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良,李 瑛
(肇庆学院 a.经济与管理学院;b.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经历了巨大变革,如高校经营自主权下放,办学方式日益多样化,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模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经营方式由集约型转为粗放型等。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各高校放松了制度约束和忽视了教育引导,使大学生的失信成本下降,以致大学生失信行为越来越多,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高校声誉和损坏高校形象,人才资源的质量也随之下降。
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企业面向市场公开招聘人才,作为需求方的企业一般通过面试和查看应聘材料决定人才的去留与薪酬的高低。为迎合企业需要和选取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的支配下精心策划,绞尽脑汁,通过伪造等级证书等方式,故意用华丽的“外衣”来包装并推销自己。有的学生把别人的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奖学金证书或其他荣誉证书)改名换姓后复印,用来欺骗用人单位以达到应聘目的。
大学生弄虚作假的行为,表面上能给高等学校带来高就业率和高水平的“荣誉”,但这种不良行为却给社会带来了持续性的消极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社会习惯,使不良风气滋长泛滥,还导致“劣币逐良币”现象,致使企业因用人不当而不能人尽其才或小才大用,造成人才资源潜力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降低企业经营绩效。
大学生信用缺失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弊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失信现象滋长蔓延,令人堪忧。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企业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本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商务部的统计表明,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 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等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 000亿元[1]。在政治领域,一些领导为了个人政绩而欺上瞒下,虚报数据。在学术领域,部分作者剽窃他人成果,甚至托人代写论文,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不收集材料和数据并进行抽象分析,而是东拼西凑甚至整篇抄袭。大学生信用缺失与社会虚假之风相伴而生,加大了打假的难度。
大学生缺乏信用也是由高等学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所致。各高等学校只注重生源的扩大,忽视办学质量的提升,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除降低录取分数线和大量增加高考生源外,各高校为了创收争相转变经营方式。他们纷纷通过开办双学位、函授、成人等多层次教育形式,广泛招收社会生源。这些学生大多为在职生,因其平时主要靠自主学习,很少参加听课,以致难以顺利通过考试。为让学生顺利过关,各高校放松管理,考试时干脆网开一面。这些高校的考试制度形同虚设,造成文凭泛滥,人才良莠不齐,甚至以劣充优,严重损坏高校形象。
我们运用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说明大学生信用均衡的实现过程,并解释其信用均衡行为。首先,假定制度约束不变。因为制度结构变迁直接影响守信收益与失信成本,导致守信收益线与失信成本线位移。其次,假定大学生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二重属性。作为经济人,大学生在作出决策时要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以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作为社会人,大学生的每项决策制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进行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比较,以达到社会收益最大化。
大学生信用均衡是守信收益与失信成本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图1反映了大学生守信收益与失信成本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C线和R线分别为大学生的失信成本线与守信收益线。C线表明失信成本越高,失信大学生就越少,反之,失信成本越低,失信大学生就越多;R线揭示了守信收益越低,守信大学生越少,反之,守信收益越高,守信大学生越多。若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提高到M1,则守信大学生为Q1,失信大学生为Q2,守信大学生比失信大学生多(Q1-Q2);若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降低到M2,失信大学生会超过守信大学生(Q3-Q2);只有在O点,即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相等时,才能达到变量均等,实现大学生信用均衡。但这种信用均衡状态不满足失信行为最少和守信行为最大条件,因此,它并不是最优的行为。
以上信用均衡分析表明:在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均等时,失信不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收益,他们会选择守信和维持现状。但是,这种信用均衡并不是一个最优均衡状态,因此,这不是一种持久稳定均衡状态。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挠和诱惑,使得失信成本下降,这些学生在失信成本下降时可能选择失信。图1中,R线和C线将平面分割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在上方∠ROC区域,如果各高等学校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都很高,守信大学生就会大大高于失信大学生,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也是一种最优的非均衡状态。在左方∠C1OC2区域,失信成本大大高于守信收益,失信大学生和守信大学生都很少,这是一种不理想的非均衡状态;在右方∠R1OC3区域,守信收益大大高于失信成本,由于守信收益高,且守信学生很多,但失信成本很低,失信大学生也很多,这也是一种不理想的非均衡状态。在下方∠C2OC3区域,由于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很低,导致失信大学生远高于守信大学生,这是一种最不理想的状态(见图1)。
