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妮,刘勇,邢育刚
(山西大学 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交通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旅游交通便利程度(即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从旅游交通所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外部交通、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和内部交通[1].我国旅游交通目前存在着区域性失衡问题,即长期以来重视通道建设而轻视景区内交通布局.此外,景区内旅游交通的破坏性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2].关于旅游交通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规划研究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比如旅游交通管理、智能旅游交通、旅游交通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交通的信息化建设等.研究方法大部分采用的是定性分析、现状描述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模型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少[3],而有关景区内部旅游交通研究方面尤其欠缺,仅陈晓等[4]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大连市整个城市的旅游与交通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研究.关于衡量景区内部旅游交通便利与否的研究,还少见报道.
景区内部景点之间旅游线路连通性的研究,对景区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线路作为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其发展状况对旅游景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合理可行的游览线路既可以使游客少走弯路,节约时间,也可以加速景区客流的周转率,减少个别景点人满为患,而其他景点空旷无人的现象,同时还可降低安全隐患.
山西省绵山风景区自1995年开发以来,游客数量每年都在成倍增长,客流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端不平衡,季节特征明显,主要景点的环境压力较大.旅游旺季景区到处人满为患,加上好多景点之间道路连通不畅,游览线路结构不合理,致使游客行走不畅,车辆堵塞,交通混乱,安全隐患较大.因此,本文以绵山景区为例,采用网络连通性指数、网络环度指数、线点率和连接度,对绵山风景区的内部旅游线路进行了评价,指出景区内部线路网络连通的不足,以期为绵山景区内部的游览线路优化和景区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连通性是网络的重要特征.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就是网络的连通性,连通性是网络复杂度的指标之一,网络的连通性一般用r指数来计算.r指数是网络中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现存的连接廊道数可直接数得,最大可能的直接廊道数通过计算现存的节点数获得,假设无新的交叉形成,则每增加一个节点,最大可能的连接数以3的倍数增加.因此,r指数为:
式中,L为连接廊道数,V为节点数,Lmax为最大可能的连接廊道数.r指数范围为0-1,r为0时,表示没有节点连接;r为1时,表示每个节点处都彼此连接.
网络环度用α指数测量.α指数表示景区客流、物流和动物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也是景区线路网络复杂度的指标之一.无环的景区线路网络,其连接数比节点数少1个,若在这个线路网络上增加一个闭合连接,就形成一个环路.现存的环路数与现存连接数的关系,用L-V+1表示,即一个线路网络中独立环路的实际数.环度α指数是线路网络的实际环路数与线路网络中存在的最大可能环路数之比,最大可能的环路是最大可能连接数,即3(V-2)减去无环路线路网络的连接数(V-1),也就是3(V-2)-(V-1)等于2V-5.因此,α指数为:
α值的范围为0-1,当α=0时,线路网络无环路;当α=1时,线路网络具有最大可能的环路数.
假设在α=0时游客沿着景区廊道网络通过景观时,就没有可供选择的线路;而在α=1时游客通过景区时,就有多种线路可供选择,这样可以避免游客大量地集中在个别景点或个别景区道路上,又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减少游客游览时间或路程的作用.
线点率β指数是度量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联系难易程度的指标.以L表示景区线路网络中实际存在的线数;V表示网中实际的节点数,则β指数为:
当β<1时,景区线路网络形成树状格局;β=1时,线路网络形成单一回路;β>1时,线路网络有更复杂的连接度水平.
景区内各节点依靠廊道相互连通的强度,称为景区线路网络的连接度C.C指数公式为:
其中,L为研究区域内廊道的总长度(km),A为区域面积(km2),n为景区内应连接的节点数,ξ为景区线路网络的变形系数,是各节点间实际廊道总长度与直线总长度之比.
线路网络结构的隔离效应可应用到景区线路优化上,只要研究清楚了风景区的景点分布,景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加上网络的连通性、环度、线点率、连接度的计算来合理选配和布局景区,就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旅游线路设计对景区加以控制.
绵山风景区成立于1995年,地理位置处于111°55′10″~112°10′14″E,36°50′01″~36°58′04″N,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南端,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风景区规划面积135km2.目前已开发12个主要景区和290多个重要景点,开发面积约19km2,主要分布于岩沟及岩沟东侧山峦半腰纵深10km的线路上.绵山目前是集水光山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5].
