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红兵,辛 鑫
(1.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北京100083; 2.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北京100194)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 (Non-native Speaker, 简称 “二语者”)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对比分析 (CA,Contrastive Analysis)、偏误分析 (EA,Error analysis)、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中 介 语 对 比 分 析 (CIA,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等。对比分析法产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理论基础是Lado(1957)提出的对比分析假说(CAH,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核心思想就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二语者学习的目的语 (TL,Target Language)和二语者的母语相同的因素将会相对简单,而那些不同的因素会习得比较困难。对比分析最早运用于外语教学界,主要是将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以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来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从6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偏误分析理论。该理论建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由Corder(1967)最早提出来的。70年代以来,中介语理论的产生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人们的研究角度开始转向学习者和学习者的 “语言”本身,即 “中介语”。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通过比较学习者母语、目的语,甚至学习者的偏误,并不能系统地了解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全面特征及其动态过程,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比较,即把学习者语言系统 (中介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比较。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Granger(1996;1998a;2002)提出了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这是对比分析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结合,是利用语料库资源对比中介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方法。
中介语对比方法由于结合了对比分析、中介语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文秋芳、王立非 (2004)认为,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趋势之一,将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手段。但是,就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介语对比研究的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主要体现在对汉语中介语对比分析范围的界定和对比内容的确立等方面还不够深入,没有能够将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知识提取运用到对比分析之中。邢红兵(2012)分析了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建立用于对比的词汇知识库建设的设想。
我们认为,中介语对比方法非常适合第二语言词汇知识习得过程的研究,因为这样可以将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和词汇知识体系结合起来,系统研究中介语系统中词汇知识的习得及其发展过程。本文将以汉语中介语系统为例,提出基于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对比方法,并将重点探讨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知识对比分析的原则和相关参数。
Granger(1998a,2002)认为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方面:1)中介语对比方法 (CIA, 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这种方法是对以二语者学习目的语为母语者(NS,Native Speaker)的语言材料和二语者的语言及其语言材料之间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2)计算机辅助错误分析 (CEA, Computeraided Error Analysis),这种方法是利用计算机对中介语中的错误进行标注、检索和分析。其中,中介语对比方法逐渐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根据Granger的设想,中介语对比分析涉及到两个方向的比较:目的语与中介语 (IL,Interlanguage)的对比分析和中介语与中介语的对比分析。第一方面是目的语和中介语的对比分析,这是中介语对比分析所必不可少的,也是对比分析方法所特别强调的,是对比分析的核心。第二方面是对中介语系统本身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类型的中介语进行对比。因为中介语的发展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年龄、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任务类型、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同时还表现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不同加工过程中。
