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托起草原梦—关于赴甘肃进村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

2013-10-16 03:50李晓毓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3年24期
关键词:补奖甘南州草场

文│李晓毓(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牧区不同于农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2013年9月1~5日,笔者随农业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郭作玉一行,赴甘肃省对草原补奖政策落实、草原信息化建设以及当地草原畜牧业发展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几天下来,走访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玛曲县、碌曲县、临夏县等4个县的9户牧户和3个合作社,与甘肃省农牧厅草原处、草原监理站、甘肃农业大学和甘南州及有关市县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座谈。总体感觉是,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到位,深受广大农牧户和基层干部的欢迎,对牧区的生产发展、生活改进和生态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草原增绿、生产增效、牧民增收。

一、坚持绿色发展,唱响生态牧歌

1.生态观念深入人心。随着保护生态、草场承包、退牧还草等政策实施,生态观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正逢其时。甘肃甘南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每年向黄河补水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说:“只有加大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才能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积极推进生态立省,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在草原畜牧业的各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口数量增加、过度放牧以及气候的变化,草原出现了严重退化、沙化现象。2007年调查显示,这一区域保持原貌的草原仅有约17万公顷。在这一背景下,国家计划投资44.51亿元综合治理这一区域逐年恶化的草原生态,2005至2010年以草原、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2010至2020年在完成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以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牧民九白说:“草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生态变好大家都看在眼里。”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已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自觉行动和责任意识。

2.草原再现绿色生机。草原的生态好转,推动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变,牧区各地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为契机,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围栏建设。2003—2011年度政府共投资241828万元,先后在玛曲、夏河、碌曲等23个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10年间共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9755万亩,补播改良2360 万亩,人工饲草地10万亩,舍饲棚圈3000户。甘肃省农牧厅草原处副处长喻文健说:“甘肃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立省战略。”

来到夏河县的夏牧场,看到水草丰茂,植被繁盛,牛羊在尽情地吃草,犹如歌声中描绘的美景。夏河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李加才让说:“由于实施了草原补奖、游牧民定居和草场封禁保护等政策,夏河县1239户6294名游牧民告别‘游牧’生活,实现永久定居。”近年来,甘肃省草原得到有效保护,植被覆盖度和草场产量明显提高,草原生态和谐环境正在形成。

二、实施草原新政,促进牧民增收

1.草原新政新气象。草原新政的实施,不仅强化草原生态保护,还有效地促进牧区生产发展,调动了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甘肃拥有天然草原面积2.68亿亩,草原补奖政策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1亿亩,草畜平衡面积1.41亿亩,草原承包面积2.4亿亩,牧草良种补贴面积2212万亩。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高级畜牧师温洪说:“为扩大种植面积,增强牧草供给能力,全省完成牧草良种补贴更新改造面积154.8万亩,完成牧草良种补贴更新改造面积154.8万亩。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牧草良种216.9万千克,化肥499.2万千克。”

2012年全省超载牲畜减畜40%,完成减畜任务90.285万羊单位,占年度减畜任务的100%。2012年度牧草良种补贴资金按照10 元/亩的标准,发放到户。2012年度草原补奖直补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按每户500元的标准,已于2013年6月底前全部兑现到户。2013年度补奖资金现已全部下拨到县级财政。玛曲县畜牧兽医局党委书记拉毛甲说:“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调动了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为草原牧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契机。”

2.草原监理使命重。今年是草原补奖政策实施的第三年,草原执法和管护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紧紧围绕补奖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每村确定1名草原管护员加强草原管护。目前全省已成立省、市、县三级草原监理站(所)80个,草原监理专兼职人员650多人,聘用村级草原管护员13514多人,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草原监督管理体系。甘南州在落实草原补奖励政策时,以草原执法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甘南州草原监理站王卫说:“三年多来,先后完成甘肃玛曲格萨尔黄金公司、甘南天然气管道工程、尕玛二级路建设等项目草原征占用手续办理工作,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210多万元。”

在落实草原新政过程中,草原执法和管护仍面临着挑战。王卫说:“甘南州草原监理站于2009年成立,现有在编的执法人员16名,可是面对全州4084万天然草原的保护工作实际需求而言,草原执法、管护显得十分薄弱。”

3.政策夯实幸福庄。一是促牧增收效果明显。甘肃省每年草原补奖资金11.432亿元,政策覆盖全省14个市州,73个县区,惠及297万户,1200多万农牧民,户均补助385元。在碌曲县艾镇村村书记高尕看来,草原补奖资金已成为农牧民新的政策性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活在这里的次知木老人,家有草场1172亩,藏羊150多只,牦牛40多只,去年年收入4.7万元,还加盖了房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问到他现在的生活时,他的老伴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抢着说:“我们生活得很好,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草原补助给我们带来了幸福。”二是转生产方式保市场供给。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积极推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甘肃省整合安排发展资金3.1亿元,2012年全省新建牛羊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461个,累计达到3196个,饲养牛羊1264万头只。据了解,甘肃省牛肉产量18.7万吨,羊肉产量18万吨,有效保障了畜产品市场供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专业化养殖,欧拉乡扎西唐欧拉藏羊繁育合作社理事卓老告诉我们,合作社注册资本718万元,社员56户306人,草场面积5万多亩,合作社利用欧拉羊中心产区这一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从事藏羊养殖、销售,引导社员走专业化养殖道路。三是人工种草势头高涨。甘肃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327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1958万亩,苜蓿留床面积950万亩,标准化苜蓿商品草生产基地60万亩,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0多家,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60多万吨。西仓乡团结藏羊养殖合作社法人张玉胜带领全村农牧民63户,发挥农牧民在牧草种植方面的资源优势,种植优质牧草360亩,其中燕麦250亩,紫花苜蓿110亩,种植藏中药材682亩,确保冬春圈羊的补饲、育肥。

