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3-10-17 01:01芦有鹏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3年4期
关键词:兰州市公共交通交通

芦有鹏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者建成区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而且城市主体发育受到河谷地形及其周围山地或丘陵较为强烈的直接限制。在黄河上游,仅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河谷盆地不少于26 块,总面积9.6 万km2,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达之地,尤其是地理位置较好的河谷盆地可以发展和建设城镇,兰州市、西宁市、天水市、宝鸡市、延安市等城镇都是如此。兰州市位于南北两山之间,呈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受河流、高山、气侯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沿河岸方向延伸,呈带状布局,其特点是平面结构与交通流的方向性较强,但城市建设规模极其受限。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的枢纽城市,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在经济日益活跃,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给兰州市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1 兰州市交通现状分析

1.1 交通发展概况

兰州市城区包括4个行政区域,其中主次干道及支路285条,长401.06km,面积1 218.08万m2。路网密度2.77km/km2,人均道路面积6.23m2,道路用地率仅为7.77%,低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15%~20%标准。

受地形限制,兰州市市区自东向西没有一条贯通的主干道,东西向主要由东岗东、西路——庆阳路——西津东西路——西固路、南滨河路和北滨河路,以及在建设中的南山路形成3条主体道路,南北向形成以天水路、平凉路、皋兰路、金昌路、静宁路、酒泉路、中山路、敦煌路等为主的并联框架,并由西沙、银滩、七里河、小西湖、中山、城关、雁滩7座黄河大桥联通黄河两岸,形成了兰州市的道路交通整体布局(见图1)。

整个城区道路主要表现为东西拥挤,南北不畅,其中断头路、瓶颈路段众多,跨河交通不便,存在众多车流交汇地段,部分路段交通压力过于突出,交通拥堵状况十分严重。

图1 兰州市道路现状

1.2 交通拥堵状况

兰州市中心城区主干道的交通量呈严重饱和状态,其中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东西向以五里铺、西站为端点,南北向以南滨河路至火车站为分界的区域成为兰州市城区交通最为繁忙的地段,尤其以早、晚上下班高峰期更严重,其中中山路、平凉路、武都路、甘南路、火车站东路等路段及广武门什字、金昌路北口什字、火车站丁字路口等为代表的交汇路段和交叉路口几乎成为了兰州市城区交通的主要瓶颈,高峰期交通拥堵状况异常严重,同时,7 座跨河大桥中的中山桥历史久远,已不能承担机动车通行任务,从而加重了跨河交通负担,以城关黄河桥任务最为繁重,拥堵最为严重。并且兰州市道路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施工路段较多,也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导致了道路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

2 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2.1 历史遗留问题

兰州市“一五”期间即被国家确定为新的工业基地之一,由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城市规划,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及规划理念所限,建设初期道路用地指标普遍偏低,导致如今市区建筑物密度过大,很多建筑物紧贴建筑红线建设,对道路拓建带来了空前的压力,部分路段拓建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无法完成。受布局规模影响,兰州市中心城区的路网结构分布不合理,层次不分明,支路连通性差,干路交通量过大,加之路况质量较差,部分路面有施工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各类车辆通行,加剧了市区交通拥挤现象。

2.2 供不应求问题

兰州市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而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和交通量迅速增长,截止2012年底,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60 万辆,较2011 年增幅27%,另外,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出行距离增加,出行对机动化的依赖程度加强,与道路交通设施增长缓慢形成强烈对比,也加剧了上述矛盾的产生。

同时,兰州市地处西北枢纽地段,为国家级公路主枢纽之一,过境车辆繁多,而兰州市过境交通系统尚未形成,过境车流穿越市区,严重干扰市区内部的客、货运交通运输,并且兰州市区的道路也并未形成完善的路网系统,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市区带状形态的用地结构也影响道路网利用率的提高,这些因素导致了交通拥挤的现状。

