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凤
翻开《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仔细察看,一到六年级的教参对每篇课文设定的“教学目标”,其中,必有这样一条关于“读”的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或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之间,应先是“正确”,然后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再“流利”,继而“有感情”。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地朗读课文”呢?我想,单是从字面上来讲,应该是做到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然而你若是单单就这一点来对学生做一个测试:拿一篇文章,走进一个六年级的班级,让每个孩子进行朗读,测试的结果可能会让你目瞪口呆:因为真正能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地朗读课文的人是少之又少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进行了六年朗读训练的他们最后却对这个朗读最最基本的目标还存在着距离呢?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
是老师对这个目标不够重视吗?不是的。走进课堂,不管是低段还是高段,揭题后的初读课文中,都注意到了如何来体现这一重要的目标,他们常常让孩子带着这样的要求去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课堂朗读的时间也有了足够的保证:每堂课不少于10分钟。所以,静下心来让我们来找找这些举措和我们的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间的距离:在初读时布置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朗读的任务,到了反馈时却单单成了检查生字新词的天地了。于是,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标就在过了字词这一关后戛然而止了。再来想想那多种精彩纷呈的朗读,把范围缩小在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上。尽管它在一定范围内训练了孩子朗读技能,但离对全文“读得正确、流
利”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如何把课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落到实处呢?如何让更多的孩子,甚至是每一个孩子都掌握这一最起码、最基础的读的技能呢?
曾听过、看过一些大师们的课,如,贾志敏、于永正,他们的课里充分地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打开课本,从标题开始一字一句地往下读,一节课过去了,两节课过去,课文读正确了,读流利了,内容也理解了,重点难点也被突破掌握了。那难道就没有了更好更实用的方法吗?带着这样的思索,我不断地在课堂中摸索、
探寻!
首先,改变初读时的“自由朗读”形式。第一次初读课文,变自由朗读为“同桌齐读”。第一次读文,很多老师在课堂中都很排斥齐读,一是齐读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齐读的时间一长,班中的朗读容易出现一种腔调;二是齐读在一定程度上会蒙蔽一些存在的缺点,作为老师的我们听到的是整齐划一的声音。而同桌齐读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同桌一起读,是最小范围内的齐读,能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内察觉到错误所在,并能在同桌的监督下改正刚才的错误,重新再读,直至读对;同桌齐读,两人范围内的齐读,还能保留孩子朗读时的鲜明个性,而且如果同桌中存在明显的朗读距离的话,后者还能跟随他人优秀的脚步。可能有老师会说,这一点学生在自由朗读时也能做的。没错,但有的能做到,有的却不能。因为有些错误,特别是在朗读中加字漏字而又不影响句子意思的时候,学生往往是浑然不知的。而这一点,同桌齐读却能做到。
当然,单有这样的落实还不行,还必须进行反馈:谁来把你的进步读给大家听?或是谁想用自己刚才的错误来提醒大家?让学生再把刚才读错的句子读一遍,并能说出原因。其实,这些孩子读出来的句子,不外乎是这样几类:一是存在生字新词的;二是文中的长句,重点句,难句;三是由于习惯、经验而导致的错句。根据这些句子,来提醒孩子的朗读,并告诉他们如何改正的方法:朗读时,特别是初读时,一是速度不宜过快,可适当放慢,并注意停顿;二是对一些存在生字、新词的句子,先对这些词语进行试读,再来读句子;三是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一定要认真仔细;四是要能做到边读边想,试着理解着读。就以五年级上册许地山的《落花生》为例,初读课文我就采用了“同桌齐读”的做法,尽管课文中没有很多的生字,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错误。交流反馈如下:
句子一: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这句中,把“园”错读成“院”,“亩”读成mǒu,把“空”读成了kōng。这中间有形近字、多音字,当然还有拼音的读法上的错误。
句子二: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里“种”的两个读音着实让一些孩子折腾了半天。
句子三: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学生把“那晚上”读成了“那天晚上”,把“不大好”读成了“不太好”,孩子把自己平时的一些语言习惯带到课文中。
句子四: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孩子对“味儿”儿化的读法有待加强。
句子五: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孩子把“价钱”读成了“价格”,在“都喜欢吃”加了个“谁”,变成了“谁都喜欢吃”。
句子六: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情。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是文章的重点句,学生把“好处很多”读成了“好处有很多”,加字了。把“挂在枝头上”读成了“挂在枝头”,把“不能立刻分辨出来”读成了“不能立刻分辨出”,漏字了。
句子七:我们谈到深夜才散。孩子们把“深夜”读成了“夜深”。
不难发现,就如《落花生》般短小简洁的课文,学生尚且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读、误读,可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个看上去简单容易而又多么难做到的事呀!
其次是改变读的遍数,变一遍为两遍。第一遍,同桌齐读,发现有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对有错的句子进行同桌再读,全班交流读。第二遍,在全班交流之后,再一次的自由朗读全文,让学生在交流反馈后有一个再落实改进的机会。
亲爱的老师们,我曾在低段的课堂与中段的课堂运用“同桌互读”这一策略,测试的结果是特别满意。我想倘若我们能在每一篇课文的初读中都能如此这般地去训练孩子,去落实这“正确流利”的目标,那么,相信“把课文读正确”将不在话下。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