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丽
摘 要: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教育理论的重要传播者,并且担任着相关科研任务。从理论上讲,其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现状却令人担忧。如何认清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并加强其职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关键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职责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55-02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工作,有四个环节特别重要,即: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和学科建设。毋庸置疑,教师在整个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却令人担忧,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地位。
一、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的边缘化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教师传统职能的基本体现。然而在当今高校中,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日益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
学生从思想上轻视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高校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门类和课时占有较多,这占有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的时间。所以学生到课率比较低,以种种理由请假甚至无故旷课。请假或旷课的理由五花八门,诸如生病、放假回家、体育训练、开班会、过各种名目的节日等等。即使上课,说话、睡觉或做其他功课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更有甚者,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连授课教师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能够真正认真听讲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教师在课下花了很大功夫备课,将课件和课堂尽到最大努力以满足学生需求,但是学生已经从心理上产生了轻视情绪,所以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笔者在尽力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尽力将最新学术成果介绍给学生,然而自身努力并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笔者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提高,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关注学科前沿,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也向学生讲述,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学科信息。比如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目前有较大争议。笔者则力求摆脱一味丑化或美化太平天国的简单研究模式,力求客观公正地评述这段历史,在肯定这场农民战争正义性的同时,对其消极面也作了冷静的剖析,着重分析了权力争斗、上下离心、事权不一等现象对太平天国战争全局的负面影响。在做全课总结时指出:学术界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上存在两种过激化倾向。一方面,在学术界曾出现评价过高,歌颂过烈的倾向,形成了一套特定的话语——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是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提出了革命纲领,不仅打击了封建势力,而且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另一方面,近年来,有人为标新立异,又出现丑化、诋毁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笔者在讲课中指出,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上,全面否定有不公允的地方,全面肯定亦不足取,应该一分为二和发展地看待——正确的方面就肯定,错误的方面就否定,不能主观主义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神化洪秀全不够实事求是,鬼化他也是错误的,应当树立人性化的历史观。最后指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方面,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它。这样不仅能够正确地评价天平天国运动,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对此产生了共鸣,甚至有同学因此对历史产生了巨大兴趣,产生了跨专业考历史学研究生的想法。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起到良好效果。所谓教学相长,但是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产生互动,基本上是依靠教师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更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2.专业院系的不重视
除了学生从心理上轻视政治理论课以外,专业院系同样轻视。有时学生班干部不上课的原因,即被辅导员或者专业课教师调走以召开班干部会议或者讨论问题,甚至做些毫无紧要的学生工作。这就充分说明专业院系教师把政治课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甚至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纯属摆设,不但占有了学生的时间,而且浪费教学资源,抵触情绪很是严重。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根本不知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何物,可见其对政治课的轻视程度。
3.社会的不重视
虽然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的政治理论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央又专门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胡锦涛同志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高校理论课教师相比较其他教师而言,其地位较低。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师本身的待遇较低,这与高校教师数十年寒窗如一日的付出严重失调。高学历、高付出和高要求,与其低地位、低收入失去应有的平衡。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理论课的专业性较低,甚至被视为“非学问”。可见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政治理论课的轻视态度。
4.高校的不重视
在高校的大环境下,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担任高出专业课教师数倍的繁重教学任务之外,同样要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而评职称时高校往往把专业课教师和政治理论课教师放在一起进行评比,担任繁重教学任务的政治课教师自然居于劣势。虽然有些高校制定的评定职称条件中规定公共课教师的科研条件比专业课教师相对较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将二者放在同一个评价体系,这样政治课教师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即使政治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条件相差无几,代表校方的学术委员会并不认为政治课教师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而是从思想上就轻视政治课教师,认为后者所从事的科研学术含量低,实际上这是对后者从心理上形成的一种轻视态度。长此以往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理论课教师的地位更加边缘化,也更加重了政治课教师对职业的倦怠心理,从而影响公共课教学,学生也就更加轻视。
从以上几方面来看,高校公共课教师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日益走向边缘化,这种境遇与国家的号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严重脱节。虽然如此,教师本身是个神圣的职业,本着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再接再厉,努力从各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
1.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端庄工作态度。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然而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首先态度工作端正,切忌误人子弟。因而在备课时一定要把资料准备翔实、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为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还要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提高。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关注学科前沿,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也向学生讲述,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学科信息,也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课堂氛围
所谓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手段或者方式。按照不同的分类,可以分为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法、学生主体法等等。根据教学媒体的不同,也可分为多媒体教学法、板书法等。由于公共课教学的固有特点,包括大班授课、学生背景不同等,使得政治课在授课时必须面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背景。因而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一般年青教师习惯于多媒体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已经基本普遍地运用于高等院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知识的时候,往往过于关注电脑操作,往往和学生缺乏目光交流和互动。因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学会自我调节,并协调与其他学科关系
面对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的日益边缘化,教师本身不能自暴自弃,而应该本着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会处理好各种相关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学会进行自我调节。针对上述情况,政治课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自身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教学事业的信心和信念,把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始终贯穿于思想深处,并将其付诸实践。其次,学会和学生沟通。虽然政治课面对的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但是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相通性。我们可以把自己在上学期间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从中吸取我们的经验教训。做到从内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理解学生的心声,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或要求,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利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再者,与专业课教师协调好关系,让后者明白政治课的重要性,消除后者对政治课的偏见和误解,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
除了政治课教师本身加强自身职责之外,高校和社会也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其地位,从思想上对其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建立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总之,在中宣部、教育部提出加强政治课建设的号召下,虽然政治课教师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但是教师本身本着教育育人的职业道德,必须从根本上加强自己的思想认识,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完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相关部门和高校也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高度重视政治课教学,建立一套对政治课教师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而给予其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2]王海燕.高等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3,(9):67.
[3]张利.高校公共课教学“普化”特点及其教师“普化”业务思维取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15).
[4]洪志钧,杨国华.构建和谐校园使命下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