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杨菊三
绵山,绵山
浙江杨菊三
静默的绵山,你得用险峰上的松枝去逗乐。
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算沧海桑田的轮回,恐怕也还难以把捏。
介子推被一阵大火烧死后,成就了一个寒食节;可是,一个寒食节,能够换得来绵山那蓬勃的生命吗?
山还是那么的高,崖还是那么的险,水在匆匆地赶路,但千回百转中,还是被撞得鼻青脸肿。
绵山,是该走出重围去透透新鲜的空气了,怎能老是悠在大山设置的圈套中生闷气呢?
其实,山自有其俏丽的山色,水自有其放浪的水景,外加一代代相接的历史故事,一个个拔地擎天的浪漫传奇,大可招引那些额头光亮的人进驻。
有素养的绵山,应该踩断那道不懂事的门槛!
汾河之左,绵山记得自己所处的仍然是焦渴之地。
对面是介休,这座古城终日为它守着大门。
介子推是被绵山翻熟了的那一页历史,再躲得深邃也能找得到,何须用一把火驱他重返朝庭呢?
几千年都过去了,灰烬的残痕早已被风卷走,但那些故事却打动人心。
寒日节的祭奠,有一腔真情足够。哭哭啼啼的日子用不着那么漫长。
还是构建壁立万丈的思维,还是突兀险崖千里的悬念,让几百米的深涧放开歌喉,将几十座峥嵘的山峦挂上青松。
绵山不是梦。在岁月的历练中,依然葱绿;在时下旅游经济的大潮中,依然拍打出一朵朵浪花。
一把火,烧伤了一座山,烧死了一个人,同时,也烧出了一段凄美的故事。
介子推就是在公元前636年,用自己的生命构建“寒食节”的,一如屈原,让端午成为国人最清正的怀想。
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的一碗“股骨汤”,让逃亡在外的重耳感恩不绝。晋文公意欲封赏时,大义的介子推却躲进了苍茫的绵山,躬耕农亩,且羽扇纶巾地隐居起来。同是极讲信义的国君,几上绵山,欲求不得,想是焚了林木,你介子推总得下山来辅助朝政了。于是就有了一场大火的追踪,就有了介子推抱树而死的遗憾。
从那时开始,原本清冷的绵山就有了热度。
人们对义士的崇敬,对自然的崇尚都挤在了一起!
其实绵山是有景的。
不仅仅是古人遗存的风韵,更有树的出类拔萃,崖的岁月追踪;不仅有先生之风的山高水长,更有江州司马的琵琶古筝。
这里的山雄浑、陡峭,就是老鹰飞过也惧怕三分;这里的水隐于峡谷,潜于深渊,除了轰鸣声外,很难找得到它的全部身段;这里的路悉数挂于绝壁,这里的景全盘涌进云头。
绵山没有它的名字娇弱,却有它的名声在外。
同是一首婉约的抒情诗,又是一曲豪放的正气歌。
在旅游巨浪的拍打中,我们应该走得进去,它也应该脱颖而出!
有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绵山当然底气十足。
八十多个寺院矗在乱山之上,两千余间庙宇环在崖壁之中,让绵山多了更离奇的人文通达。
山之崔巍,鸟雀飞越不过;崖之险峻,麋鹿奔窜不到;水之激荡,云雾缭绕不迭。
这是一座有内涵的山,一座有风景的山,一座有灵性的山,一座将自然与人文爱得死去活来且又割舍不下的山。
在这里可以安安恬恬地休闲,在这里可以絮絮叨叨地倾诉;这里与大气磅礴的太行山遥遥相望,这里与小桥流水的汾阳河息息相通。
一座山,其实不需要承载什么,读了有回味就行。
深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