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桥,王明月
(1.2.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句子产生 (sentence production)是把头脑中的思想转换成具体的句子,以语音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包括概念化、言语组织和发音三个过程 (Dell, 1986; Levelt, 1989)。 言语组织包括词条选择和语法编码两个子过程 (Bock& Levelt, 1994; Pickering & Ferreira, 2008)。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syntactic priming),又称为句法坚持或结构启动,它是指个体在产生一个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 (阅读、听或产生)过的句法结构(Bock,1986)。以印欧语系为实验材料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句子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句法启动现象 (Pickering&Branigan,1999;杨洁等,2007;陈庆荣等,2012);研究者认为,阅读启动句能激活该启动句的句法结构,对随后目标句产生中的句法选择产生了易化作用 (Pickering&Branigan, 1999; Pickering&Ferreira, 2008)。
朱火红 (2009)以汉语中的 “把”字句(介宾结构)和 “给”字句 (双宾结构)为实验材料,采用图片描述法考察了中国儿童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现象,结果表明,“把”字句启动时反应类型为 “把”字句的(58.7%)比 “给字句” (30%)多; “给” 字句启动时反应类型为 “给”字句 (40%)的比“把” 字句 (53.3%)少。 她据此认为: “把”字句产生时存在句法启动,而 “给”字句产生的句法启动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造成上述实验结果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中国儿童本身对“把”字句比较敏感所致,换句话说,即使在无启动条件下中国儿童口语表达中采用 “把”字句的也比较多,因此该结果并不能断定 “把”字句产生一定存在句法启动;而 “给”字句产生一定不存在句法启动。鉴于此,有必要在实验设计上增加一组控制组 (启动句与目标句句法结构无关),通过比较 “把”字句和控制组启动条件下,反应类型为 “把”字句的比率是否有差异来判断 “把”字句产生中是否存在句法启动效应;通过比较 “给”字句和控制组启动条件下,反应类型为 “给”字句的比率是否有差异来判断 “给”字句产生中是否有句法启动现象。本研究准备采用这种实验设计。
外国留学生是汉语学习与使用的特殊群体,汉语表达尤其是汉语句子的表达与产生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重点与难点。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句子产生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句法启动?由于句子表达与产生要求被试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本研究选择中级水平留学生作为考察对象 (张金桥,曾毅平, 2010)。
然而,探讨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的首要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有关句法启动的研究方法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陈庆荣,2012)。传统的图片描述法,由于要求留学生熟悉构建句子的汉语词汇并且句子内容一定可以用图片描述,因此制作实验材料时较为困难。瞬时回忆法要求留学生被试具有较大的汉语记忆容量,采用此法很难保证实验效度。根据留学生汉语句子表达练习与测试的特点 (张凯,2006;周小兵,2009),并结合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启动实验范式 (彭聃龄等,2004),本研究准备采用阅读启动材料——组词成句的实验方法来进行。
前人大多数研究主要采用句子启动的范式,探讨了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现象 (杨洁等,2007)。研究者普遍认为,阅读启动句能激活该句的句法结构,从而影响目标句产生中的句法选择。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除了阅读句子以外,阅读短语或词是否也能激活相应的句法结构信息,从而对目标句产生中句法选择产生影响呢?
综上所述,本研究准备采用阅读汉语启动材料——组词成句的实验范式,系统探讨中级水平留学生在句子、短语和词3种启动条件下目标句产生中的句法启动现象及其规律。
采用阅读句子——组词成句的启动范式,探讨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18名中级水平留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
包括启动句和目标句两种,启动句有3类,包括 “给”字句、 “把”字句和其它结构的句子 (既不是 “给”字结构也不是 “把”字结构的句子,作为启动效果的基线水平,以下称为控制句),每种启动句18个,共54个。目标句共18个,每个目标句由若干个词或词组分开排列, “把”字放在所有词或词组的后面,并用括号标记。实验材料举例如表1。
表1 :实验1的实验材料举例
请不参加正式实验但来自同一群体的6名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所有实验材料中启动句和目标句中句子成分的熟悉度进行0~5级评定,结果分别为 4.06、 4.12、 4.16, 总平均数为 4.09,这表明,实验材料为被试所熟悉。
采用3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启动类型包括 “给”字句、 “把”字句和控制句3种水平。反应类型包括 “给”字结构、 “把”字结构和其它结构等3种句子。
实验材料分3个版本,采用拉丁方平衡设计,每一版本中均含有18个目标句和18个启动句, “给”字句、 “把”字句和控制句各占6个。每个版本目标句相同,3种类型启动句均不相同,随机排列顺序。18名被试平均分成3组,每6个人组成一组完成某一版本实验。
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在电脑屏幕中呈现启动句和系列目标词或短语,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一个红色的 “+”符号注视点2000毫秒,提醒被试开始实验;接着呈现一个启动句(例如 “阿里给约翰书包”),请被试大声读出这个句子,并确认明白该句的意思;然后被试按空格键,句子消失,屏幕上出现系列目标词或词组(帕克 昆西 给 两个本子 开学时 <把>);接下来要求被试将所呈现的词或词组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括号中的 “把”字可用可不用,其它的词或词组则必须用。被试完成后按空格键,开始下一个句子的句法启动实验。在正式实验前,有6个练习刺激,这些刺激在正式实验中不出现,主要用于被试熟悉实验程序。
被试反应类型3类, 即 “给”字句、“把”字句和其它类型的句子,记录每一类反应的平均百分率。表2列出本实验条件下3类反应的百分率及标准差。在以下处理中,t1指以被试为随机误差的方差分析值,而t2指以项目为随机误差的方差分析值。
