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岚/文)
在武夷山奇山异水的怀抱中和悬崖绝壁的山脚下有一座“中国岩茶村”天心村。自古有“茶中佳品数武夷,武夷佳品数天心(景区内天心村)”之说,这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卖茶,斗茶之风代代相传。著名的茶叶生长地“三坑两涧”在天心岩茶村地域内,村内的名胜古迹“大红袍”至今风采依旧。天心村茶叶品种繁多、优良,加上特殊的传统工艺,使天心岩茶独具岩骨花香,胜似兰香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恬,为茶叶珍品。天心岩茶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元、明时期成为贡品,清代远销海外。自古以来天心村老百姓家家制茶,近年来依靠科技兴茶,大力发展有机茶,同时创建天心岩茶诚信村,创建诚信品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地的表彰。
南怀瑾先生一生钟爱岩茶,只喝岩茶,先生口中常提“三坑两涧”,认定那里藏风聚气。这里说的“三坑两涧”就在天心村的地域内,那里也是武夷岩茶最为有名的山场,即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而闻名遐尔的六棵大红袍母树就在本村九龙窠的悬崖绝壁上。自然恩赐给天心岩茶村生长岩茶的独特环境。天心岩茶村气候温和,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8万个之多,这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土壤通透性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茶区常年云雾弥漫,日照短,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天心岩茶的独特内质。
天心岩茶村的生态环境始终被保护得很好,这里山谷深邃、峰岩峭立、溪流纵横、山泉飞泻。走在这些茶树之间的古路上,两旁壁立苍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路边岩壁处处是古人的摩崖石刻,那份浓浓的历史感,和茶的气质是如此契合,像是古诗古画。这里的茶大部分都长在岩石之间,每一片岩茶的面积都很小,在岩壁、石缝的有限空间用力扎根。很多老茶树甚至要远溯唐宋,有着百年的数龄,茶树上都长满了能见证年岁的树耳,当地的茶农告诉记者,采茶人必须攀上茶树枝才能手摘鲜嫩的叶芽。
四季的三坑两涧总是景色宜人,横亘的茶山绿绵绵,踩踏着脚下布满青苔的石板,随风飘来的是老茶树诱发的各种野花香味,“人泡茶,茶‘浴’人”的境界顿时了然于心。
“三坑两涧”是武夷山的肉桂品种最早发源地,它怀抱着武夷山几千亩的正岩肉桂。清末武夷才子蒋蘅写《茶歌》道:“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当更续歌新谱,雨甲冰芽次第论。”就是赞颂肉桂的品质。民间有俗话说“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 肉桂以香气见长,冲泡后有花果或桂皮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冲泡六七泡后,仍有岩韵缭绕,回味悠长,品质绝佳的肉桂理所当然成为天心岩茶的当家品种。
而老枞水仙作为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同样闻名于世,天心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水仙品质更加优异。天心村的老枞水仙茶树一般有五六十年以上树龄,其树冠高大叶宽而厚,叶质绵软、养生成份丰富,成茶外形肥壮紧结有宝光色,冲泡后香含兰花叶浓而醇、汤色深橙耐冲泡、茶汤味极浓醇且厚重,汤水顺滑又兼具有陈年茶之味。
天心岩茶村位于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村子虽小名气却很大,它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也引起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他们在畅游碧水山之余,品评武夷岩茶,了解岩茶制作历史、生长环境和精湛独特的制作工艺,同时纷纷赞扬武夷岩茶在世界茶史的重要地位,勉励当地茶人能更好地弘扬茶文化,以茶为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做更大贡献。
历史悠久的天心村,岩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村民们告诉记者,天心村得名于天心岩。天心岩因其在武夷山所有群峰中,位置特殊,成为名僧向往之地,唐贞元年间始建天心寺。天心寺又成就了大红袍。相传明初,福建籍举子进京赶考,途经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于天心寺路旁,天心寺僧以浓茶入药为他祛暑。举子高中状元后立即回武夷山天心寺报答救命之恩,脱下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三叩九拜之后茶树的叶子由绿变红,从此“大红袍”的故事传遍四方。
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如今,离寺西面不远的九龙窠山腰里,仍生长着驰名中外的大红袍岩茶,岩壁上“大红袍”石刻,让世代以栽培制作岩茶的天心村茶人感到骄傲与自豪,数株大红袍留给天心村得天独厚的岩茶品牌象征。
