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应 陈晓蓉 张晓明 邓雪飞 陈远华
1(安徽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合肥 230032)
2(安徽医科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合肥 230032)
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增加,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医事法学、医疗保险、医学信息、生物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非临床专业相继开设,这些专业的学生将来不从事临床诊治工作,只是要求其具备一定医学知识背景,为以后从事与医疗有关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没有必要深入学习基础医学各学科的专门知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能体现这些专业的特色和实现其培养既懂医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都在尝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其中,课程整合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措施[1]。自2009年开始,我校紧密结合非临床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改革,建立了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内容整合成基础医学概论并划分成几个功能模块,其中,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融合成“人体形态学”模块,以医事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为试点,进行整合教学改革与实践[2]。
在整合教学改革之前,我校非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主要是按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使用相应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进行授课,其中,系统解剖学63学时,组织学与胚胎学39学时(分别含实验课21学时和9学时),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每周3次,每次3学时。由于学时数相对临床医学专业较少,故授课速度较快,基本上是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加之课程要求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感觉无所适从,只能死记硬背,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人体形态学”教学模块授课60学时,其中涉及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分别为39和21学时(含实验课),删除了原来两门课程内容中繁杂、重复的部分,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结构到发生、纵向深入、横向联系的原则,按人体系统进行重新组合(见表1),避免了整合前同一器官、系统两门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不一致以及部分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便于理解、记忆,又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节省了课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教改方案已经在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医事法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实践,目前除了医事法学专业外,该方案还在2013级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和医学信息等非临床专业本科学生中推广应用。我们曾分批次对参加本教改项目试点的医事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意见反馈,绝大多数学生对本教改方案很满意,认为进行模块整合教学很有必要,效果很好,如有同学认为“医事法学专业学生需同时学习医学与法学的知识,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我们将来不直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因此,一味照搬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仅加重我们学习负担,而且还占用我们大量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将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构建‘人体形态学’教学模块,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加深了我们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和记忆”;另有同学认为“教改前非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都存在许多弊端,‘人体形态学’模块教学,一方面使我们由宏观到微观建立正常人体结构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我们可以更加专心地学习法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还有同学认为“本专业是医学与法学交叉的新兴学科专业,要求毕业生将来能运用一定的医学知识从事与医疗有关的工作,现行的《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都是单独编写的,内容过于详细、专业性强,如果这两门课程分开教学,势必增加学习难度,占用大量时间,影响我们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人体形态学’模块整合教学可谓因材施教,有利于我们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一项颇具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改革”。
表1 “人体形态学”模块教学进度表
“人体形态学”模块根据非临床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多元化及专业课程所需知识的基本要求,本着“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集系统性与基础性于一体,将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有机重组,体现了人体结构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模块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但是,模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实际专业能力的提高。为此,相关教学实践仍在探索中,并需注意以下二个方面问题:
教学改革的潜在价值和对其最终评价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并在学生的一生学习中得到体现[3]。“人体形态学”模块教学模式并非是完美无缺的,目前仅仅是对该模块教学的部分效果进行评价,而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远期的积极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与总结,因此,应从多个层面评价模块教与学的真实状况,如采取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相结合、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形成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该模块教学仍由两门课程教师分别承担,彼此之间需加强交流、协作,授课团队也应相对稳定,最好从年轻教师着手,培训模块整合课程的专门教学人员,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结合模块理论教学内容,合理增加实验学时,注重实验教学方法革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按照模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及时精编针对非临床专业的教材也是教学改革中应解决的一个问题。
[1]钱珍珠,杨云滨,施建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71-73.
[2]黄学应,陈晓蓉,张晓明,等.医事法学专业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整合教学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06-908.
[3]马丁,钱坤,陈红,等.应用OSCE初步评价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