在 Granger(1998a)看来,CIA的核心是基于学习者语料库 (CLC,Computer Learner Corpus)的研究。因此,在CIA的研究中,语料库建设及语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二语者自己的母语语料库。CIA方法不但重视中介语、目标语的对比,同时也强调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因此在涉及迁移现象研究时,要将CIA和CA的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出完整又可靠的结论。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中介语对比方法是对以前关于二语学习者研究理论的一个综合吸收,将对比分析的思路引入中介语系统,同时考虑到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不同学习者中介语等因素,并且还将偏误分析纳入其中。
Granger(1996)针对前人的研究,以108个连接词为研究对象,对国际学习者英语语料 库 (ICL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Learner English)中法语学习者语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连接词存在过度使用 (如: “moreover”、“indeed”)和使用不足以及误用 (如:“however”、 “therefore”)的情况 。 Granger(1998b)发现法国英语学习者独有的增强程度词 (booster)修饰形容词的形式,英语母语者并不使用,而这些修饰词在法语中却经常使用,这表明学习者是根据自己的母语来构造目的语搭配的。Lorenz(1998)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德国不同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者对于形容词强化语的用法。作者选取了德国青年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BWF)、德国英语系大学生语料库 (UNI)、英国青年人语料库(GCE)、 英国大学生语料库 (LOCNESS)4个语料库,通过比较形容词前强化语 (intensifier)的使用情况,作者发现:1)英语二语者和英语母语者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强化词中,有7个是一致的 (如: “important”、 “good” 等);2)所有水平等级的德国学习者在英语强化语使用上都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 (如 “pretty”、“really”等);3)在同一语义范畴内,二语者所用的形容词更多,并且区分更细,使用了一些目的语母语者很少使用的形容词。Altenberg&Granger(2001)通过对ICLE的研究发现:法国和瑞典英语学习者对高频动词 “make”的使用情况和美国英语母语者有很大差别,这两组学习者在使用虚义动词 “make” (如 “make a decision”)的时候都出现明显的使用不足的情况,在使役动词 “make”的使用上,法国学习者明显地在 “make+形容词”和 “make+名词”做补语方面使用不足,而瑞典学习者却在 “make+形容词”和 “make+动词”做补语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过度使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Altenberg(2002)结合瑞典语-英语双语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通过对瑞典语-英语的原始文本、翻译版的对比发现:瑞典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使役动词 “make+形容词补语”是由于母语的迁移。
国内学者对CIA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成果也比较丰富,研究者将本族语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中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 (潘璠等,2003、2004)。杨彩梅等 (2002)运用CIA理论,使用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 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CLEC),对动词 “adapt”、 “survive” 和 “cost” 在英语目标语语料库和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本族语 (NL)、 目的语 (TL)和中介语 (IL)三语相交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俞燕明 (2004)基于英国英语语料库 (LOB)和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CLEC)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CIA模型。齐建晓 (2006)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多使用强化词的倾向和德国学习者的使用特点不谋而合,这说明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确实倾向于过多使用强化词来吸引读者的注意,结果反而使得他们的写作显得有点夸大其词 (overstatement), 从而呈现出 “非母语风格” (non-native style)。 齐建晓 (2006)还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增强程度词“very”,这与汉语中常常使用语气强烈的措辞,“很”字的出现频率较高有关,即通常所说的“母语迁移”。肖忠华等 (2010)提出了一个“对比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模式”,该模式以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为基础,对中介语系统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中介语对比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中介语与学习者母语比较,依此可以对母语迁移作出判断;2)中介语与目的语比较,可以研究特定语言特征的使用不足或使用过度的幅度;3)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中介语比较,依此可以发现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共同特征,作者希望该研究模式能展示出对比语料库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预测功能与阐释功能。
