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评价研究

2013-10-11 02:59□张
职教论坛 2013年15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院校高职

□张 强

经历30余年的发展,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截至目前,高职院校总数为1276所,除个别省份外,基本形成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已由注重规模扩张步入到深化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对高职院校开展教育评价工作,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围绕高职院校评价开展研究工作,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的宏观指导与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本文对近10年来高职院校评价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通过总结和阐述研究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些许帮助。

一、高职院校评价研究现状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通过实现导向、诊断、鉴定、育人等方面的功能定位,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2]。

高职教育作为以培养、培训社会合格劳动者核心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类型,可将高职院校评价视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根据适时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遵循科学性和简易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参与到高职院校运转、开展教育教学和培训活动中的各构成要素及实施过程系统的功能、状态、效率和效果进行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是对教育活动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以“高职院校+评价”为题名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2000—2012年时间段精确检索,共搜索出学术期刊论文712篇(核心论文75篇),研究生论文25篇(图1所示)。其中,研究内容涉及教学质量的126篇、师资队伍建设的130篇、学生素质能力水平的65篇、实习实践的53篇、专业及课程的62篇、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15篇、人才培养质量12篇、就业质量13篇、院校绩效49篇、科研水平的23篇、创业教育的7篇、试卷或考核的7篇、图书及信息化建设的17篇、国际化的1篇、学报的1篇、院校评价体系建设的3篇(图2所示)。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高等院校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1部专著,《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

图1 研究成果数量年份分布

图2 主要研究内容分布

二、研究历程及特点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此,高职教育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围绕高职院校发展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逐步深入,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与日俱增。2000至2012年间,关于我国高职院校评价方面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00-2003 年)

1.政策基础和研究起点。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3]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建设出现高潮,关于高职院校评价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

2.研究成果的特点

第一,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的范围和数量都较为有限。2003年之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职教育范畴领域内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对“高职院校的评价”问题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和足够的重视。为数不多的研究论文主要为高职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性文章,尽管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还比较单一,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研究内容也仅局限在教学质量方面。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评价缺少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科学的研究设计,没有借助教育评价、普通高等教育及普通高等院校评价等相关的概念和研究成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指标,尤其是没有体现此时期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有关院校合并、体制转型、管理机制重构等方面的内容,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不足。

第三,高职院校评价研究的途径相对闭塞,缺少对国外的高职院校评价研究成果的借鉴,介绍国外相关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比较性文章没有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此阶段我国高职教育院校评价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队伍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组成,专职研究者对高职院校评价关注较少,对高职院校评价的特殊性和高职院校评价的基本定位、规律和内涵构成都缺少严格的考证和分析。

(二)发展阶段:(2004-2009 年)

1.政策基础和研究起点。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转向更加 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全社会树立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同年,启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2005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006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颁布,标志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在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方面的重点引导。从此,我国高职院校建设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2.研究成果的特点

第一,由于相关政策文件的明确导向作用,同时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启动,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评价的研究已经逐渐升温,研究的内容和领域也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义而逐步宽泛,主要涉及高职院校中的教学质量、“双师素质”、实训基地、学生素养及能力等方面,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院校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置虽然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但对于高等院校评价的意义、依据、原则、特色与存在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匮乏。

第二,高职专业建设的研究者队伍开始多样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宽阔,学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研究者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线教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参与到其中。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有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方式创新:“三位一体”就业模式》、《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论文在中国高教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刊登发表。在校研究生群体也开始将研究选题集中在高职院校评价上来。这一时期,出现了《浙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高职院校校本课程评价研究》等多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说明青年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评价问题。

第三,随着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院校建设成效的显现,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研究成果和总结性的文章日益增加。这些成果对于高职院校评估工作和示范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为高职院校校正发展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方位指引。

(三)深入阶段:(2010—2012 年)

1.政策基础和研究起点。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2.研究成果的特点

第一,研究成果出现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但体系并不是围绕院校整体来构建,还是仅仅停留在师资、教学质量等某一中观层面。由于示范性高职院校、高职骨干校等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职院校中某单一方面的完善不足以带动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研究者也更多的开始关注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希望客观、系统、全面地对院校制度和整体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规范评价行为。通过对高职院校系统化的整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理顺各方责任,为有关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

第二,定量研究受到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动态系统,只用定性分析方法加以研究是远不够的。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定量分析在高职院校评价研究中的必要性,参照并采用诸如AHP分析、粒子群算法、主成分分析法 (PCA)、ISO9000认证等评价方法和系统流程对高职院校师资、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评价研究。

第三,此阶段反映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科研水 平评价、就业质量评价;反映高职院校对外合作能力的实习实践评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评价、国际化评价;反映高职院校整体实力的绩效或品牌评价,等等,诸如此类切合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拓宽了高职评价研究的领域,评价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内部的单一指标。

三、未来研究趋势展望

高职院校评价研究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全面转变,其必将得以关注并发挥理论前瞻、导向、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虽对高职院校评价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区域院校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结论并非完全一致,研究成果的价值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随着未来适龄生源的不断减少,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适应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等诸如此类现实问题的出现与存在[4],都为高职院校评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明确方向,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目标的战略化定位

高职院校评价研究有助于院校全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但研究应以清晰和明确的目标为前提。高职院校评价研究与评价系统设计的初衷,应是依据国家对高职教育设定的发展战略方针,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围绕各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目标与选择,对高职院校评估与高职院校评价的定位和作用应加以区分,明确高职院校评价的核心概念,突出高职院校评价的自身特色和特殊效能,将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引导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5]。

(二)研究层次的多元化趋势

不同的研究层次对于特定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多元化的研究层次可为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就目前而言,有关高职院校评价相关成果的研究层次较多的集中在师资、学生、课程、专业等中观层面,有关于评价指标的精细化设计与实践实证、组织背景和特定环境对院校评价影响的研究、院校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相互关系的分析、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等微观、宏观和系统过程层面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今后,加强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有助于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成果将更加切合实际,对于指导实践更具针对性。

(三)研究内容的系统化趋势

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其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经济社会相互渗透,走综合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以此为依据,高职院校评价研究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自身内部的因素、环节与过程,要把高职院校评价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整体系统,而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6]。只有从高职院校系统内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进行整体性研究,才能科学地把握高职院校评价的实质,其研究内容必须涉及、涵盖校企合作办学、开放性与多元投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集团化与连锁办学等多方面,应系统设计与研究对高职院校开展评价的途径、方法、手段、保障体系和支撑反馈体系。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EB/OL].2012-12-22.http://edu.china.com.cn/2012-10/17/content_26819255.htm.

[2]教育评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3068.htm.2013-12-11.

[3]吴岩,孙毅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db98036f111f18583d05a04.html.2012-12-21.

[4]黄少平,刘金玉,等.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2(04):82-87.

[5]杨彩菊,周志刚.第四代评价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启迪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70-73.

[6]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0-23.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