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汪登斌,柴维敏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女,43岁,体检发现左乳肿块2年余入院。查体:左乳内上可扪及一肿块,大小1.5cm×1.0cm,质韧,边界清。乳腺X线片示左乳内上象限等密度肿块,部分边缘遮蔽状,拟诊BI-RADS 4A类(图1a)。超声示左乳内见一椭圆形肿块,水平位生长,边缘清晰,内部呈均匀低回声,团块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CDFI示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拟诊BI-RADS 3类。乳腺MRI动态增强示左乳内上象限近皮下明显均匀强化肿块,边缘不规则,少许毛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以上升型为主,拟诊 BI-RADS 4B 类(图1b、c)。于我院行左乳象限切除术。病理诊断:左乳良性颗粒细胞瘤(图1d)。免疫组化:CEA(+),S-100(+),a-AT(+),NSE(+),Ki67<1%。
病例2,患者,女,51岁,发现右乳肿块2个月入院。查体:右乳内上扪及一肿块,大小约1cm×2cm,边界欠清,质中,无压痛,活动欠佳。乳腺X线摄影未见异常。乳腺MRI动态增强示右乳内上象限近皮下不规则肿块,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毛刺,累及胸大肌,TIC以流出型为主,拟 诊BI-RADS 4C类(图2a、b)。于我院行右乳象限切除术。病理诊断:右乳良性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ER(-),PR(-),HER2 (-),Ki67<1%,NSE(+),S-100(+),GFAP(+)。
讨论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一种具有雪旺细胞分化的软组织肿瘤。GCT发生于皮下、皮肤内及粘膜下,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生于乳腺者约占5%~15%[1]。乳腺颗粒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约53.5岁,罕见于男性及儿童[2]。乳腺GCT有时为多中心或多灶性病灶,可与乳腺癌伴发。Brown等[1]总结了1989年至2008年45篇乳腺GCT文献发现,乳腺GCT多位于外上象限。本文中2例GCT均位于内上象限近皮下区域,其中1例胸大肌受累。乳腺颗粒细胞瘤绝大部分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目前治疗手段主要采用局部扩大切除,必要时加腋窝淋巴结清扫。
在X线上,GCT多表现为边缘模糊或者毛刺的等密度肿块,钙化罕见[1]。在超声上,GCT多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回声肿块,后方可见声影,部分病灶周围可见高回声晕,血流丰富。在MRI上,GCT多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的不规则肿块,边缘不规则或见毛刺,增强后多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TIC呈上升型或流出型[1-2]。本文两例GCT均表现为T1WI等信号,边缘见毛刺,增强明显均匀强化的肿块,TIC为流出型和上升型,与文献报道相符。乳腺GCT在影像学上酷似乳腺癌,其病理基础为GCT生长方式为浸润性生长,瘤巢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因此GCT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毛刺状边缘。在PET-CT上,GCT表现为低代谢的软组织肿块,提示为良性病灶[2]。Hoess等[2]认为较 X线、超声及 MRI,PET-CT能较好的鉴别GCT与乳腺恶性肿瘤。
图1 左乳GCT。a)乳腺X线片示左乳内下象限等密度结节,后缘未显示(箭)。b)MRI平扫示左乳内上象限椭圆形等信号肿块(箭);c)增强示左乳肿块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边缘不规则,见少许毛刺;d)镜下示肿瘤细胞较大,核仁清楚,胞质丰富,向周围浸润性生长(×400,HE)。 图2 右乳GCT。a)MRI增强示右乳内上象限皮下不规则肿块(箭),明显均匀强化,边缘见毛刺,胸大肌受累;b)肿块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流出型。
综上所述,乳腺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在影像学上难以与乳腺癌鉴别。在MRI上,若见到乳腺内近皮下的富血供肿块,边缘见毛刺,且X线上未见恶性钙化,应考虑到乳腺颗粒细胞瘤的可能性。最终诊断需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查。
[1]Brown AC,Audisio RA,Regitnig P.Granular cell tumour of the breast[J].Surg Oncol,2011,20(2):97-105.
[2]Hoess C,Freitag K,Kolben M,et al.FDG PET evaluation of granular cell tumor of the breast[J].J Nucl Med,1998,39(8):1398-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