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
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工业大生产需要而产生,成熟于社会分工明细、职业化高度发展的工业现代化背景下,大部分理论和培养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现代化工业的烙印,对于以正处于转型、发展中的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为服务对象的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涉农经贸类高职教育必须走 “自己的路”,才能更好地能满足“三农”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促进自我发展。
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最核心的是职业能力结构设计,即应培养各能力要素的设计,以及各要素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它不仅决定了知识素质结构、课程体系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而且决定着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而能力结构关系更深层次的体现便是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涉农经贸类专业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为此,本文将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通过对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内在关系和专业人才需求特征的分析,构建起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职业能力结构模型,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代理专业为例,来探讨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范式。
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是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进行整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高等学历”和“职业技能”双重属性。所以,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两个不同的发展体系,更是决定这一新的教育类型不同实现形式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
一方面,通过高等学历教育来保证“高素质”。高等学历教育主要以理想主义大学思想作为指导,通过专业理论和人文思想教育,使受教育者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以提高基础能力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它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性,讲求方法论,强调显性知识的获得。根本目标是受教育者的综合文化素质[1]和基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关键能力,对应学历文凭证书,反映受教育的程度。高等学历教育无论是从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本质,还是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客观要求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了高职教育的认知维度,主 要针对人才认知世界能力的培养,是区别于一般职业教育的主要标志。
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教育来保证 “高技能”。 职业技能教育是针对获得某种职业资格、专业能力的教育。它遵循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以就业为核心,以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形成学生对具体工作情境理解的专项职业能力,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专项技能,达到职业资格的准备与获得为目标。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重视经验层面的习得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偏重于岗位就业能力的训练,讲求适用性[2]。它代表了高职教育的实践维度,主要针对人才改造世界能力的培养,是区分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志。
同时,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其本身也都具有层级性。目前,高等学历教育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职业技能教育也对应着职业资格证的初、中、高级等不同级别。为此,可以用高等学历教育作为纵的维度、职业技能教育作为横的维度来构建一个关系模型,如图1。
图1 高等职业教育内在关系模型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组合形成了多种不同形式和实现方式的高职教育 (如图1中的纵、横坐标所构成的各个矩形),展现出了一个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既有同一学历层次下不同层次技能水平的高职教育(如图1中高职教育形式1、2、3),也有同一技能层次下不同学历层次的高职业教育(如图1中高职教育形式2、4、6)。 同时,对于同一形式的高职教育,因不同区域(或行业)、不同职业群、不同时期对人才要求的差异,也应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我们用每一个矩形中纵、横坐标所构成不同面积的三角形来表示,如图1中的△AOC和△BOD就表示同一形式中不同方式的高职教育。而决定这种方式的不同就是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比例关系,其外在的体现便是职业能力结构关系,我们可以用斜率k来表示。k值主要取决于高职教育的形式和相应职业(或职业群)的要求。k值愈大,表明高等学历教育所占的比重愈大,学生的理论基础愈宽厚,关键能力愈强,对职业岗位拥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强可持续发展力;k值愈小,表明更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愈强,对某一特定岗位的适应期更短,进入工作角色更快。
然而,学习是无限的,但教育是阶段性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这两种不同教育哲学思想指导下,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教育形式与方法不同的教育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高职教育成功实施的关键。涉农经贸类高职教育因所服务的职业(或职业群)与其他类别的高职教育有着明显差异,决定了k值的不一样,能力结构的不一样,以及培养模式的不一样。
高职毕业生不仅要适应社会某个行业和职业(或职业群)的需要,还得满足自我发展需要。“需要”要求着人才须具备的特征,“特征”决定着能力结构,能力结构主导着教育模式的选择。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从事采购、营销、物流、管理、中介服务等经营管理活动。所以,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需求特征,主要由社会、农产品流通行业、经贸职业群和学生本身等四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所决定。
目前,社会对高职经贸人才的要求首先是综合文化素质,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见习”得以提高,而综合文化素质则无法一蹴而就,需要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培养。同时,素质是内在的,没有一个准确的外在评判标准,所以大多数人只得把“学历”来当作“素质”的证明,认定一定层次的学历就代表某个层次的素质水平。高等学历教育是社会对高职经贸人才认同的基础。
农产品流通联接着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作为该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绕不开“三农”,必须更好地了解它、适应它、满足它,才能更好地服务它,并促进自我发展。