三、关注三大制约,推进牧区发展

从调研中感受到,对甘南州玛曲县这样的纯牧区,像农区的耕地那样条块分割承包草场的做法,值得重新审视,深入研究。牧区不同于农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从草原资源特征来看,在地质地貌、海拔高度、气候水文、植被状况等作用下,形成生产能力千差万别、布局复杂类型多样的草场,受其客观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家庭牧场建设必需的水源(人畜饮水)、向阳干燥的居住地、冬春季草场比例等因素的影响,草场难以公平、科学、合理的完全承包到户。从草原生态治理方式来看,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治理工作需要统一规划,连片治理。以甘南州常见的高原鼠兔防治为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在局部或点上开展鼠虫害防治,防治了几十年,鼠虫害种群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支撑畜牧业发展的独特畜种来看,气候独特的甘南州只能选择适应性很强的畜种——牦牛和藏羊。习惯于在比较广阔的草场游牧的牦牛和藏羊野性很强,难以适应小区域内或舍饲圈养,圈养后时常处于警戒状态,食欲不振,甚至不采食,影响生长,难以育肥。推进牧区经济发展要高度关注解决“三大制约”问题:

1.草原经营管理问题。首先,草原治理难度大。草原监理部门缺人员、少经费,执法软弱,致使核定的草原载畜量,无法落实到户,草场的超载过牧问题仍然严重。同时牧民只顾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只注重界线围栏建设,而对草原补播改良、施肥、鼠虫害防治等事关草原可持续利用的建设性投入积极性不高,草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加剧了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相应地减少了牧民的增收。其次,禁牧还要禁多久?碌曲县6年前就开始禁牧,至今也未解禁牧令。过去由于超载过牧贫瘠的草场,如今早已绿满青山,牧民期盼自己的牛羊能上山吃草。对于禁牧草原,应提前研究其五年后如何保护利用问题。从政策目标方面给牧民以激励和引导,确保草原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科学性。生态恢复比较好的草场,适当过牧,更有利于草场植被的修复。再次,草场载畜不平衡。由于牧民文化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草场载畜呈现出三种现象,第一种是养畜能手增加,形成牲畜多草场少的草场过牧户;第二种由于经营不善,牲畜锐减成为牲畜偏少草场较多的草场浪费户;第三种是因从事其他行业而放弃草原畜牧业,形成有草场无牲畜的草场闲置户,造成草场超载过牧和利用不充分并存。据悉,甘南州、县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仍未成立,目前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仅仅依靠牧户间口头协议,使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难以规范、合法、公平、合理开展。

2.牧区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在甘肃牧区半牧区合作社目前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合作社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较落后。一是合作程度低。缺乏一种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参与合作社运作管理的牧户少,多数牧户没有实现“参与决策”,使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分配方式形同虚设。二是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合作社的组织者、带头人大多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意识和能力较弱,缺乏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合作领域不够广泛。从我们走访的合作社来看,合作社的功能仅限于人工种草和牲畜养殖,对于畜种改良、草场保护、产品深加工等还未涉及到,牲畜集约化养殖程度还较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四是申请金融贷款难。缺乏启动资金,难以开展工作,申请金融贷款面临担保难、贷款难、贷款利息高等问题。又因牧区合作社大多组织结构松散,掌握基本信息不够,形成了会员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窘境。

3.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一是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管理相对粗放,科技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低,依法管理草原的难度加大,舍饲棚圈、良种繁育、人工饲草料等后续产业发展缺少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草畜供求问题突出。在甘肃,草与畜供求关系上“年度不平衡”、“季度不平衡”、“地区不平衡”、“营养不平衡”十分严重,尤其是高寒草地,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牧草生长季短,草地产量低,因缺草和营养不足,牧区家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牧民转产转业困难。尽管各地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棚圈建设补贴等后续产业发展力度,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牧民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差,加之受传统观念、生产习惯的影响,转产转业十分困难。

四、找准着力点,托起草原梦

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牧区经济不断改善,重在将观念“以草定畜” 转变为“以畜定草”,促进畜牧增产农牧民增收,紧盯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不断强化“赶着牛羊奔小康”的发展共识,彻底扭转以粗放式分散养殖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推动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找准着力点,用实干托起草原梦。

1.积极推进“农牧互补”,共圆发展梦。推动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迈进。积极推进“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农牧互补战略转变生产方式,调整农牧业结构,增加名、优、特、新畜产品,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特色化,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共圆绿色梦。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集中进行人工种草和补播改良,在充分利用草地牧草的同时,根据饲养的羊群的需要,种植以苜蓿、燕麦等为主的人工草地和饲料玉米,并购进部分精饲料,弥补饲草料缺口,满足羔羊的需要,逐步形成 “以畜定草”观念。

3.大力发展合作社,共圆产业梦。充分发挥牧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产品销售、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着力提升加工水平,打响畜牧品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草原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以打造有机牦牛藏羊品牌产品为目标,不断提高牲畜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

4.巩固完善草场承包,共圆小康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草场承包成果,签订承包合同,核发草场使用证;继续抓好围栏、牧民定居点、牲畜棚圈等设施建设,夯实牧业基础,改变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逐步实行草场流转、基本草场保护制度,为广大牧民奔小康打牢制度基础。

猜你喜欢
补奖甘南州草场
祁连草场
国内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文献综述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天然草场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探究
新草场有多远
边疆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态度分析
民族地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问题探析
新“国十条”背景下甘南州保险需求调查研究
青海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