随着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和各种语料库的建立,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通过语料库来获取相关语料并进行语言习得研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方法还是基于传统的对比分析 (CA)、偏误分析 (EA),即使涉及到中介语与目的语、学习者母语的比较也只是为了寻找偏误原因,并没有通过三者的对比解释学习者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动态特征。在CIA的运用上,虽然不像英语教学界那样提出相关理论模型,但是也在积极地运用语料库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学习者汉语的习得情况。下面我们分析通过对学习者语料库和母语者语料库的词语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过程的研究成果。
南旭萌 (2008)对现代汉语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常用动词的句法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的结论包括:1)TL(目的语)/IL(中介语)对比。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各个句法功能类在中介语语料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每一项句法功能的数量比重不能完全吻合;并且,中介语语料库中动词的主要句法功能出现了使用过度的倾向,次要的句法功能出现了使用不足的倾向。2)中介语内部对比。动词功能类数随着水平的增加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句法功能类数的变化是曲折、复杂、多变的过程。李芬芬 (2008)对现代汉语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常用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形容词句法功能的相对频度在两个语料库中存在差异,不一致的部分错误率高,是二语者学习的难点。不一致的情况包括,留学生对形容词的谓语功能存在使用泛化或者类推,而对定语功能的使用则存在使用不足的问题。2)即使是句法功能相对频度比较一致的情况,也存在问题,这类词主要是受到语义关系的制约。作者认为语料库较好地反映了词汇习得过程,对教学活动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蔡北国 (2010)对比了现代汉语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动作动词的使用情况,发现中介语中存在常用词语过度使用,而非常用词语使用不足或者不会用的现象。作者将词汇对比研究的视角扩大到一组词,而不是传统意义的同义词范围,比如动词“看”和 “检查、见、见到、看到、看见、了解、欣赏、游览、展示、观、瞧、上、斜视”等词语都可能混用,同时将研究的视角扩展到“替代错误”和 “被替代错误”两个方面,并认识到 “被替代错误”是一种非显性错误。张金竹 (2009)考察了留学生对同语义类状位形容词与动词语义搭配的习得情况。作者依据《同义词词林》,选取了 “高兴类”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状位形容词的相关统计发现:留学生同语义类状位形容词搭配的语义域很单调,搭配词主要集中在个别高频动词上,现代汉语中的高频搭配词语在中介语语料库中并没有出现。刘慧芳 (2011)对现代汉语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形容词的搭配类型、词语以及频度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留学生使用形容词的偏误率不高,大部分时候能正确地使用形容词搭配。和现代汉语搭配的匹配度也比较高,在留学生的形容词搭配词库里,大部分搭配都属于正确搭配。但是,留学生使用形容词搭配的丰富度却不够高,使用形容词搭配时形式比较单一,熟悉的搭配重复使用率偏高。
以上的研究均是基于汉语学习者语料库和汉语母语者语料库进行的,主要从词汇的句法功能、搭配等角度,对各项属性的频率进行统计对比,从而得出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特点及相关结论。这些分析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对比研究的可深入程度,但是这些研究思路并没有深入到词汇知识体系和句法语义知识内部,也没有挖掘语料库的各种知识特征。我们认为应该将中介语对比研究和语料库研究结合起来,建立词汇知识体系,并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二语词汇知识习得过程的研究。
词汇知识是指学习者心理词典中储存的、表示词汇及其关系的各类知识,包括词的形态(词形和读音)、词的意义、词的用法、词语之间的关系等等。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过程中,词汇在实际语言中的运用知识的获得是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关键内容 (邢红兵,2009)。我们认为,一个词语在实际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句法功能、语义关系框架、搭配的词语及其使用频度、同类词语的语义特征的建立和搭配关系的区分等因素构成了心理词典中词汇知识体系的核心,其中,搭配关系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过程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以形容词 “简单”为例,考察 “汉语库”和 “中介语库”中形容词 “简单”的搭配词语的情况。
我们考察 “简单”的句法功能包括作谓语、作定语、作状语、作补语等,按照句法功能将两个语料库中和 “简单”按照不同功能搭配的词语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取:
(1)“简单”做谓语时搭配的主语词语,例如 “事情”、 “头脑” 等;
(2)“简单”做谓语时搭配的状语词语,例如 “很”、 “非常”等;
(3)“简单”做谓语时搭配的补语词语,例如 “多”、 “一些” 等;
(4)“简单”做定语时搭配的中心语词语,例如 “问题”、 “办法”等;