第一,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级发展阶段,一方面,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职业化发展水平低,职业分工不明细,往往一个职员同时兼做几项工作,具有多重身份。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是“全才”,综合素质高,一般业务能力较强。另一方面,虽然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对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大,但目前因生产分散、规模小,进入门槛低,行业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竞争层次,现实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对外招聘的数量有限,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只得自主创业,要求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第二,大多数农产品有鲜活性和季节性,难以长期储存,上市时间集中,且一般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期间规模不能轻易改变,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所以,作为流通者应掌握一定的农产品商品知识,懂得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方面技术。这也是跟农民进行更好地沟通与交流的基础。
第三,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农村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农业虽是国民经济基础,但也是艰苦行业,弱质产业。所以,对于立志服务于农产品流通的专业人才来说,要求应树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的理想抱负;具有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养成良好的学农爱农的职业道德;能正确面对农村环境及生活的艰苦性,具有乐于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毅力和勇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与农民同甘共苦的思想准备。
第四,从事农产品流通,需要和农民打交道,与他们交朋友,并获得他们的信任。除了要求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懂得他们,有实力让他们信服。首先,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得符合他们眼中的“大学生”标准。在大多数农民眼中,“大学生”就是“高知识、高素质”的代表,应该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他们不管你是什么专业,只知道你是“大学生”。所以,必须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其次,要了解农村传统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能按当地风俗习惯处世、办事。
经贸类职业与技术类职业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标准化程度高、强调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的特点不同。
第一,经贸类各职业岗位间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工作职责与范围间存在较大部分交叉。实际中,各企业在设定同一岗位的职责、范围与要求时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差异明显。这就决定了其职业技能的专属性不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不十分突出。
第二,经贸类职业的服务内容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固定的工作情景,每天所面对的具体情景都不完全一样,往往是各种商业知识、多种能力综合应用,不可能仅凭某个固定的方法或某项专业技能去解决。
第三,经贸类职业专业技能,具有“内隐性”,缺乏客观、外在的评价标准,甚至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区分,也无法在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反映出来,社会评判更多的只能根据综合素质和学历文凭。因此,综合素质、一般业务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对于有效工作表现与获得社会认可至关重要。
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并有效地进行引导。目前,从高职学院的生源来看,大部分来自农村,而90%以上农村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农村就业。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农村条件差,经济收入较低,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历史文化。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达到了大众型水平,但精英教育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3],读大学仍然意味着“跳农门”。所以,在教育中必须更好地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加强人才情感的培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心态定位”,加深对农村感性和理性的认知。
另一方面,职业是暂时的,学习是终身的。“上岗”、“就业”只是学生对高职教育最基本的要求,高职教育不能等同于岗前培训。学生需要有未来、需要“谋个性之发展”、需要应对多次就业和转岗、需要升学和提高层次,希望走上社会以后不仅能“谋生”,更能发展与创新。这些都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综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进行高等学历教育。
图2 涉农经贸类专业职业能力结构模型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其目标由职业及其所处环境要素的要求决定。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对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多的集中在复合性、通识性、可塑性、灵活性以及品性与态度等方面,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更甚于专业技能。因此,涉农经贸类专业高职教育应侧重高等学历教育,k值一般应大于或等于1,采用如图1中的△BOD职业教育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职业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首先,应通过加强高等学历教育,构建宽厚的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使学生拥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强的可持续发展力。
素质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基本品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知识)、反应的倾向性(品性或态度)和所具备的活动方式(技能)等三个方面[4]。关键能力是个体在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必不可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者整合的结果。它强调持续发展和人生关怀,强调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持久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和整合性的特征[5]。关键能力是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职业能力中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关键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相对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来说,主要应包括一般业务能力、可迁移能力、个性化能力、创业能力和农业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这也构成了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职业能力的“五大支柱”,是本专业学生的立身、立业之本。