总之,C线和R线相交的O点所达到的大学生信用均衡是一种非理想的均衡状态,也是一种过渡性的均衡状态;理想的最优状态位于∠ROC区域,它应该是一种持久性的非均衡状态。
图1 失信成本、守信收益与信用均衡
在失信成本不变时,高校加大对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对大学生守信的奖励标准,导致守信收益增加,守信收益曲线朝右下方移动,即从R移动到R1时,守信大学生从Q2增加到Q3。在守信收益不变时,假定守信收益曲线为R1,高校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教学考核管理制度,加大对失信学生的惩罚力度,从而使失信成本增加,失信成本曲线从C向右移动到C1,失信成本从C2提高到C3,守信大学生从Q2增加到Q4(见图2)。以上分析表明,在失信成本不变时,如提高守信收益,守信大学生增加;在守信收益不变时,如提高失信成本,也会使守信大学生相对增加。
图2 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大学生信用均衡机制的形成是失信成本与守信收益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作用的范围、方式和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交织、交替的合成效果。如图3所示,大学生的失信成本主要由学习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制度成本和风险成本构成,其中学习成本包括学费和生活费支出;失信的机会成本是指大学生放弃守信而造成的学业上的损失,或指因未就业而耽误的工薪收入;失信的心理成本是大学生因作假舞弊而承受的心理负担和内在压力,通常表现为紧张、焦虑、烦躁、恐惧、不安等;失信的制度成本是大学生因触犯学校管理规则和违反政策而受到的处分和处罚,如警告、记过、记大过、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失信的风险成本指大学生因作假舞弊而带来的社会人际关系上和求职中的应付出的代价。如果大学生选择作弊,他将会声名狼藉,并被视为不可靠或不可信的人,这必将给他的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对其未来求职和事业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大学生的守信收益主要由知识资本、心理报酬、社会收益和工薪收入构成(见图3)。知识资本是大学生因接受教育而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的体魄,它是大学生因其父母投资教育而积累的资本,是大学生奉献社会和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宝贵资源;心理报酬是大学生因守信而获得的精神补偿和心理上的自豪感、满足感和成就感;社会收益是大学生因守信而积累的社会关系资产,良好的声誉与广泛密切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终生的社会财富,也是他事业成功的支点;工薪收入是大学生未来就业所获得的工资和薪金收入。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守信,他将发奋学习,追求进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必将转化为他一生巨大的财富。
图3 大学生信用均衡机制的失信成本与守信收益结构
大学生信用均衡机制的成本与收益构成表明,大学生的信用均衡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通过比较失信成本与守信收益来作出决策。如果某个学生饱食终日,不思进取,没有真才实学,失信的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可能变小,他就有可能无奈地选择作弊。选择失信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机会主义行为,也是一种短期的道德败坏行为,如果这种恶习不改,必将为害社会,污染社会风气。而选择守信则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益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能净化社会风气。
1.完善考试制度和制定相应规则,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考试制度和规则疏漏是大学生失信的根源。一些高校尽管颁布和实施了明确而严格的考试制度,但在执行时却大打折扣。为提高办学收益,各高校对在校本科生实施严格管理,却对双学位班、成教班和函授班等学生管理松散。过低的制度成本和心理成本约束,导致大学生失信行为快速膨胀。严格考试制度,可以提高大学生失信的制度成本和心理成本,构筑一道无形的“防火墙”,将失信人数控制在最低限度和最小范围。
2.加强对等级证书的监管,堵塞证书发放和检验漏洞。由于高校证书发放门槛降低,教育主管部门证书审核不严,工商管理部门对证书印制监督不力,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考试成绩和各类资历证书的鉴别困难(需付出高昂的信息搜寻成本),导致大学生造假成风。可见,大学生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过高的信息搜寻费用和鉴别费用是大学生失信的直接原因。
3.提高失信成本与守信收益,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大学生的失信成本中,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是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信用均衡决策还受到高校管理人员承担的监督成本的影响。失信的监督成本指相关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的监管中所付出的费用。若监督成本低,高校管理人员的监督热情就高,监督力度就大,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就少;反之,若监督成本高,管理人员缺乏监督热情,监督效率低,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就多。在守信收益中,心理报酬和社会收益是主要影响因素。只有同时提高失信成本与守信收益,才能把大学生的失信行为降到最低程度,使守信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形成严谨务实的校风和学风,实现最理想的信用均衡状态。
4.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使守信大学生获得更多心理补偿。高校应将守信作为校训,并深入到办学理念中,以形成守信的良好校风。要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能够辨明是非,自觉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可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专栏等媒介,广泛宣传诚实守信,也可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营造守信的学习氛围,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守信行为发扬光大。
[1] 张莫,孙韶华.每年损失6000亿,信用缺失代价惊人[N].经济参考报,2011-0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