天心村的岩茶早在南北朝时就以“晚甘侯”而名扬天下。村里代代相传的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独特的地理、悠久的历史,加上天心村人近年相传的岩茶制作工艺,使天心岩茶独具岩骨花香,岩韵宜人,胜似兰香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恬,为茶中珍品。
历史上的天心村人,不仅产茶、制茶、品茶,其斗茶的风气也由来已久。北宋大儒范仲淹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开头便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写的就是天心村斗茶的景象。诗中写道“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廖廖数语便把天心村茶人当年斗茶、赛茶的热闹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早在唐朝武夷民间斗茶之风已初具规模,北宋时,丁谓、蔡蘘二人在担任福建转运时期间将武夷茶入贡,官府为僭选上品便在民间将好茶比斗。苏轼所作“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茶充官茶。”就是当时的历史的真实记录。
斗茶之风在天心村盛行数千年传承至今,这也成为武夷岩茶质量评比的重要平台。每年天心村都要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斗茶赛,斗茶赛从8月18日开始拉开帷幕、为期四天,众多嘉宾、茶人、专家、游客在此地交流茶道,品评武夷岩茶。近年来,这一民间斗茶习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茶文化爱好者的关注,成了标准化的赛事、技术交流的平台和品牌推广的渠道。民间斗茶的浓厚氛围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友和游客齐聚天心村,大家在斗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制茶技艺,与世代做茶的茶农交流学习品茶心得,共同体验武夷山悠久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从而更加夯实武夷岩茶第一村的基础。
走进今天的天心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村民楼房和茶叶商店矗立于武夷大道旁,展示出新兴小区朝气蓬勃的景象。村委领导告诉记者,坐落于武夷山市景区核心部位的天心村拥有山地面积54600亩,其中有茶园约1万亩,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靠岩茶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业。
作为武夷山风景区的“土著”,天心村民为双遗产地的成功申报作出了许多贡献。随着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双遗产地的成功申报,天心村虽拥有景区2/3以上的山地面积,且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茶园面积却不能扩大丝毫,只能在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上做文章。
村委领导表示,天心村每年举办两期“发展有机茶,建立无公害茶园”培训班,普及应用低毒、无残留、高效农药,特别是有机化肥、生物农药,营造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出好茶。近几年还成立茶叶研究所,目前为止已成立慧苑、岩发、植茗三所,以后还将鼓励更多茶农大户响应。村里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派技术人员指导村民改善茶叶包装,开展各种茶事活动。现在村里每年将举办一次茶王赛或是斗茶赛,给茶农提供交流的平台,联络友谊,互相促进提高传统做茶技术。同时村里还配合武夷山市在外的营销活动,充分展示天心岩茶优势,同时结识更多的茶商、茶人,提升武夷茶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价位,提高经济效益,真正让广大茶农、茶人受益。”
多年来,天心村充分发挥岩茶资源和景区中心地带的两大优势,加快推进岩茶与旅游服务的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农村产业化的新格局,并取得显著成效。在耕地面积的限制下,当地茶农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这些淳朴的茶农在辛勤耕耘时候续写岩茶历史新篇。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完成了“大红袍”公共品牌的商品化,同时实现大红袍“第二次驯化”,当地著名的6株大红袍母树通过无性繁殖,“北斗1号”“北斗2号”“奇丹”“大红袍”4个品系获得推广种植。
据村委领导介绍,近年来天心村的岩茶产业、旅游服务业取得较快的发展。在培育岩茶支柱产业上,村里已形成“企业+农户”的新格局,全村已有320户农民从事茶叶生产,每户茶农年产值一般都在3万元以上,都购买了茶叶加工设备。目前,全村有茶叶精制厂10家,茶农粗制后的茶叶都由精制厂收购和销售,对稳定茶叶的生产,提高茶叶质量,保证农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依托“世遗”地的核心区位优势,天心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座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岩茶古村,正以社会主义富美乡村的崭新风貌矗立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