(5)“简单”做状语时搭配的中心语词语,例如 “回答”、 “解释”等;
(6)“简单”做补语时搭配的中心语词语, 例如 “想”、 “讲” 等;
我们将作为目的语的现代汉语词语的功能和词语搭配作为参照,对比中介语语料库对应的搭配词语,形成图1(见下页)的目的语和中介语词语搭配知识及对比关系示意图,其中实线的圆圈表示汉语母语搭配词语,虚线的圆圈表示中介语搭配词语。
图1 :中介语和目的语词汇知识对比示意图
从该图可以看出:两个库中 “简单”的句法功能是一致的,但是所搭配的词语根据是否重合形成了3种关系:交叉关系、包含关系和分离关系。交叉关系是两种系统词汇知识的主要关系类型,表明两种语言系统中搭配知识体系存在共同搭配和各自特有搭配,共同搭配越多,表明中介语和目的语在搭配知识上更为接近,学习者掌握的词汇知识更接近目的语。例如形容词 “简单”的状语成分,中介语中使用的搭配和现代汉语的搭配共有搭配较多,表明在状语成分的使用上更接近于目标语汉语;而中介语的搭配词语和现代汉语共性小,则表明二语学习者习得的搭配知识和目的语的搭配知识有一定的差距。例如,补语是留学生汉语习得的难点,从中介语系统来看, “简单”的补语成分和 “简单”作为补语时的中心语都和目的语的搭配词语差别比较大,形成了包含关系和分离关系。这表明,对留学生来说,二语学习者 “简单”的补语成分的习得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从中介语和目的语 (现代汉语)的搭配词语及其频度等是否重合以及重合度大小可以看出中介语系统中词汇搭配知识和目的语存在的差异。
CIA为基于语料库的二语习得对比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框架,特别是确定了明确的比较范围,这个范围包括中介语和目的语、中介语和母语、中介语之间,甚至包括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基于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中介语和目的语的对比。这部分的对比是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最为关注的,因为目前采用的偏误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将中介语系统中词汇、句法等知识体系和目的语知识进行对照来研究的。我们认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将目的语的词汇准确运用在二语实际中,其中,二语者的目的语词汇知识体系是逐渐接近目的语母语者语料库中表现出来的词汇特征。
(2)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比较。二语学习者词汇知识的获得过程受到学习者母语及目的语的共同影响,早期的第二语言词汇知识的构建主要以其母语的词汇知识为基础,第二语言词汇知识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目标语词汇知识构建的过程。在这样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表达不一致的地方,实际上是二语词汇学习的难点。我们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来分析,根据汪慧慧 (2010)的统计发现,汉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和该动词对应的英语动词所带的宾语有三种类型:基本对应、基本不对应和部分对应的情况,其中部分对应是两种语言中动词搭配的主要对应形式。从这个结果来看,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在处理母语搭配知识和目的语搭配知识关系问题上出现了难度。因此,我们认为,学习者目的语和目的语词汇知识的对比研究是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词汇知识发展过程、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词汇知识习得研究的基础。
(3)中介语系统的比较。中介语系统是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同时由于二语词汇习得受到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这样使得不同母语背景的中介语系统具备了不同的特点。因此,研究二语词汇习得还应该进行中介语系统的比较。我们认为中介语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不同母语的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的比较和相同母语者中介语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就可以了解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的差异;而对相同背景中介语系统不同阶段的研究,就可以观察词汇知识的发展过程。
(4)中介语和学习者母语的比较。在目前的偏误分析研究中,研究者也注意到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但是,很少有研究能够将中介语和学习者的母语语料库进行对比,我们认为,这部分的对比研究能够观察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影响。这部分的研究实际上是要结合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比较来进行的。
基于上面的词汇知识对比分析框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将词汇知识的语料库对比分析研究中的关键因素概括为 “四率三度”,这些概念基本上体现了词语的句法功能和搭配关系的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分别进行举例分析描述。
(1)频率。从词汇的使用层面来看,我们常用的概念就是词语的使用次数和频率,每个词语作为一个词性出现在语料库中,在语料库中出现的不同词语总数就是词数 (type),每个词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我们称之为使用次数(token),比如说 “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 (以下简称为 “现汉库”的总词次为1227164次(tokens),按不同词性分列,总词数为50137条 (types);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总词次为432145次 (tokens),全部中介语语料中出现的分词单位共有17576个,如果按不同词性分列,总词数18515条 (types)。我们将每个词语的使用次数,除以语料库词语的总词次,就会得到一个词的使用频率,比如 “马虎”这个词,在 “现汉库”中使用6次,频率以100万为基数是4.8893,在 “中介语库”中使用 45次,频率是104.1320,使用率远远高于 “现汉库”。根据邢红兵 (2009)的统计,中介语系统中,词汇系统就使用频率层面来看,存在词语的丰富性不足,表现为一些汉语常用词语在中介语系统中频率低,或者没有出现,而有些词语存在一定的泛化。
