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淑伟
(作者系中共东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王宪魁书记在全省宣传思想会议上也强调,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不断开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境界,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这要求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立足东宁实际,我们将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群众路线引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谐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是在理论教育上有新作为。换位思考搞宣教,用群众化语言,推进理论大众化。年初以来,我们创新成立了30多支正能量百姓宣讲小分队,采取让百姓上讲台,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宣讲形式,以小故事见大智慧,实现了用 “微事迹”传播 “正能量”。目前,登记宣讲员200余人、宣讲稿件230余篇,开展宣讲交流活动18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近三万人次,吸引了新华网、 《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相继刊发了《东宁县创新成立正能量百姓宣讲小分队》、 《把话筒给群众 让群众当主角》、 《百姓宣讲小分队 基层传播正能量》等新闻稿件,收到良好社会效果。今后,将持续壮大正能量百姓宣讲小分队,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全县开展巡回宣讲,推进宣讲活动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不断扩大宣讲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实现依靠群众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展示社会主流,反映群众心声,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群众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目的。二是在舆论引导上有新作为。新闻宣传要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把更多的镜头对准群众、版面留给基层,使宣传报道的过程变成为民解忧的过程。通过筹划开展 “记者日记”、 “记者在基层·和你在一起”、 “东宁六镇百村行”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媒体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依托电视、报纸、网站、广场大屏幕等载体,推出贴近生活、新颖美观、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引导人们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占领思想阵地。目前,播放刊登厚德载物、发挥先锋作用·永葆先进本色、奉献爱心、诚实守信等各类公益广告累计380余条 (次);启用近50人创作公益广告 “真人秀”表演,收到良好社会效果。三是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有新作为。发挥典型的正能量作用,创建 “身边榜样天天看”宣教载体,开展 “铸梦东宁”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汇集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弘扬社会正气。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 “中国梦·东宁梦·我的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东宁提前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力量。开展道德模范下基层巡回宣讲、 “十大孝星”、 “边城好人”、 “十佳出租车司机”评选表彰等活动,让学习模范、敬老孝亲成为东宁社会新风尚。整合单位、社会志愿者资源,在全县10个社区、部分小区和条件好的村屯建 “微型慈善网点”,着力打造 “单位+社会”联动志愿服务品牌,有效引导和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大部分的行政村和全县10个社区都有文化活动阵地,并长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县有文化馆,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遍布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快以基层农村、社区为重点的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最大程度地为基层群众就近享受文化生活创造条件。目前,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6%以上,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近80个,农家书屋102个,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强化精神产品创作。通过组织采风创作、 “走基层看东宁”等活动,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基层、深入实践,以此锻炼队伍、激发创作灵感和激情;以汇编本地文学作品为平台,把生活作为创作的主体内容,让百姓大众成为作品的创作主角,在满足和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创作更多具有鲜明东宁风格、东宁特色的文学作品。三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 “六个一批”人才选拔活动,精心选拔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建立 “六个一批”人才信息库,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坚持分层次、多渠道组织干部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完善外宣人才数据库,将全县100多位新闻通讯员、信息员分类建立外事接待、翻译导游、涉外媒体宣传、县领导新闻发布等九支外宣队伍。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镇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县近50个文体协会组织中,吸纳文艺骨干和爱好者,成立文艺演出队,以及发动有条件的镇村组建小剧团,着力培养一批基层群众文化带头人,为全县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群众为主体,依托县内各大广场、农村文化大院及 “文化活动入百村”工程,组织开展好广场舞、群众演唱会、 “两节”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惠民活动。2012年、2013年,我们利用群众文化大舞台,成功组织了近百场群众文化活动大型广场演唱会,参演人员近万人,吸引群众观看近15万人次,影响带动近50个文体组织、5万户家庭参与其中。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创新发展群众文化品牌。采取外聘人才内挖潜力相结合,组织专家、文艺人才紧密结合东宁特色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等资源,设计打造一台展示东宁形象特色浓郁的旅游文艺节目。同时,把 “种文化”和 “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 “六镇百村种文化”活动,充分依托和发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集镇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推出一批文化名镇、文化名村和特色文化活动。三是提高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群众尽享文化发展成果。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要塞博物馆等县内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均实行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县镇村全覆盖,建成基层服务网点100个;成立了6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每年全县102个行政村每村平均每月至少放映一场农民喜爱的电影;建立了3个校外辅导基地和14个文化馆文艺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全县文艺骨干深入辅导培训基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区和农村,义务进行文艺指导;通过组织开展图书服务 “五进”、 “送戏到家”等活动,有效解决群众 “看书难”和 “看戏难”。将文艺 “大篷车”开进乡村和田间地头,使全县102个村每村每年至少能观看2到4场文艺演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