9]Novelli M,Spercer T.Networks,Clusters and Innovation in Tourism:A UK Experienc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141-1152.

[10]Santos C,Almeida A,Teixeira A A C.Searching for Clusters in Tourism.A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cal Proposal[R].Working papers(FEP)- Universidade do porto,sep.7,2008:1-39.

[11]卞显红.基于旅游产业集群视角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8(1):203-206.

[12]胡宇橙,王庆生.基于GEM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5):74-78.

[13]卞显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演化阶段与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经济地理,2011(2):27-32.

[14]刘名俭,黄茜.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70-74.

[15]李瑞,蒋国富,廖佰翠.山岳旅游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与布局研究——以河南省伏牛山旅游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1011 -1015.

[16]刘又堂.桂林旅游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1):40 -43.

[17]张河清,王蕾蕾,田晓辉.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比较研究——基于广东省21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0(12):2116-2121.

[18]王学峰.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战略思考[J].商业经济,2011(1):31 -33.

[19]王瑞瑞.城镇体系引导下的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研究——以成都市龙泉山区域为例[J].特区经济,2012(9):146-148.

[20]卞显红.创新网络、集群品牌视角的旅游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22-26.

[21]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6(5):742-747.

[22]刘春济,高静.中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68 -75.

[23]赵黎明,邢雅楠.基于EG指数的中国旅游产业集聚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48.

[24]Yang Y.Agglomeration Densit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6):1347 - 1359.

[25]Aiginger K,Pfaffermayr M.The Single Market and Geography Concentration in Europ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1):1-15.

[26]Mano Y,Otsuka K.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es:A Case Study of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Postwar Japan[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0,14:189 -203.

[27]Kim S.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The Trends in U.S.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1860 - 1987[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881-908.

[28]Audretsh D B,Feldman.R& 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3):630 -640.

[29]Amiti M.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EU:A Survey of Evidence[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Forthcoming,1998,14(2):45 -53.

[30]Wen M.Re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3:329 -347.

[31]Ellison G,Glaeser E 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89 -927.

[32]Henderson V J.Marshall’s Scale Economic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1 -28.

[33]Rosenthal S S,Strange W C.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1,50(2):191 -229.

[34]王庆生,胡宇橙.天津市旅游业产业化及其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决策咨询建议,2012(97):1-10.

[35]高楠.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分析及实证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91.

猜你喜欢
天津市空间旅游
有趣的云
空间是什么?
如果画笔会说话?
创享空间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