2.3 功能分布问题

城关区作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休闲娱乐等功能,东岗、雁滩、盐场3个组团区域相对集中,就业岗位众多,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由此产生的聚集效应对交通也提出了巨大的要求。而市区主干道在建设时缺乏足够的交通影响预见与评价,功能分工不甚明确,也是导致拥挤的重要原因。

同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宁区的大量住宅区与教学区域。安宁庭院、黄河家园、实创现代城容纳了大量中心城区务工人员,而当地却缺乏业态支撑,形成了所谓的“睡城”,大量人口早晚大规模的迁徙以及以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大学为主的各高校学生假日、节日的间歇性集体出行也给道路交通造成了严重压力。

2.4 公共交通问题

由兰州市的东西狭长地形决定了兰州市主干道兼具通过与通达功能,这就使得部分主干道出行强度过大,公交线路密集重复却无法实现分流,同时由于市区道路缺乏公交专用车道,公交运行线路过于集中在市区主干道交通走廊上,使得运营能力和速度普遍偏低,导致部分市民不得已而寻找其他交通工具或购买私家车代步,继而其他车辆占用大量道路资源,出租车随意停靠拉客、掉头、抢超强会,形成恶性循环,时常造成交通拥堵或交通事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公共交通更显不足。另外,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公交站场简陋,停车场面积不足且分布不均等,也是造成兰州市公交系统效率不高,道路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2.5 科技含量问题

市区交通监控系统由于技术和人才等因素制约,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路段、路口和城市出入口没有安装交通流量监控设施或部分已严重老化,不能及时了解并掌握城区交通流量数据,同时,诱导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也需要加强,诱导系统缺乏,不能及时发布信息,且信息单一,利用率低,采取人海战术管理等,为市区各路段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交叉口信号灯在设置前并没有对交通要素进行详细调查,使得信号周期与绿信比不合理,也增加了交通拥堵的隐患。诚然,一些高科技管理措施和手段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周期,这也注定了短期内尚未取得明显效果。

2.6 交通政策问题

交通政策对交通发展起导向作用,因而合理的政策也是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借鉴发达地区治堵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兰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治堵政策,多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政策不完善或不尽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拥堵治理的难度。如兰州市自2010-09-18 起实行尾号限行政策,但事实上却刺激了汽车消费,使得部分车主提前了购买第二辆车的计划,增加总车辆数的同时增加了停车数量,加剧了交通拥堵。

2.7 人为交通问题

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的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目前的宣传教育基本上是交警部门负责,不仅使宣传教育的难度大,而且效果不明显,加之部分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驾驶人员抢道占道、违规超车、随意倒车,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闯红灯等现象较为普遍,也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或者加剧交通拥堵。

3 交通治堵对策分析

交通拥堵问题其实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现,因此,解决交通拥堵不能从单一层面采取措施,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有效处理好短期措施和长效机制的关系,同时,也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保障公民基本的出行权利,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才能切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纵观发达国家及地区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主要有以下3 类:提升服务能力、减少交通流量和应用高科技产品,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的城市交通实际情况,从以下6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3.1 树立合理规划意识,加强城市规划前瞻性

当前的土地利用模式决定了当前的交通需求,而当前的交通决策决定着未来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必须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统筹考虑,河谷型城市可拓展空间有限,决定了治理河谷型城市的交通拥堵必须从规划入手,在对交通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制定发展规划,使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与合适的交通网络体系互相配合。

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黄河南岸为主。因此,在进一步完善中、远期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就需要导向北岸的发展,调整南岸城市功能,疏散过度密集区域,并将工厂、仓库等不适宜市中心功能的用地向外围迁出,削减交通源产生的吸引量,以城市布局平衡寻求交通流量的平衡。在老城区改造建设的同时加强区域交通发展格局,将榆中东城区、兰州新区等与中心区域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城市向集约型多组团格局发展,并完善各区域内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从而避免交通源过度集中,减少跨区交通、出行距离和交通运输总量。区域之间避免单一交通形式,注意多运输系统的协调,形成立体的城市交通网络,在缓解交通拥堵的同时引导和促进城市新区有序地开发建设,这也是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3.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结构

