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猛,王慧军,2
(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70)
黑龙江省现有农用耕地1 198.95万hm2,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2011年以来粮食产量及商品粮输出量居全国之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安全后备基地。黑龙江省农业及粮食发展的重要潜力之一就是使用大型农机装备实现规模化生产。为促进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国家从2004年始,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对政策的实施效果缺乏实证性检验。因此,该研究在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具体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影响,以期为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2004-2012 年,中央财政用于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1.26亿元,吸引农民自筹资金87.5亿元,共补贴购置农机装备207 756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1 965台,联合收获机26 237台,水稻插秧机44 637台,直接享受国家购机补贴的农户达16.6万户。2012年,补贴资金用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12.9亿元,组建了239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直接下达农民4.1亿元。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了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等生产要素整合,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具体表现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机具得到了普及应用。截止到2012年末,黑龙江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 552.9万kw,比实施购机补贴前的2003年增长1.47倍;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34.8万台,比2003年增长了83.5%;联合收获机数量达到55 590 台,比2003 年增长了4.75倍;机动水稻插秧机达到10.98万台,比2003年增长了7.15倍。农业机械化率显著提高。截止到2012末,全省农村机耕机械化程度达到98.9%,比2003年提高9.4个百分点;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95.9%,比2003年提高25.7个百分点;中耕机械化程度达到99.2%,比2003年提高6.3个百分点;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72.7%,比2003年提高46.5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1.67%,比2003年提高17.57 个百分点。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底,黑龙江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35.8万人,比2003年增长1.18倍;全省农村粮食总产量5 761.5万t,比2003年增长了1.3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604元,比2003年增长了2.43倍[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分为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直接效果主要是指政策实施对农户购机行为的影响[3];间接效果主要是指政策实施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本研究以2004-2012年黑龙江垦区10个管局和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汇总值作为研究样本,以补贴实际支出金额及拉动农户购机投入金额为研究指标,通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PanelData模型)构建计量模型,利用Eviews 7.0计量软件测算这2项指标的相关关系,评价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直接效果;采用动态比较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间接效果进行评价,客观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统计年鉴——2012》[6]、2004―2012 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7]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8]。
首先,运用Eviews 7.0计量软件对整理的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序列和拉动农户购机投入序列经一阶差分后,各项通过t检验的概率数值均小于0.05,证明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序列和拉动农户购机投入序列数据平稳;其次,对以上2项序列指标行协整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表中除了面板ρ统计、数组ρ统计2项统计量的概率值大于0.05外,其余统计量的概率值均小于0.05,支持协整关系;再次,对以上2项序列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表中概率检验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即农机购置补贴是拉动农户购机投入的原因,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此可进行回归分析。
表1 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
表2 协整性检验结果
表3 格兰杰检验结果
在构建回归模型过程中,还应通过霍斯曼检验,来判定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霍斯曼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t检验的概率值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建立随机效应模型。但随机效应模型又包括变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本文设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为自变量,拉动农户购机投入为因变量,通过Eviews 7.0软件对3种模型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5中3种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及对应的自由度,通过计算并比较F 统计量,最终确定变系数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拉动农户购机投入的影响关系(变系数模型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对变系数模型检验结果分析,模型中常数项通过t检验的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即实际样本数据与原假设之间不一致的概率值大于5%,即未通过假设检验,而其他样本单位系数通过t检验的概率值均小于0.05,即通过了假设检验;11个样本单位系数的平均值为3.43,表明中央用于黑龙江垦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每增长1单位,将拉动农户购机投入增长约为3.43个单位。红兴隆管理局、宝泉岭管理局的系数高于平均值,分别为3.630 403、3.539 964,表明这两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拉动农户购机投入增长的政策效应相对更加明显。
表4 霍斯曼检验结果
表5 变系数模型检验结果
1.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动态影响2004-2012年黑龙江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期间农机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呈现同向持续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黑龙江省农机总功力与粮食产量变动图
农机总动力从2004年以来持续快速增长;粮食产量在2004-2009年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以后,出现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农机总动力增长率与粮食产量增长率的变化波动性相对较大(如图2所示),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年份农机总动力和粮食产量的基数以及增加量的多少。尽管增长率变化较大,但农机总动力与粮食总产量在稳定持续地增长。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明显提升(如图3所示)。
图2 农机总功力与粮食产量增长率变动图
图3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图
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005元,同比增长19.77%,这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对农民购置农机具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直接相关[4]。此后,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不断扩大,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其实现同向增长。2004-2009年二者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具有一定相似性;2010年虽然补贴资金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27.9%,创历史新高(如图4所示),2011、2012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农民人均收入仍在不断增加。
图4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变动图
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影响 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明显增长,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用工量,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行业[4],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如图5所示)。
图5 黑龙江省农机总动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动图
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357万人,同比增长45.7%。此后,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黑龙江省乡村人口不断减少,截止2012年,全省乡村人口已由2004年的1 802.3万人减少至2012年的1 652.5万人,下降8.31%,同时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由2004年的357万人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535.8 万人,增长50.08%。从变化趋势来看,黑龙江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劳动力转移量占乡村人口的比率则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如图6所示)。
图6 黑龙江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占乡村人口比率及增长率变动图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农机总动力正向增长的变动趋势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了全省农机总动力的提升,同时广泛性的农业机械化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但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粮食产量的增长率与农机总动力增长率呈现出一定的反向波动性变化,这表明黑龙江省在农机化普及之初,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投入出现明显增长,但这种增长速度随着农业机械投入的相对稳定将出现减缓或者不变。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下,黑龙江省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升,同时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也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实现了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高效果得到强化。2012年底,全省农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 761.5万t,比2004年增长了83.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603.80元,比2004年增长了186.32%。农机合作社入社土地纯收益比非入社土地平均高出4 500元/hm2,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2 52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 917元,高出近50%。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黑龙江省转移劳动力数量占全省乡村人口比率不断上升,主要是因为全省乡村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而转移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使得两者的比值不断增加。同时,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尽管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黑龙江省农民转移的重要渠道,但大量农民已转移到了建筑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此外,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还表现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移的趋势。这些转移趋势对加快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本文面板数据分析的结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直接拉动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农业机械的购置需求,农民对于机械购置投入成本显著增加,刺激了农村消费需求,带动了全省农机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崛起,对拉动农业生产领域的消费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黑龙江省农机局.2012年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工作总结[R].2012.
[2]黑龙江省农机局.黑龙江省2004-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情况汇报[R].2012.
[3]曹光乔.农机补贴对农户购机行为及作业服务需求的影响——基于江苏省水稻种植业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1:126-127.
[4]韩剑锋,魏宇慧.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收效应实证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85-90.
[5]陈林兴,方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8):1-2.
[6]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01-226.
[7]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2004—201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
[8]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农垦调查队.2004—2012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