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祥 ,田 云,张国梅
(1.中国地质大学 长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SWOT 分析法(也称TOWS 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 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 会)、threats(威 胁)。利 用SWOT 分析方法,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分析我国畜牧业资源和行动聚集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使畜牧业的发展战略变得明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欧美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一般都超过65%,其中美国是68%,丹麦82%,新西兰高达80%,而我国2012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大约为三分之一[1],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中连加工业,后连食品、服务、包装、物流等行业,具有“承工启农”的重要作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农业的支柱性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畜牧业对优化农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传统畜牧业的明显特征是以传统农业的思维理念发展畜牧业,满足于自给自足或者小范围的需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都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农业部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即《农业十二五规划》中,规划要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30%提高至2015年的36%[2]。
基于大国家积极政策的影响,2012全年畜产品肉类总产量6 561万t,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5 335万t,增长5.6%;牛肉产量662万t,增长2.3%;羊肉产量401万t,增长2.0%[3]。
针对我国农村畜牧业的SWOT 分析(如表1所示),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畜牧业的发展进行剖析。
表1 农村畜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政策优势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将畜牧业的发展定为我国一项兴国战略。多年来,国家一直通过相关法规的不断出台来修正和促进畜牧业的正常有序发展。2011 年6月,国务院转发农业部《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规划了最新的蓝图,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关地方性规章,最大限度地为规范我国畜牧业向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发展提供了政策保护和广阔的前景,也为我国畜牧业应对国际同行业的挑战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这是首次在中央1号文件中出现这个舶来的概念。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提高农村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
2.资源优势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广大农民都有长期从事养殖业的经验和基础,只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培训就可以开始上手,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农村处于种植区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秸秆资源,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资条件;农村养殖小区一般都是农民自家的农田,无需花巨资建厂,而且根据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土地管理部门对畜牧业用地视为农业用地,不准乱收费用;畜牧业具有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的自身特点,不同的环境条件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养殖品种,养殖规模也可以按照农民各自不同的经济实力,灵活掌握。
3.市场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由过去的食冷冻肉为主,开始向鲜活、多元化、营养、科学方面转变,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向牛羊禽蛋肉、特种养殖产品转变。消费频度增强,由过去的年节见肉、奢侈品变成家常菜,对畜牧业形成了很强的市场拉力。近年来,国家积极宣传牛羊肉、奶制品的营养价值,如推出“学生饮用奶计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消费。入世后,我国畜产品贸易进入全球范围的大流通、大循环、大市场,各类产品都有涉及直接出口创汇。
1.融资难 农村畜牧业以传统的散养模式为主,大部分养殖户处于分散经营、庭院养殖阶段。多年来,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大多都是靠农民自身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收入低、家底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的多年积蓄和私人借款,这点资金显得微不足道。因财政和农民自有资金的投入有限,要发展农村畜牧经济就离不开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而目前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与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的规模不相匹配,制约了农村现代畜牧业的加快发展。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市场,畜牧贷款几乎全部来自农村信用社[5]。以畜牧大省山东省为例,2010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3 927亿元,全省畜牧业贷款余额185亿元,仅占4.71%。农村畜牧业发展融资难是与其自身的特征分不开的。首先,农村畜牧业附加值较小、收益率较低,再加上畜牧业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使金融机构支持畜牧业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养殖户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他们的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而从畜牧业的特点来看,养殖户又难以提供符合贷款要求的抵押物,成为制约畜牧业信贷支持的瓶颈;第三,畜牧业受市场和疫病的影响较大,高风险以及目前保险服务的力度和覆盖度远远不够,加深了金融机构的“慎贷”心理。
