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生命周期最早来源于生物学领域的专门术语,通常用它来描述某种生物从出现到灭亡的演化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融合的不断加快,该理论已经逐步被引入到企业管理这一领域中来,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生命周期理论的本质是将研究对象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划分为一个个前后相继、甚至周而复始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企业生命周期如同一双无形的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和风险,如果管理者能够适时地重视这些变化,及时改变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就会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延长企业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国外一般企业寿命为30年,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为7~8年,其中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因此,企业“短寿”现象已经越来越受我国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企业短寿现象实质是企业生命周期问题。因此,研究企业生命周期对于延长企业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思想产生于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日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引入内部控制思想的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财政部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执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虽然拥有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在企业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只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潜在风险。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企业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经营效率低下。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成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因此,就目前企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如何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相结合,以此达到更好的企业管理效果,提高企业价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信息披露真实完整、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入手,针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研究内部控制建设,以此来加强企业管理,延长企业寿命。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管理理论,其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葛瑞纳(Larry E Greiner)于1972年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这被视为这一理论的开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其核心的观点是: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企业也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它是一个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时间长短。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追求生存和发展是其内在的动力,但是同时也受到生命体成长规律的制约,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紧密相连,构成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
纵观我国企业的发展史,“创业、崛起、衰败”的成长轨迹成为大部分企业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同企业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各个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却具有某些共性。了解这些共性,便于企业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修正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寿命。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企业成长、消亡阶段性和循环的理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从而具有周期性的特征。企业生命周期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即创业期、成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见表1)。
表1 企业生命周期4个阶段
内部控制思想产生于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日趋完善。1992年,美国防止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提出了五要素内部控制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内部控制走向成熟的标志。2004年,COSO委员会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报告方面的要求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报告(ERM)得到了更多关注。该报告把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用于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该报告的颁布标志着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面世。该报告针对以前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的弱点,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要素进行了重大改进,特别是加强了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的内部控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6年7月,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牵头,由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力争通过2~5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2008年,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的内部控制走向科学、合理化。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虽然拥有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在企业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实践证明,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内部控制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和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潜在风险。
创业期的企业,规模较小,盈利水平低,内部组织不健全,拥有的各种资源都很有限,因而未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声望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产品没有稳定的市场。企业的初期,管理经验还很少,没有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此时的企业处于高度集权状态,基本上所有的决策都由管理者做出。初生期的企业,此时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拥有稳定市场。因此,企业在该阶段的内部控制建设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明确产品市场定位,这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其次是加强资金活动管理。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一直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拥有的资源很匮乏,而资金作为一项最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因此应加强企业的资金活动管理。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规模迅速扩张,盈利水平提高,拥有的资源也在逐渐增多。资金的需求量急剧加大,筹资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环节。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快速发展壮大,争夺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影响力。面对外界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管理者已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集权式管理模式,企业可能开始陷入管理的混乱模式。因此,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组织架构建设。一个科学高效、分工制衡的组织架构,可以使企业自上而下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进而采取控制措施予以应对,可以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及时、准确、顺畅地传递,可以提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力度和效能,完善的组织架构对于企业的现阶段及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其次是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最后,应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企业的光荣使命。同时,也是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
成熟期的企业组织结构趋于稳定,在组织内部形成了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已趋于稳定状态,销售增长缓慢,企业管理也进入成熟的阶段。此时,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现在的市场地位,推迟衰退期的到来。管理层次较多,组织结构复杂,运行风险增大是企业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注重的方面有:(1)坚强销售业务的管理。企业强化销售业务管理,应当对现行销售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管理漏洞,及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正,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2)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该阶段的企业规模较大,业务繁多,通过财务报告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企业目前的整体状况,把握企业的业务细节,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3)加强内部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制定决策和日常运作中需要各种形式的信息。管理层与组织结构的复杂使得该阶段的企业信息传递出现问题,加强内部信息系统管理,对于企业内部信息进行有目的地传递,对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执行企业全面预算,识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衰退期时,企业的经营特征一般反映为经营风险升高,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逐渐萎缩,出现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新的替代品不断涌现,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日益减少,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现金流量逐渐减少、成本攀升、融资压力较大、信誉有所下降,企业面临破产的境况。该阶段应注重的内部控制建设包括:(1)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企业在该阶段处于极不稳定期,管理失衡、人员涣散,这样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资产流失,因此应加强各项资产管控,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改进,尽量保全资产。(2)重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起点。但当企业处于衰退期时,同样需要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企业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科学制定切合自身实际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在市场中找到新的立足点,使企业重新占领市场,实现循环发展。
[1]耿毅.浅谈不同生命周期下的企业财务战略选择[J].会计之友,2008(8):109-110.
[2]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第一版)[M].赵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马丽波.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轮回与多维演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于然,周明生.家族企业生命周期及其成长困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12):15-16.
[5]韩利红,王立志.企业生命周期及成长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12):129-132.
[6]吴琛越.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成长阶段企业的定量分析[J].浙江统计,2008(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