表2 :实验1条件下3种反应类型的百分率 (%)及标准差
表2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给”字句句法启动效应显著 (t1(17)= 2.908, p = 0.011;t2(17)= 2.76, p < 0.05), “给” 字句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给” 字句比率 (54.77%)要高于控制句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给”字句比率 (43.67%); “把” 字句的句法启动效应十分显著 (t1(17)= 4.025,p < 0.001; t2(17)= 2.49, p < 0.05), “把” 字句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把”字句比率 (66.43%)要远远高于控制句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把”字句比率(52.42%)。
上述统计结果说明,无论事先阅读的启动句是 “给”字句还是 “把”字句,都能对随后句子生成产生句法启动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句子启动条件下能激活句子中的句法信息,对随后句子产生中的句法选择产生易化作用。同时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短语启动条件下是否也能激活相应的句法结构信息呢?实验2准备探讨这一问题。
采用阅读短语——组词成句的启动范式,探讨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15名中级水平留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
实验1中启动句改为短语,其它同实验1。实验2实验材料举例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2的实验材料举例
同实验1。
同实验1。
记录方法同实验1。表4列出实验2条件下3类反应的百分率及标准差。
表4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给”字短语句法启动效应显著 (t1(14)= 2.982, p < 0.01;t2(17)= 2.58, p < 0.05), “给” 字短语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给”字句比率 (53.54%)要高于控制短语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给”字句比率 (42.41%); “把” 字短语句法启动效应十分显著 (t1(14)= 3.34, p = 0.005; t2(17)= 2.54, p < 0.05), “把” 字短语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把”字句比率 (66.84%)要远远高于控制短语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把”字句比率(53.82%)。
表4 : 实验2条件下3种反应类型的百分率 (%)及标准差
上述统计结果说明,无论事先阅读的启动短语是 “给”字短语还是 “把”字短语,都能对随后句子生成产生句法启动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短语启动条件下也能激活短语中语法信息,能对随后句子产生中的句法选择产生易化作用。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词启动条件下是否也能直接激活句法结构信息呢?实验3准备探讨这一问题。
采用阅读词——组词成句的启动范式,探讨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18名中级水平留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
实验2的启动短语改为词,如 “给”、“把”等。其它同实验2。实验3材料举例如表5所示。
表5 :实验3实验材料举例
同实验1。
同实验1。
记录方法同实验1。表6列出实验3条件下3类反应的百分率及标准差。
表6 :实验3不同启动条件下3种反应类型的百分率 (%)及标准差
表6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给”字的句法启动效应不明显 (t1(17)= 1.28, p > 0.05;t2(17)= 1.43, p > 0.05); “把” 字的句法启动效应十分显著 (t1(17)=4.85, p<0.001; t2(17)= 2.43, p < 0.05), “把” 字启动条件下反应为 “把”字句比率 (67.55%)要远远高于控制组条件下反应为 “把”字句比率 (53.47%)。上述统计结果说明,阅读词为“给”时,没有发生句法启动;而阅读词为“把”时,仍然发生十分强烈的句法启动。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句子启动条件下,中级水平留学生在 “给”字句和 “把”字句产生过程中均出现了句法启动效应。我们认为句子启动条件下句子产生过程中的句法启动可能进行如下的认知过程:中级水平留学生在阅读用于启动的 “给”字句或 “把”字句时,能激活相应的 “给”字句或 “把”字句的句法信息,在随后的组词成句过程中,被试要对已呈现的词条进行语法编码,由于中级水平留学生已经学习过 “给”字句和 “把”字句 (属于同义格式),在语法编码过程中可能同时激活了 “给”字句和 “把”字句的句法信息;那么先前由于阅读启动句已经激活的 “给”字句或 “把”字句的句法信息对语法编码时激活的 “给”字句和 “把”字句的句法信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即 “给”字启动句激活的 “给”字句句法信息在语法编码时促进了 “给”字句的选择,抑制了对 “把”字句的选择; “把”字句启动句激活的 “把”字句句法信息在语法编码时有助于“把”字句的选择,干扰了选择 “给”字句,从而表现为句法启动效应。本研究与有关印欧语 系 中 双 宾 (double object)结 构 和 介 宾(prepositional object)结构句法启动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Fox Tree&Meijer,1999, Van Gompel& Pickering, 2006; Traxler, 2008)。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在短语启动条件下,中级水平留学生在 “给”字句和 “把”字句产生过程中也出现了句法启动效应。为什么短语也能启动句法信息呢?这可能主要与汉语言语法特点以及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习情况有关。汉语言的短语结构和句法结构具有一致性,例如“给”字短语、 “把”字短语中的语法结构实质上就是 “给”字句和 “把”字句的句法结构,汉语言中短语结构与句法结构具有同构性(邵敬敏,2007)。另一方面,留学生在汉语句子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扩展法进行教学,例如将 “给”字短语扩展为 “给”字句以及将“把”字短语扩展为 “把”字句的训练,这种训练也助于留学生阅读短语结构时激活句法信息 (陈燕玲,2009)。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词启动条件下,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现象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 “给”字句产生中没有出现句法启动, “把”字句产生中仍然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句法启动。