一般业务能力主要是指经贸岗位的通用能力,概括为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资金核算与结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法律常识和农产品知识等十个方面;可迁移能力主要考虑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变化、岗位转换、生产调整中都能从容应对。迁移广泛存在各种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及其之间的学习之中,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更便于形成综合能力。可迁移能力主要表现为信息处理整合能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等方面;个性化能力主要是要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自我控制力,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张扬个体的鲜活性,发挥潜能,激活特长,提高人文素养;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职业选择,在当前我国农业转型的特殊阶段,必须对涉农经贸类专业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教育。农业职业价值观是经济、生活、生态多元价值观的综合,可利用社团、课堂与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心态定位”的引导。同时,可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一线,对现代农业进行近景观察与参与体验,通过自身的主观认知和亲身行动,培养农业职业情感与兴趣,充分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多元价值和创业优势,树立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理性认知并投身现代农业职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关键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与理解,主要通过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高等学历教育来实现,落实在基础学科课程、应用学科课程、通用课程和跨专业课程等显性课程中。但也落实在隐性课程中,反映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职业技能教育的形式来实现,是培养人才“高素质”的真正体现。
其次,为了适应“零距离”上岗的需要,在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不同,还需构建起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强调职业与岗位的针对性,必须突出岗位技能,紧扣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考核标准,尽量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专业能力主要通过职业技能教育来实现,落实在专门职业课程和职业实践课程中,是“高技能”的表现。
农产品经纪与代理专业主要培养服务于农产品流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代理、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服务工作的中高级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涉及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工作范围广,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较宽;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工作特性和目前农村经济环境决定其现有的就业岗位较少,更多地要求自主创业。为此,本专业应在以关键能力培养为主,构建宽平台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进行整合,以创业实践为导向,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基线,带动、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来构建专业培养方案。
农产品经纪与代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类四块构成。两类是指必修课与选修课;四块是指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能力课、职业核心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能力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军训、思政、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职业基础能力课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商品知识、推销与谈判、经济地理、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品牌经营、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创业与商业计划、会计基础、创业实践、暑期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沙盘实训等;职业核心技能课包括商务经纪与代理实务、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营销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会展与品牌策划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职业拓展能力课包括采购管理、农业概论、连锁经营管理、期货交易实务、会展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公共关系、专题讲座等专业拓展能力课和其它公共拓展能力课。
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面,以创业实践为导向,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来带动、促进其他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在第一学期就开设创业课程,并借鉴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模式,按地区将学生分为几个创业小组,实行“创业导师负责制”,每个小组安排专门教师长期但任指导,学校提供一定的原始资本,以经纪各地区农土特产品为切入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实践。并随着各专业课程的逐步开设,不断深化、拓展创业领域,提升职业能力。同时,构建起“三课堂形态”的课堂体系,即“第一课堂(理论课堂:理论学习+课内实训)+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基地+论坛、讲座+学生社团)+第三课堂(社会课堂:假期+实习)”。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第二课堂为依托,第三课堂为补充,充分利用学院作为湖南供合作总社主管的唯一高校,及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理事长单位等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学生与农产品经纪人的直接接触、交流与沟通,努力提高实践的参与程度与水平,不断延伸课堂领域,全方位地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等职业人才。
高职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既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知识、综合素质与情感的培养。高职教育的成功并不取决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有多大,而取决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要素是否融入了办学模式、运行机制、教学过程,甚至校园形态之中,以及融入这些要素的分量和比重够不够,融人的深度怎样、协调度如何等[6]。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职业能力结构模型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体,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更好地融入了“高职教育五要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更满足了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深厚感情人才的要求。
[1]许思,张必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效结合的哲学思想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72-74.
[2]刘兰明.高职教育的文化建设目标、内容与原则——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1-4.
[3]杨金土.职业教育发展缘何步履维艰[J].协商论坛,2009(07)∶9.
[4]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职教论坛,2004(36)∶8-15.
[5]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6-27.
[6]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