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祥
一、重“题眼”,巧引导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中的词语其实就是文章理解上的重点,或是直接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等。我们只要对题目进行充分的研究,教学思路就有了,例如:教学十一册中的《军神》,让学生看了这个课题,直接提问: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回答道:军神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神”?他“神”在哪里?有哪些异常的表现?)这样一设计,就活跃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回答范围,让学生直接明白每一个文本的学习目标。
二、索“中心句”,捋结构
在文章中,往往有一个句子,或统领全文,或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最能表现全文主题、情感特点,这就是我们要抓住的关键句。我们让学生自己找出最能表现全文主题或人物特点的词句,以此为教学突破口,教师再做有针对性地引导、启发,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一册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要求学生先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以中心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课文各部分进行有机的串连,以主线带动技干进行学习,就会使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收效自如,继而达到简化头绪强化功能的目的。
三、剪“片断”,仿骨架
例如:《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是这样教的,抓住其中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如:课文第一段“月下刺猹”精彩片段,是典型的人物外貌、神态描写的例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拔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这时教师让学生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七嘴八舌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学生抓住老师的特点进行描写,让别人一见到此文就知道写的是那位老
师,这样经过多次读写训练学生就能抓住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四、凸“方法”,拓想象
以往的教学,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如何教语文,重点思考的是如何把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引导学生用语文,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成为熟练的技能。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理解语文知识并加以运用,进而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表达方法也是我们教学突破口的中常常要着力的地方,文章往往抒发作者情感的美文,运用了一些表达方法。我们可以以这些美文为突破口,先让学生找句子,再体会,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而后仿写。
总之,突破口犹如军用地图上的红箭头,它引领着学生思维进军的正确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选择突破口,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定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情感的浪花,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阳光境界。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手中的“石子”,在湖水平静的时候,及时地投出去,这样,湖水就会动起来,活起来,激起智慧的浪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新课标精神、利用教材,以一法为主、多法并用的方式,进行最优化、最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得到提高,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同时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乡游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