2.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农村生产模式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在畜禽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长期以来,农村养牛、猪和鸡等都是传统习惯,养殖户利用闲暇时间及自身农业剩余资源,自给自足,盈利较少,即使小型的养殖户也是凭借自己多年的喂养经验,缺乏必要的科技信息和技术,基本上处于养什么优良品种、如何科学的养殖、自己养殖实力如何都不清楚的状态。不合理供料、不注意畜禽的生长环境,畜禽长期生活在粪便当中,致使生长慢、疾病多[6]。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农村畜牧业不仅在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方面相对滞后,而且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和技术,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养殖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而不搞防疫,而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现阶段,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使养殖户学习畜禽养殖技术不太容易,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农村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3.传统散养模式效益低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还很低,散养殖比例较高,规模养殖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比例较高[7]。这种饲养模式初期成本投入相对较少,各类风险相对较低,但是边际生产成本较高、畜产品品质较低,再加上小规模养殖户获得生产、销售、技术和信息的能力差、渠道少,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弱,属于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总之传统的散养模式表现为“三低”,即低投入、低风险、低收益。而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谈判力、增加利润,并有效解决农户散养模式的环境差、畜产品质量低等问题。与散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规模养殖的特点是“三高”: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因此,逐步淘汰畜禽散养发展规模养殖是农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宏观因素——政府支持、市场需求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有的省份甚至超过了50%。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凸显,国家意识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性,这充分体现在近几年农村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上,包括政府的补贴政策、信贷政策、疫病防控政策、保险政策等。
市场需求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改变,肉、蛋、奶成为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不段升级,“十一五期间”,我国肉类产量年递增2.1%,蛋类产量年递增0.8%,奶类产量年递增5.8%。潜在的市场需求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2.微观因素——农民的现实需求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畜禽小规模饲养模式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脱贫致富的愿望日益强烈,而农民文化素质低、技术缺乏、资金紧张的自身因素使他们很难脱离农村,这就决定了农民必须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使畜牧业成为其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农村畜牧养殖满足自我需求。
1.缺乏监管 农村畜牧产业各个环节缺乏严格的监管,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畜禽疫病严重、畜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例如,2008 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充分暴露了畜牧行业的生产监管环节存在严重问题。由于政府监管部门和乳品检测企业的缺失,加上奶贩职业道德的低下,导致了此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使国家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打击。
2.国际竞争激烈 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畜牧业已经形成了依托本国资源优势的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的生产模式,而且各国普遍对畜牧业采取了大量支持和补贴政策,使我国农村畜牧业国际竞争环境恶劣,这是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
3.人才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对畜牧业的重视程度低,直接导致热爱畜牧业的人才与畜牧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由于畜牧业工作环境大多地处生活环境相对落后的广阔乡村,待遇低下,工作清苦,地位又不高,又加之受世俗的偏见,导致年轻、有水平的人才不愿意从事畜牧业,很多人即使来了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或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把畜牧业作为一块跳板,以备日后报考硕士或博士,或者另谋高就。再加上境外许多企业已经瞄准中国畜牧业精英人才,甚至已做好了精英人物的档案,随时准备用高薪买进智慧。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畜牧业发展资金匮乏这一重大难题,政府应积极为金融机构支持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第一,建立畜牧业贷款担保中心,积极培育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实行农户联保责任制,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种,适度提高对农户的授信额度并延长贷款期限;第二,加大畜牧业发展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费用补贴等政策,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畜牧业;第三,建立畜牧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引导各类商业保险机构面向农村开展多种新式、多种渠道的险种,降低农户畜禽养殖风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示范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意义重大,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市场应对能力与竞争力;有利于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统一的设备、饲养和管理有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政府要广泛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人们意识到规模养殖的优势;另外,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建立畜禽养殖小区的,要在土地利用规划、财政、信贷资金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1]毕美家.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约为三分之一[EB/OL].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hgjj/20130104/143114184073.html,2013-01-04.
[2]国务院.农业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chinafarming.com/xumu/2012/2/14/20122148154 262040.html,2012-02-14.
[3]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畜产品产量统计数据[EB/OL].http://www.caaa.cn/show/newsarticle.php?ID=286970,2013-02-14.
[4]董峻.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2/14/c_114676080.htm,2013-01-14.
[5]王海洲,张黎鑫,苏询志.畜牧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牧业通讯,2010(19):15-16.
[6]张纬东.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EB/OL].http://www.hebei.gov.cn/article/20090109/1133 113.htm,2012-12-12.
[7]谭赛.如何推进农村适度规模化养殖[J].中国牧业通讯,2011(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