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2013-10-20 04:30周炎炎
统计与决策 2013年24期
关键词:协调性赋权经济社会

周炎炎

(西南石油大学文法学院,成都 610050)

0 引言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要求,也是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在“唯GDP”和重经济增长的观念制约下,我国各地区在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进步缓慢和环境污染等诸多突出问题。随着发展观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在经济发展指标已趋统一的基础上,西方逐渐关注对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英克尔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人类发展报告》中创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1975年提出的人口生命质量指数(PQLI)等;但上述这些指标体系基本存在指标较为单一,无法全面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最大缺陷,且仅适用于国家间的普通比较,在我国以及区域适用性上尚显不足。

基于此,本文认为科学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实践应用,以客观了解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对繁荣区域经济、推进区域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从而达成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模型构建

1.1 宏观框架的确定

本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内涵和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握新形势下科学发展的本质,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共进。基于此,本文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在第一级层次上首先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维度,经济发展维度下包含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要素层次,而社会发展则包含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两个要素层次,具体宏观模型框架如图1。

图1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宏观框架

1.2 参考指标和核心监测指标确定

目前众多国家官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来源于多种统计口径,且基本零散分布于各个统计范畴,使本应密切关联的人口发展统计指标愈显割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复杂性和有机统一,导致众多评价指标间又必然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因此目前学界在诸多评价指标的逻辑归属上仍然存在争议,给实际评价指标选取带来了较大难度。本文主要依照指标选取的合适性可测得性原则,首先在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各层次下确定参考指标(表1)。

在核心指标层面,由于涉及的参考指标众多,指标间也存在着较大的重叠性,因此文章侧重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原则,使用分层聚类中的变量R聚类手段最终选取能够有效反映数据总体特征的代表性指标变量。由于单纯的统计分析可能会导致各指标的逻辑归属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在R聚类时并没有将所有变量一起代入进行聚类,而是依据实际评价指标的理论逻辑归属,将指标变量分批代入选取代表性指标,在代表性指标定量选取的原则上,遵循国内外通用的指标代表性和可测得性标准,在反复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共最终确定在10个核心指标最终构成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表2)。

表1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参考指标

表2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核心指标体系

2 模型应用

表3 四川2000~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原始数据

表4 四川2000~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标准化数据

2.1 数据收集和标准化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在确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收集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并进一步结合专家意见和因子分析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各纬度、要素和监测指标的权重,在基于指标体系应用的基础上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状况进行实证评价。

首先,在构建的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基础上,采集2000~2011年四川省相应指标数据(表3),为消除不同数据间的量纲影响,进一步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如表4。数据标准化采用公式为:

其中,zi为数据标准化值,Xi为数据原始值,Xmax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大值,Xmin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小值。

进而对指标进行赋权,在层次分析基础上,采用专家意见法对人口发展系统的纬度和要素进行赋权,进而结合主成份分析对各核心监测指标进行赋权并归一化,各阶段赋权情况见表5。在此基础上,代入表4和5相关数据求得四川省2000~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发展指数和总体综合值如表6。

2.2 协调度测算和评价

本文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主要针对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其协调性状况通过计算经济发展综合值和社会发展综合值的协调度指数来客观展现,计算步骤如下:

(1)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测算

首先将经济发展综合值和社会发展综合值分别记为两个评价函数 f(e c o)和f(s o c),然后计算二者协调系数:

其中k为调节系数;

其次计算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

其中α和β分别代表两个要素的权重;

最后计算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

最终将表5和表6相关数据代入公式(1),(2),(3)即可求得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指数如表7。

表5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赋权

表6 四川2000~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标准化综合值

表7 四川2000~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

(2)发展协调度评价

本文根据协调系数和协调度指数值区间,采用5分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状况具体划分等级,协调度指数区间为0~0.1处于严重失调;协调度指数区间0.1~0.4为轻度失调;协调度指数区间0.4~0.6为过渡发展;协调度指数区间0.6~0.9为协调深化;协调度指数区间0.9~1为高级协调。依据这一标准,进一步将2000~2011四川历年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进行了分类评价如表8。

表8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标准与四川历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通过模型的应用发现,2000~2011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在0.42至0.88之间,其经济社会发展在自“十五”起已经摆脱失调状况,向协调发展过渡,而2004年以后则进一步开始协调发展深化,但至2011年仍未达到高级协调阶段。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趋势上看,在2000至2006年间四川经济社会协调度指数呈平稳增长态势,在2008年左右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波动,但此后也展现出一个快速上升的势头。总体而言,模型应用分析的结论与四川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较为吻合。

3.2 相关讨论

本文在模型构建思路上,依据系统递阶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宏观模型框架,以专家意见法对模型维度和要素层进行赋权处理并相应选取次级指标,从而摆脱因数据的关联性而导致指标理论逻辑层次混乱以及在层次赋权上可能产生的较大谬误。在指标选取方法上,因官方统计指标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和重叠性,因此并没有追求指标的丰富性,而遵循代表性和可测得性原则,用变量R聚类方法从众多参考指标中选取可以反映所有指标变量数据特征的代表性指标,这在联合国及其他大型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已证明是可行的方式。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统计分析并不能完全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并加以应用,更侧重于客观反映特定区域在一定时间维度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趋势,从统计意义上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内部的协调关系。由于指标选取和赋值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差异性,所得的协调度指数可能与其他同类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可能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周长城,谢颖.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3]朱庆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J].社会学研究,1997,(5).

[4]冷崇总.关于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8,(4).

[5]都沁军,于香梅.河北省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7).

[6]许涤龙,钟雄,李正辉.两型社会建设中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8).

[7]朱远程,谭敏.北京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2).

猜你喜欢
协调性赋权经济社会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
运用集对分析法评价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