(2)错误率/正确率。错误率/正确率一般情况下是指在中介语语料库中或者在某个水平阶段、某个母语背景等特定范围内词语使用中出现错误/正确的次数与使用总次数的比率。这是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使用最广的指标。对于词语的句法功能和搭配关系来说,我们界定的正确率就是中介语使用的错误搭配数量和总搭配数的比值。比如在中介语语料库中, “简单”的状语搭配次数是7次,其中有一个 “比”做状语是错误的,因此错误次数是1次,所以形容词 “简单”的状语搭配的错误率就是1除以7得到的比例,是14.29%,正确率就是 85.71%。
(3)分布率。我们前面界定的分布率是从一个词语不同的功能分类角度和搭配词语的类型等的分布情况的比率。比如形容词 “简单”具有的句法功能包括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而这些功能的具体分布情况,我们就需要进行分析,分布率可以从搭配词语数和频率两个方面衡量,见图2(见下页)。
从该图的情况来看,中介语语料库中形容词 “简单”的句法功能在类型上和汉语母语者语料库的是一致的,但是在分布上并不能完全一致,表现为 “简单”的状语搭配的词语出现不足,而作为状语搭配的中心语出现了超出现代汉语的情况。图2的对比可以看出, “简单”各个功能搭配的词语分布率除了状语以外都比现代汉语略低,其中状语词语的分布和现代汉语差距较大。在各个成分的使用次数基本接近,只是 “简单”作谓语时搭配的主语次数略高,作定语时,使用次数偏低。通过对比分布率,我们就基本了解了两个语料库中 “简单”的各个功能搭配的词语及其使用次数分布情况的差异。
图2 : “简单”按照功能形成的搭配词语分布图
(4)搭配率。是指词语在中介语或者目的语中搭配词语的次数和总次数的比例,比如“简单”的状语的个数 (type)在目的语语料库中是11个,使用次数总和 (token)是86次,其中每个词语的使用次数不完全相同, “很”使用42次,比例是42比86,搭配率为48.84%, “越来越”使用 1次,比例为 1比86,搭配率为1.16%。在中介语语料库中也是11个,使用次数总和是34次, “很”使用11次,比例是11比34,搭配率为32.35%, “越来越”使用1次,比例为1比34,搭配率为2.94%。 显然, “很” 和 “简单” 在中介语中的搭配率要低于目的语的搭配率。
(5)使用度。我们最常用的关于使用的概念就是使用次数和频率的概念,使用次数是指一个词语在特定语料库中使用次数之和,频率是使用次数和语料库词语的总使用次数之比。使用度是将不同的语料库中词语的使用频率或者是搭配词语的频率进行对比的结果。例如我们要计算词语 “形式”的使用度,就是 “中介语库” 频率 41.6528, 除以 “现代汉语库”频率 220.8344, 得到使用度为18.86%, 而 “马虎” 的使用度为 2129.79%。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定数量的语料中词语的使用是否均衡。
(6)丰富度。是指中介语和目的语搭配的词语数量的比例,比如 “简单”在目的语和中介语的搭配词语数都是11,那么 “简单”的状语的丰富度就是11比11,比例是100%;“简单”的状语中心语在中介语中是6个,在目的语中是22个,比例是6比22,丰富度只有27.27%。丰富度可以较全面观察词语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结合频率、错误率的分析来弥补频度和错误率分析的不足。
(7)匹配度。这里定义的匹配度是指一个词语的某项功能在中介语和目的语中搭配词语的数量的比例,比如说 “简单”的状语的个数 (type)在目的语语料库中是11个,在中介语中出现的搭配数量也是11个,其中共同的状语有8个。我们认为 “简单”状语的匹配度就是8除以11(目的语搭配数)得到的比例是72.73%。匹配度用来衡量中介语词语中的搭配项目和目的语之间的匹配程度,匹配度越高,搭配的范围越接近,中介语与目的语更接近。
我们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是以中介语和目的语的对比为例来进行的。这些概念同样也可以应用于中介语和母语、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研究之中,也可以运用于中介语语料库不同阶段的对比研究。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经历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分析,到了目前逐渐受到重视的中介语对比方法,最主要的改变就是代表语言事实的语料库系统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基于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重要的是要将基于语料库的词语使用知识提取出来,应用到对比研究之中。我们认为,二语学习者词汇知识的习得过程实际上是词语的功能分布、搭配及其形成的词语关系、词语的使用频度、词语语义特征等词汇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对应词的词汇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的语言事实的输入才能逐步形成,这个过程也是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过程中最难的阶段。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的词汇知识体系在目的语词汇应用上也会对其中介语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构建的模型也同样适合于学习者母语体系和中介语体系的对比。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框架去进行学习者母语词汇知识体系和目的语词汇知识体系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对比方法研究,从系统上讲实际上就是学习者的母语、中介语、目的语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研究,学习者词汇知识的获得实际上是词语的使用逐渐接近目的语并摆脱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的过程。
