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岩韵 一脉相承:记老茶人余清命

2013-09-22 09:24山风
福建质量管理 2013年8期
关键词:秤砣大红袍母树

(山风/文)

物华天宝的武夷山携优美的自然景观,造就了一代代辛勤耕芸的武夷茶人, 每个人脾气、经历虽然各异,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岩茶。在武夷,几乎人人喝茶,人人懂茶,人人爱茶,武夷岩茶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之中很多人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余清命就是其中一位。

余清命告诉记者他家世代做茶,从小开始跟着父亲研习制茶工艺,将家族世代相传的大红袍传统制茶工艺继承下来,家族的岩茶厂也在他的手上不断壮大。余清命是天心村人,在村里许多茶人都表示基于独特岩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他们的茶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传承人,已过花甲之年的余清命并没有退休安享晚年,在制茶旺季他始终在自己的厂里指导工人们,用自己继承的手工制作工艺让茶品质量达到最佳。他表示,“传承祖宗技艺是我们的责任”。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老人的祖上是由闽南迁至江西,再迁至武夷山。史料记载,闽南是南明政权的根据地,南明灭亡后,许多遗民被迫隐逸到江西上饶和武夷山一带,他们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茶宴,在一起学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成为传播武夷山乌龙茶的先驱。在这些闽南籍茶人的传播和推动下,乌龙茶制作工艺很快就传到了闽南和潮汕,直接促进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兴起。

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在武夷山的闽南茶商众多,而移民此处的闽南后裔因语言相通被优先雇佣到武夷当茶师、包头,久之这些人便在此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村大多为闽南人后裔,他们为共同研制、发展武夷岩茶作出了贡献。

清咸丰年间,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茶苗,林凤池携苗归台引种成功,经移苗广植,成了台湾著名的冻顶乌龙茶。可见,武夷岩茶的手丁制作工艺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工艺的传播也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张天福大师在《张天福选集》中写到:“这种丁艺在形成后,逐步外传。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人台湾”。

说到武夷岩茶不得不提“大红袍”。 余清命告诉记者“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区中心九龙巢内,现仅存母树六株,后经武夷山市茶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利用无性繁殖、选育成功,在全市各地栽植并投产,现在,“大红袍”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茶树品种,使昔日百姓可闻而不可及的皇家贡品进入了百姓人家。

谈起大红袍的传统制茶工艺,余清命兴味盎然,不时做示范:“摇青要注意力度控制,做到绿叶红镶边,经过摇青大红袍的香味就出来了。”余清命解释道,大红袍母树停摘留养,并没影响人们继续享受大红袍的美味清香,武夷山的茶人对大红袍母树无性繁殖的探索和研究,到现在剪枝培育的大红袍已经完全可以达到母树的品质了。

余清命说,现在许多茶厂制茶都是半机械化,像揉捻、摇青这种费力的活儿全部都由机器去做,但是要用心做好茶的话,一定还是手工,而这也正是他传承岩茶技艺的意义所在。他表示,天心村茶农世代做茶,已经和茶结下了不解之源,现在每逢节假日,孩子们都会回村学习制茶工艺,把这项传统的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说起武夷岩茶的发展,余清命认为应该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保持个性化发展。由于武夷岩茶“岩岩有茶”的特殊性,它在历史上曾经有众多的品种,这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个角度上说,仅有一个“大红袍”是远远不够的。武夷岩茶应该百花齐放,坚持个性化发展,品种的完善和增加,提高了对品质和技艺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技艺的提高。

作为茶业界的老前辈,余清命始终认为:“要学茶,先学做人,不得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坑骗顾客,要对得起顾客、对得起武夷山岩茶、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依旧保存着道观石秤砣和光绪瓷秤砣。朴实的石秤砣是民国时期的遗物,它体型粗犷厚重,象征着茶农的朴实。而瓷秤砣,则凝聚了清代余氏茶商的一番心思,秤砣不大,可压百斤,正好是一担茶叶重量的标准值。他说,瓷易碎,用它做秤砣,时常受到磕碰,就时常警示做生意要小心,权衡公平,别砸坏了自家名声。这就是武夷山茶人,其精神让人尊敬,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秤砣大红袍母树
不同树龄楸树种质资源的嫁接成活影响因素
把秤砣送给小侄女
把秤砣送给小侄女
大红袍
大红袍花椒化学成分的研究
石秤砣摆摊
黄檀不同母树种子发芽试验初报
韩城大红袍花椒
“大红袍”鸡血石
“权”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