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 舟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两岸关系》杂志社总编
诗言志,歌咏怀。台语歌曲是台湾同胞用乡音抒发的心声,尤其是那些流传久远的台语老歌,是台湾同胞的集体记忆,积淀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情眷念。不同历史时期的台语歌曲,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反映了台湾同胞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诉求。
台湾是移民社会。早期移民中,以漳(漳州)、泉(泉州)、厦(厦门)汉族移民人数最多,其次是从广东迁台的移民,他们入台开发、建设家园,自然也从祖籍地带去了方言、习俗、信仰等民间文化,其中包括民间音乐和地方小调。
台语歌曲源自漳州小调、泉州小调、厦门小调等民谣。据考证,早年就有大量记录闽南地区民谣唱本的“歌仔册”从厦门流传到台湾。台语歌曲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闽南地区戏曲,如歌仔戏、南音等曲调唱段及民间宗教音乐的影响。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移植、翻唱,而是融入了新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无论是内容或曲调都有了新变化。
台语歌曲始于开台拓荒的台湾先民的传唱,是伴随着先民们在那片土地上筚路蓝缕、开启山林而孕育、而生长的。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台语歌曲从早期的民间歌谣发展到创作歌曲,形成了极富乡土情怀和地方特质的歌曲种类。根据大的历史时期的划分,台语歌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清治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已有一些福建沿海的渔民、农民、商人、海盗渡海移居台澎。明代后期,以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实际控制了福建沿海,促进了海峡两岸贸易活动,并有组织地将大批饥民从福建运送到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并治理台湾期间,更有组织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入台。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又出现数次移民高潮,至1893年,台湾人口达到250多万。
自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一波又一波或零散或成规模地从闽粤渡台的移民潮,形成了台湾移民社会。在长达300年的移民过程中,先民们离乡背井渡海来台,在台岛开发、建设家园,这种经历表现在精神层面就具有强烈的祖根意识。先民们在族谱、宗祠、牌匾、墓碑都会记载自己从哪里来;先民们在劳作之余会吟唱故乡小调来寄托浓浓的乡思乡情,这些小调经过口口传唱,孕育出了优美动听的民间歌谣。
台湾早期民间歌谣如《思想起》、《天黑黑》、《牛犁歌》、《台东调》、《丢丢铜》、《劝世歌》、《草螟弄鸡公》等,都广为流传。这些歌谣的曲调基本不变,内容则往往根据吟唱者的经历自编而有不同版本。《丢丢铜》是宜兰一带的民间小调,没有固定的歌词,是随情景的变换而即兴填词吟唱的。最典型的是《思想起》,以念唱形式叙述先民们从唐山过台湾的拓荒史,充满浓郁乡情,在南部民间就有50多种版本。
岁月沧桑,许多早年的民谣已蒙上厚厚的尘埃。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民间老艺人陈达根据恒春一带的民谣游唱各地而引起反响,一些早年民间歌谣如《思想起》、《劝世歌》等才逐渐为后人所知。“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谣,走不尽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描述的就是陈达怀抱月琴弹唱祖先流传下来的民谣的情景。
第二个阶段是日据时期。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同年,日本以武力侵占台湾。从此,日本对台湾实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当局强制推行同化政策,迫使台湾人民学日文、讲日语,甚至生活习俗也要日本化,禁止台湾人民使用汉字,禁止民间宗教和习俗活动,台湾人民饱受了异族的奴役和压迫,苦闷无助的心情无处宣泄,只能私下偷偷吟唱台语歌谣寄托悲情。
当年在嘉义一带传唱一首歌谣《一只鸟仔哮啾啾》,内容描述了一只小鸟在夜里找不到自己的鸟巢,伤心哭叫,悲愤地质问是谁把我的鸟巢弄破,如果让我抓到他绝不善罢甘休。这首歌谣形象地表达了台湾同胞痛失家园、誓必雪恨的心情。民间传说曾有一支台胞抗日武装在诸罗山(嘉义)被日军镇压,勇士们唱着这首歌谣慷慨就义,故事极为感人。
1932年,由阮玲玉主演的上海影片《桃花泣血记》到台湾上映,电影公司为了招徕观众,根据剧情专门制作了同名台语歌曲进行广告宣传。这首歌曲由詹天马作词、王云峰作曲,被公认为是第一首台语创作歌曲。这首电影广告歌曲经纯纯演唱后,竟风靡一时。日本古伦美亚唱片公司见有商机,便聘请了一批词曲作者创作台语歌曲并灌制唱片发行。1935年,日本胜利唱片公司也开始灌制发行台语歌曲唱片。一时间台语歌曲兴盛,标志着由原先的民间歌谣发展到创作歌曲时期。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台语歌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词曲作家和一批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台语歌曲,其中“四月望雨”(即《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被誉为四大经典台语歌曲。这些词曲作家都具有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他们创作的台语歌曲虽然反映的是乡愁、离别、爱恋的题材,但内容情调贴近乡土、贴近现实,隐隐折射出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凉心境,因此引起广泛共鸣。