兰州市属于典型的西部河谷型城市,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经济水平,使得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而河谷地形又限制了整体路网的发展,使得城区的主干路建设相对薄弱,不能充分起到通过功能,城区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建设城区外环路、加快东西主干道的建设以及城区交通一些受阻节点的改善成为路网建设的重心。目前,南绕城高速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路线总体走向由东向西,经榆中县、七里河区、西固区,全长约58km,建成后的南、北绕城高速将连接七大组团,分流过境车辆,有效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相对于过境交通,城区交通拥堵的治理主要以扩建、改造重要道路,打通“断头路”,改善跨河交通为切入点,如对北滨河路七里河黄河桥至城关黄河桥承载重型交通段的改造,南滨河路小金沟至平沙落雁段破损路段的维护,以及已有黄河大桥的加固、维修和深安黄河大桥、通渭路黄河大桥等新桥的建设等都需要尽快实施。另外,在中心城区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以及自行车道建设,从根本上给行人和自行车足够的道路资源,也应该放在治堵视野的首位。

3.3 贯彻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纵观国内外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无疑是有效举措之一,公共交通具有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等众多优点,对减少交通量贡献巨大,而兰州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污染严重,所以,更应该制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以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压力。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包括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以及改善公共交通管理模式等。在兰州市区范围内发展“公交优先”战略,切实将公共交通打造为市区最理想的出行模式,首先是加快公交专用道的建设,通过在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支路上设置公交优先车道,信号灯处优先通过等措施以及建设公交下穿式立交等,提升公交运营速度和准点率,促使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交通方式。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建设,借鉴国内外线路运营经验,充分发挥其高运量、乘坐舒适、运营快速和低成本的服务特点,在已有路线西站至安宁堡的基础上实施远期BRT 线路战略,由安宁区延伸至中心市区,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过渡方式,切实改善兰州市区公共交通现状。其次,要加快公交线网的优化和公交站场的建设,在旧城改建和新城规划的过程中,将公交战场作为配套设施设计、建设并使用,将公共交通和城市建设作为一体化开发,加强公共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协调,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公交线路和车辆,从宏观上减少乘客换乘次数,从微观上实现“零距离”换乘,让公交延伸到居住地和工作地,真正实现公交功能从通过向通达的转变。三是制定利于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包括通行政策和经济政策。一般而言,早、晚高峰期的客流量大部分是由公共交通完成输送,因此,在高峰时段开行直达车、大站车而限制其他车辆如出租车、过境车的通行是很有必要的。兰州市对出租车、招手停等实行了限制,但限制结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对停靠地点、停靠时间等应有更严格、更精准的管制。同时,也应调整公交经济政策,实行财政补贴,将公交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将经济效益放在次要位置,通过降价以吸引公众出行的乘坐率。再者便是合理控制社会车辆的数量和使用频率,根据城市规模、道路容量合理规划小汽车保有量,以保证道路的现有通行能力。可以考虑将部分出租车纳入公共交通工具的范畴,以公共交通的管理模式实行对出租车的管制,政府统一定价,统一规划线路,一方面作为大型公共交通的补充,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共交通的舒适度接近社会车辆,促使市民放弃其他车辆的使用。最后,应当在现有的以公共汽车为主、出租车为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向大运量、快速交通等方向发展,加速兰州市地铁一号线的建设,积极开辟其它线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和兰州市地形的特征,将其发展成为提高出行可达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交通方式。

3.4 加强交通管理,合理引导出行

交通管理能实现将有限的道路资源整合分配,实现最有效的利用,根据管理方式划分,可分为交通供给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交通供给管理包括上面提到的加强规划的前瞻性、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等。而在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交通供给较为刚性,受现实制约因素较多,交通需求相对而言较为弹性。兰州市城区交通受地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在加强交通管理的过程中势必应该以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为主,着力削减无效交通需求,最大程度地维持交通供求的平衡状态。

