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平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文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应加强文本意识。
关键词:文本;情感;工具性;人文性
不论是“目标”“线索”还是“方式”,基础还是教材,中学语文教学基础更是“教材”。教材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语文教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本”,可以认为是“语文之本”、“文学之本”。文本是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
一、文本是作者向读者传达信息的载体
这信息或是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是作者表达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态度或观点,或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这些信息组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世界,使教材呈现出多元性。而文本的价值就在于文本对人起着认识、教育和提高人审美的作用。尊重文本的价值就是要充分认识文本在这三方面对人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阅读教学极大部分就是要凭借这一载体认识作者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态度、观点,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新课程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很多新生代散文作家的文章,而且很多都淡化了文体,文章主题,作者观点和情感含蓄,如果不好好地去研究分析文本,不好好地去把握作者观点和情感,那教材的作用,文本的价值就不可能得到体现,那还要教材何用?必修五中,有一篇文章《斑纹》,就是一篇需要教师、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去品味、揣摩,才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那就是由斑纹的无处不在升华到人与自然万物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相处,赞美大自然的伟大。这样研究文本的过程,无疑能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完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尊重文本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二、语文的本身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
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内容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心动而言生,言生而辞明。”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经过观察、体验,感受到它们的美,感受到其中的价值,便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情感有了,语言就光耀了。所以说作者的文本价值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文字外在形式上的体现。特别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语言文字的韵味、说服力、激发力都会给人美的感受,使人产生美感,引导人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作者的思维方法、写作技巧、表达形式都是值得借鉴的。尊重文本价值,除了尊重作者所选择的起着无穷榜样力量的内容材料,同样要尊重文本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会表达。在这一方面,尤其要注重一些经典篇目,语言大师们的文章,如,《荷塘月色》中写景散文中的经典,那比喻、那拟人、那排比等等,都是值得师生去细细揣摩并且学习的地方;又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中那思辨的语言,犀利的讽刺更使学生欣赏、赞叹不已。这些篇目,教师就应该深入地、细致去引导学生去学习。这是尊重文本价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认识误区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在课改的背景下,对于文本解读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本拆得支离破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完整性;二是浅尝辄止,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内隐性;三是脱离文本,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东拼西凑,喧宾夺主,超然物外,搞所谓的“资源整合”、“拼盘教学”,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四是曲解误读,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文本的主要价值,以辞害意,强灌硬输,忽视了文章的原生性、主旨性。而在选拔比赛中的一位老师就是采用了活动体验的方式,几乎脱离了文本,虽然整个课堂看来很热闹,学生活动很充分,但对于文本,对于作者王力雄,对于环保的独特看法,学生知识甚少,对于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是一知半解,课堂上就独独少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的语文课是成功的吗?我们都会在心底打上一个问号。
四、文本价值的再现在语文教学中要靠教师的引导
教师必须要从内容、语言文字两个方面去认认真真探究文本的价值,防止对文本价值出现错、偏、空、离、任意拔高等现象。只有教师尊重文本价值,才能引导好学生,使学生也树立尊重文本价值的意识;只有师生同时对文本的价值有所体验,课堂上才会有师生凭借文本展开平等对话的可能。只有师生同时对文本的价值有所体悟,才能做到有效教学,才能实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只有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教师的文学作品解读能力直接影响文学教育、语文教学;在文学教育中,教师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构建具有文学独特魅力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千万不能让教参、教案、网络把教师的解读能力削弱,我们还是应该好好地回归文本,在上课前,独自与作者、与文本好好对话,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有魅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汲取营养,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享受。
文本是课堂上构建师生互动的桥梁,文本是一切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的源泉,缺失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利用好教材,要学生阅读教材,走进教材,用心与教材对话,用自己的眼去触及,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从而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并从中生成意义。如果没有这样的环节,最好的课只是个水中浮萍,师生对话越热闹,就和教材离得更远。课堂看似花哨,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语文心智的发展,因为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恰恰相反。让学生充分去读文本,感受文本带来的语言、情感、态度的享受。所以,我们提出:语文教学必须要以文本为中心,尊重文本的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