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为了强化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推行了所谓的“皇民化运动”,从思想文化上对台湾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禁止民间演出布袋戏、歌仔戏,禁止使用方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台语歌曲的唱片公司纷纷关闭,曾经繁荣了五六年的台语歌坛走进了黑暗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戒严时期。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回归祖国怀抱。台湾学者写道:“在日本强暴的统治下,度过了艰辛苦难的五十年之后,我们全体台湾人民终以纯洁的中华血统归还给祖国,以纯洁的爱国心奉献给祖国。”但是,时隔一年多,台湾爆发了“二二八事件”,台湾同胞的美梦瞬间破碎。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随之而来的是长达38年的戒严时期,台湾同胞在专制统治下痛苦呻吟。
台湾光复初期,台语歌曲曾有过短暂的复活。面对当时族群矛盾、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台湾社会,一些词曲作家创作了反映现实疾苦的台语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战后四大名曲”的《望你早归》、《补破网》、《烧肉粽》、《杯底不可饲金鱼》。另外还有一首《收酒矸》也很出名。
《烧肉粽》描述了一位青年学生毕业后没有工作,为了谋生只好当小贩沿街叫卖肉粽的情景,是底层民众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
《补破网》是一首情歌,作者李临秋有感于一对情人因误会而造成感情破损,所以写歌希望两人共同努力来补感情的破网。由于当时台湾社会满目疮痍,这首歌曲被赋予了深刻意涵,用来比喻补社会这张破网;网和望谐音,也有修补破碎希望的意思。这首歌曲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被台湾当局禁唱,理由是有映射政治的嫌疑,直到70年代中后期才解禁。
《杯底不可饲金鱼》是一首饮酒歌,作者吕泉生有感于“二二八事件”后台湾社会省籍鸿沟加深,族群矛盾加剧,便以此为背景,创作了这首歌曲。作者呼吁不分省籍族群,大家坐下来一起喝酒,彼此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喝干杯中酒,从此和谐共处,肝胆相照。歌曲明快豪迈,深受民众喜爱。
进入50年代,在戒严体制下,台湾社会处处是政治禁区,台语歌坛也开始走向低潮。尽管如此,仍有少数词曲作家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创作,如《港都雨夜》、《锣声若响》、《夜半路灯》、《旧情绵绵》、《淡水暮色》等。由于创作人才凋零,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混血歌曲”(即将日本歌曲改填台语歌词),代表作是《黄昏的故乡》和《妈妈请你也保重》。60年代后,开始有大批乡下青年到都市打拼,《黄昏的故乡》、《妈妈请你也保重》这二首台语歌曲成了这一代人思念家乡的心灵慰籍。
与此同时,60年代初,国语歌曲开始流行,早期主要翻唱老上海的流行歌曲和香港、日本的流行歌曲。到了60年代后期,以姚苏蓉、邓丽君等为代表的国语流行歌曲兴盛,加上西洋歌曲大量涌入台湾,大大压缩了台语歌曲的生存空间。六七十年代,国民党当局加强对台语歌曲的管控,许多优秀台语歌曲遭到禁唱,台语歌坛逐渐趋向沉寂。
7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压制和西方文化的泛滥,台湾一批文化人士、青年学生开始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推动了乡土文学运动、校园歌曲运动、现代民歌运动,掀起了一股回归传统、关注乡土、审视现实的文化思潮。在这种文化思潮的激荡下,加上民间老歌手陈达的出现,一些音乐人开始挖掘、整理流失民间的台语歌谣,一些歌手开始演唱台语歌曲,邓丽君也翻唱了不少台语老歌。
80年代初,沈文程的《心事谁人知》、洪荣宏的《一支小雨伞》唱红台语歌坛,随后有江蕙、陈小云、黄乙玲等歌手涌现出来,沉寂的台语歌坛开始复苏。
第四个阶段是解严以后。1987年,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解除戒严,长期被压抑的社会能量一时间喷涌而出,政治上加速了民主化的进程,文化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台语歌曲也终于走出历史的阴霾,抖落一身尘埃,抚平累累伤痕。
解严之初的1988年,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震撼台语歌坛,唱红台湾全岛。时值台湾人民以勤劳奋斗创造了经济奇迹,又以不屈抗争冲破了专制禁锢,这首曲风明快、内容励志的台语歌曲,正唱出了台湾人民勇敢拼搏的精神:“……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1989年,“黑名单工作室”推出台语歌曲专辑《抓狂歌》,以创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反叛的姿态,抨击社会时弊,也引起不小的轰动。紧接着,1990年,林强的《向前走》以念唱加摇滚的演唱,再次在台语歌坛刮起一阵旋风。这首台语歌曲描写了一位乡下青年在前往台北打拼的火车上,充满矛盾、好奇和憧憬的复杂心情,唱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
90年代以后,台语歌坛迎来了蓬勃兴盛时期,佳作无数,歌手辈出。在台语歌曲热潮的带动下,许多国语歌手也跨界来唱台语歌曲。这一时期,台语歌曲在台湾流行歌坛占据了半壁江山。
随着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的展开,台语歌曲也流传到大陆,受到大陆同胞的喜爱。大陆同胞到台湾交流访问,在宴会上常常听到台湾朋友用《流浪到淡水》开头一段唱词来劝酒:“有缘,无缘,大家来作伙,烧酒喝一杯,乎干啦!乎干啦!”正是两岸同胞感情交融的生动体现。
我们回顾台语歌曲步履蹒跚的发展历程,就如同跟随台湾人民走过苦难的岁月。哭腔哭调是台语歌曲的显著特点,铭刻着日据时代的印记,也反映了台湾人民特殊的历史遭遇和心态。那些历经沧桑的台语老歌,散发着那片乡土的芬芳,承载着那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同胞的泪水与希望,如泣如诉的歌声带领我们走进台湾人民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