借鉴国外发达城市管理经验,成立城市交通管制的专门事务机构,以构建交通咨询、协调与研究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并对交通动态迅速做出反应,避免层层传递过程中造成的信息损失及信息滞后,提高管理效率。以实现交通系统的功能最大化为目标,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可从以下多方面入手:一是控制城市汽车的保有量,在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单一的措施已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只能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如增加车辆购置税,减少机动车的购买量等,部分城市曾实施的机动车牌照使用拍卖权,即根据当年报废车辆和城市已有车辆与城市新建道路等多方面综合模型确定每年的牌照拍卖数量,以控制当年的机动车增加数量,确保机动车数量的动态平衡,也是值得借鉴的。二是部分路段、部分时段实行拥堵收费政策。收费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出行成本,促使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及时间,削减高峰时段流量,弥补低谷时段流量不足,从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供需平衡。具体到每个路段、每个车辆应实行越拥挤地段收费越高,不同车辆收费不同的政策,以抑制小汽车出行、服务公共交通为目标。三是加强停车管理。结合不同地段、不同规模停车场的使用,设定类似于拥堵收费的停车收费政策,也是调控机动车使用量的重要杠杆。对中心城区实施高收费政策,停时越短收费越高,而在较边缘地段设置免费停车场,鼓励市民以公共交通的方式进入中心城区。同时,还应配合强制禁止停车管理,界定禁停区,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以调控拥堵地段停车数量,减轻拥堵状况。另外,还可以根据交通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长、短期政策,从经济、节时、环保、舒适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居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与服务。

3.5 提高科技含量

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综合运用计算机、电子通信及网络技术等手段建立大范围、全方位的控制系统,依靠科技管理城市交通,是未来交通管理的趋势。利用互联网、信息牌等发布最新出行信息,利用自动识别系统对偶发事件进行应急反应,利用GIS定位交通流情况以及利用可视监控系统随时获取道路最新路况等。受经济条件制约,目前,兰州市交通配套管理设施依旧落后,但为了改善交通现状,提升交通管理指挥能力,从长远角度看兰州市应尽快引进发达地区经验,建立全方位考虑路况、车辆及交通参与者的综合智能交通系统,以改造现有管理系统,充分利用智能化设施对城市交通进行调节。

3.6 增强交通意识

交通环境是以人、车、路三要素为主体构成的,其中又以人的地位为主导,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以及执法人员等,而交通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和交通参与者有关,不遵守交通法规或是执法者不作为,会造成因抢而乱,因乱而堵的局面。因此,提高广大参与者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交通执法者的职业水平,是维持现有交通系统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

这就要求我们加大交通法规、交通制度的宣传,以提升民众的交通意识,通过强化培训、考试等方式提升驾乘人员素质,并强调依法严管,加深违法者的危机感,三管齐下,从而全面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改善交通环境。

4 结束语

交通拥堵给兰州市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同时,交通拥堵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受资金、资源、环境等多方面条件制约,包括规划、施工、管理等多阶段综合作用。众多研究也表明,交通拥堵问题不可能真正解决,只能缓解,因而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面对河谷型城市交通手段单一、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冲突、道路受城市布局限制等劣势,兰州市交通主管部门从转换规划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合理进行经济干预、引进高新技术、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探讨出台了一系列治堵方法,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作用,也为同类型河谷型城市治理交通拥堵提供了借鉴。

[1]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发展及其环境问题[J].山地学报,2004(1):40-47.

[2]关于兰州市城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调研报告[R].兰州:兰州市交通拥堵调查组,2011.

[3]兰州市城市交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R].兰州:兰州市交通拥堵调查组,2010.

[4]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孙群郎.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交通拥堵的治理措施[J].城市史研究,2011(3):23-36.

[6]薛宗保.西部河谷型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治理对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2):20-23.

[7]李秦阳,佟玲.兰州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原因及对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6):39-41.

猜你喜欢
兰州市公共交通交通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繁忙的交通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小小交通劝导员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工程建设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