绵山风景区自开发以来,每年的游客数量都在成倍的增长(见图1,P141).特别是“五一”、“国庆”、“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景区到处人满为患,加上好多景点之间道路粗糙,线路结构不合理,致使游客行走不畅,车辆堵塞,交通混乱,安全隐患较大.受气候的影响,每年旅游季节仅有7~8个月.一年之中2月、5月、7月和10月游客量最大.游客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绵山风景区上山目前开通两条路,游客进山的高峰是上午9:30~11:00,下山高峰是下午3:30时左右,中午12:30景区游客量最大.游客主要集中在抱腹岩、天桥、铁索岭、大罗宫、云峰寺、水涛沟、栖贤谷、龙脊岭、龙头寺、蜂泉房和一锅泉.游客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端不平衡,主要景点的环境压力较大.
图1 绵山风景区近几年的游客量Fig.1 Dynamics of tourist capacity in Mianshan Resort from 1989to 2011
将绵山风景区现有主要景点和线路状况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中直观地表示,如图2所示.绵山风景区著名景点52个,景点之间的连接廊道数几乎是糖葫芦串式的形状,只有55条,环路非常少.计算表明:景区的连通性指数r为0.367,说明景区线路网络连接较差,连线数量较少,节点间的连接性也较弱;网络环度指数α为0.040,说明网络中的环路数量偏少;线点率β指数为2.12,比较适中,基本上每个节点平均都具有接近2.12个连接线,其线路网络都具有较理想的节点间连线途径;C指数为1.45,表明每个节点有不到两条分割线存在,反映出网络分割程度不高,景观的破碎度相应较低.表明景区内部线路设计不够合理,游客游览该景区时必须大量地走重复路,主要景点以及重要路段会滞留大量游客,这将使景区的局部环境容量严重超载,游客会感觉拥挤不堪,安全隐患发生率提升.
图2 绵山风景区游览线路及景点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routes and sight spots in Mianshan Resort
景区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客流和旅游线路密切相关,其中客流量属于外在因素,内部旅游线路属于内在因素.已有研究认为[6],绵山整个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远未达到饱和状态,但季节性波动较大,旅游旺季部分景点容量超载.一旦旅游环境容量发生超载时,单靠市场的力量已经不能使环境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因而就需要从景区内部旅游线路优化角度寻找解决的办法.
对于一个景区来说,如何规划游览路径网络,如何有效疏导和控制客流,将会直接影响到其旅游环境容量的大小.在山岳风景区规划中,景点之间线路的优化设计是景区投资者和管理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景区的游览线路必须保证景点之间的连通以及网络廊道之间的足够量的连接,即连通性指数r以及网络环度指数α足够大,β指数和C指数足够高.从理论上讲,连通性指数和环度指数越接近1,线点率和连接度越大,表明景点之间连通性越好.但连通性过大,必然会导致景区对道路的修建投资与管理投资增大,同时对风景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景区规划时,如何根据景区的具体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确定最佳的连通性和网络环度,既要保证景区游览线路的通畅,又要减少投资和较少破坏生态环境,是我们今后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7,22(1):23-27.
[3]赵中华,贾志宏,张蕾.国内旅游交通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2):61-64.
[4]陈晓,李悦铮.城市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定量评价[J].旅游学刊,2008,23(2):60-64.
[5]刘勇,韩泰凡,曲新谱,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绵山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06,26(2):346-348.
[6]刘勇,赵艺学,孔富安,等.Logistic模型在旅游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山西省绵山风景区为案例[J].经济地理,2007,27(4):686-689.
[7]李山,王慧,王铮.中国国内观光旅游线路设计中的游时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2):51-56.
[8]胡炳清.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5,8(3):21-24.
[9]王金凤,刘永,郭怀成,等.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6):4-6.
[10]陈波,包志毅.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2003,19(3):60-63.
[11]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9,28(2):284-292.
[12]张兴平,杨建军,毛必林.杭州市区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分析及其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4):438-433.
[13]李仁杰,路紫,李继峰.山岳型风景区观光线路景观感知敏感度计算方法——以武安国家地质公园奇峡谷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2):24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