尽管中介语对比方法已经进入了词汇的使用层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习得研究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语料本身的特点上,比如中介语语料库是学习者产出的词汇集合,对词汇理解的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局限,语料的分布是否均衡,规模是否足够和均衡等因素也会影响基于语料库研究的结果。在利用语料库进行词汇知识习得研究的同时,也要尽量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的思路,将中介语和目的语、中介语和母语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将相关统计方法应用于对比分析之中,比如聚类分析的方法、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来检验中介语和目的语的差异性以及相互关系。
蔡北国 2010 中介语动作动词混用的调查与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 (4):526-535.
李芬芬 2008 留学生甲级形容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慧芳 2011 基于语料库的形容词词汇知识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旭萌 2008 留学生常用动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潘 璠,冯跃进 2003 语义韵律的语料库调查及应用研究[J].当代语言学, 5(4):359-366.
潘 璠,冯跃进 2004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J].现代外语, (2):157-218.
汪慧慧 2010 基于英汉动宾搭配对比的留学生词汇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秋芳,王立非 2004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4):18-25.
肖忠华,戴光荣 2010 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英语学习者被动句式习得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56-67.
邢红兵 2009 中介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对比分析[J].对外汉语研究, (5):57-65.
邢红兵 2012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语料库研究方法[J].汉语学习, (2):77-85.
杨彩梅,宁春岩 2002 本族语、目标语和中介语三语相交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1-75.
俞燕明 2004 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 (2):30-35.
张金竹.同语义类状位形容词和动词的语义搭配及习得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齐建晓 2006 中国英语学习者强化词使用的语料库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4(4):48-51.
Altenberg, B 2002 Using bilingual corpus evidence in learner corpus research[A].In S.Granger, J.Hung,and S.Petch-Tyson (eds.), Computer learner corpor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7-54.
Altenberg,B.& Granger, S. 2001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73-194.
Borin, L.& Prütz, K. 2004 New wine in old skins? A corpus investigation of L1 syntactic transfer in learner language[A].In Aston, G., Bernardini, S.& Stewart, D (eds.), Corpora and language learners[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67-87.
Corder, S.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160-170.
———1996From CA to CIA and back: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puterized bilingual and learner corpora[A].In K.Aijmer, B.Altenberg& M.Johansson(eds), Languages in Contrast: Papers from a Symposium on Text-based Cross-linguistic Studies[C].Lund University Press, 37-51.
———1998aThe computer learner corpus:A versatile new source of data for SLA research [A]. Granger(eds),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 [C].London:Longman, 3-18.
———1998bPrefabricated patterns in advanced EFL writing: Collocations and formulate[A].In A.P.Cowie(eds.), Phraseology: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C].Oxford: Clarendon Press:145-160.
———2002A bird’s-eye view of learner corpus re-search[A].In S.Granger, J.Hung & S.Petch-Tyson(eds.), Computer learner corpora,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33.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orenz, G. 1998 Overstatement in advanced learners’writing:stylistic aspects of adjective intensification[A].In Granger, S.(eds.),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C].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