这可能与这两个词语法标记的强弱有关,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给”字语法标记性弱, “给”字至少包括两种语法信息,一种是 “给某人某物”,即双宾结构,另一种是 “把某物给某人”,即介宾结构, “给”字标记的语法具有多元性不具有唯一性; “把”字语法标记性强, “把”字作为介词主要有 “把某物给某人”这一种语法信息(沈家煊,1999)。因此,语法标记弱的 “给”字激活的可能是包括双宾结构和介宾结构两种语法信息,因而没有表现出句法启动;语法标记强的 “把”字激活的可能只是介宾结构一种语法信息,从而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句法启动效应。那么,为什么 “给”字短语启动条件下主要激活的是双宾结构这一种句法信息呢?这是因为在短语启动条件下,呈现给被试的只有一种句法结构,不像 “给”字启动那样,具有多种语法结构被激活的可能性。我们随后对参加短语和词启动的被试进行访谈,也印证了这一推断。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在3个实验中基线水平产生出的 “给”字句比率都比 “把”在字句少 (差异量在10%左右),t检验表明两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p<0.05)。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与语法标记性有关, “把”字比 “给”字的语法标记性强,语法标记性强的词及句子具有认知的突显性 (saliency)(沈家煊,1999),人们更习惯采用 “把”字句来表达思想;另一个原因可能与留学生对 “把”字结构的过度学习有关。我们对参加本次实验的被试在实验后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他们在汉语课堂及课后都经历了大量有关 “把”字结构的训练,这可能也会使中级水平留学生在句子表达时多数会采用 “把”字句句式。
本研究采用阅读句子 (短语或词)——组词成句的启动范式探讨了中级水平留学生在句子、短语和词3种启动条件下汉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这有助于了解留学生汉语句子表达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当然,本研究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阅读句子 (短语或词)——组词成句毕竟不是一种真实自然的言语产生过程;又如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留学生被试数量不太多,这些都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在增加被试样本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实验范式及任务条件下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表达中的句法启动及语法生成进行系统的考察,效果应该会更好。
陈庆荣 2012 句法启动研究的范式及其在语言理解中的争论[J].心理科学进展(2).
陈庆荣,谭顶良,蔡厚德 2012 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机制的眼动和 ERP研究 [J].心理科学进展(11).
陈燕玲 2009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扩词成句”教学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4).
彭聃龄,张必隐 ,张春兴 2004 认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 2007 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杨 洁,张亚旭 2007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J].心理科学进展(2).
张金桥,曾毅平 2010 影响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理解的三个因素[J].语言文字应用(2).
张 凯 2006 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M].商务印书馆.
周小兵 2009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2版)[M].中山大学出版社.
朱火红 2009 中国4-6岁儿童口语句法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4).
Bock, J.K. 1986 Syntactic persistence in language produc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 18:355-387.
Bock, J.K.& W.J.M. Levelt 1994 Language Production: Grammatical encoding [A].In M.A.Gernsbacher (ed.),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M].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945-984.
Dell, G.S. 1986 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retrieval in language produc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93:226-234.
Fox Tree, J.E.& P.J.A.Meijer 1999 Building structure in speaking [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28:71-92.
Levelt, W.J.M. 1989 Speaking: For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8-13.
Pickering, M.J.& H.P.Branigan 1999 Syntactic priming in language production[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3(4):136-141.
Pickering, M.J.& V.S.Ferreira 2008 Structural priming:A critical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427-459.
Traxler, M.J. 2008 Lexically independent priming in online sentence comprehension [J]. Psychonogic Bulletin & Review, 15:149-155.
Van Gompel, R.P.G.& M.J.Pickering 2006 The Activation of Inappropriate Analyses in Garden path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Structural Priming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5:33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