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再高飞:武夷岩茶产业未来出路探寻

2013-09-22 09:24本刊编辑部
福建质量管理 2013年8期
关键词:大红袍岩茶武夷

(本刊编辑部)

质量保障“山水茶” 品质天成

武夷岩茶之所以被热捧与岩茶独具的优异品质密不可分。奇山异水、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是武夷岩茶内涵所在和发展依托。在国家批准确认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岩韵”的形成,与武夷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包含地形、温度、雨量、湿度、日照、土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武夷岩茶精湛的制作工艺也是决定岩茶品质的决定性因素,武夷岩茶有属于自己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之,武夷岩茶是积天地之精华、聚茶农之智慧、传先民之遗产、承工艺之精髓,使其品质秀骨天成、神韵奇特,因此深深吸引着广大消费者。

为了保障武夷岩茶的品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加强源头监控,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建立了20多个茶叶病虫害测报点,并及时发布“茶叶病虫害情报”;在每年的茶叶施肥、施药之前,都组织工商、茶叶、农业、技术监督、供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大检查,遏止禁用农药在茶区的销售和使用。为鼓励茶企业创建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园基地,武夷山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对有机茶获得省级以上认证机构认证、茶园面积不低于300亩的茶企业,政府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奖励;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认证的企业,政府给予5000元的奖励。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激发茶企业开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申报认证的积极性。资料显示,武夷山市11.5万亩茶园均是无公害生态茶园,已创建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近2万亩。

同时,武夷山市还设立茶叶质量检验所,配置先进的检验设备,制定规范的检验制度;出台文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并建立原材料可追溯台账;设立茶企质量档案,茶叶投放市场前必须报检,合格后方可出厂。在茶叶市场监管上,武夷山市按国家标准实施监督检查,经常性地开展岩茶市场整顿工作,在度假区,还设立了茶叶产品质量检验鉴定工作站,为游客提供鉴别服务。这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武夷岩茶质量。

政府引导 加大力度“走出去”

武夷岩茶品质好是公认的,但茶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推动岩茶走出去,上到当地政府下至企业茶农一直都铆足了劲。2005年,南平市政府确立了以武夷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岩茶品牌共同发展的思路,走上产业化之路。武夷山市政府不断前往北京、山东、广州等省以及福州、厦门等市推广武夷岩茶,引导岩茶消费。2006年,大红袍作为国宾馆用茶进驻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有力地推动了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武夷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宣传经费用于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的茶旅营销活动,在全国初步构建了营销网络。先后在北京、上海、济南、广州、厦门、福州等城市成立了茶叶同业工会分会,并在北京、广东、太原、福州等地成立了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同时,武夷山茶人也不断自建基地,保证原料供应,提高完善岩茶生产工艺,并在全国范围内营销岩茶产品。据统计,武夷岩茶全国销售点已由2005年的400余家发展到2012年的 5000余家。

但是,岩茶走出去的问题依然存在。武夷山政府一直在为企业能走出去而努力搭台,但相比安溪铁观音等其他茶类,投入的力度似乎还不够大。武夷岩茶目前的常规销售模式以实体店的内销为渠道,单店的成本压力较大,局限性也较大。大部分的武夷岩茶还是以批发形式销售给经销商,价格并不高。记者在岩茶村调查了解到,当地茶农还是以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坐等客户上门收购。

武夷岩茶知名度虽高,所占市场份额依旧不大,北方市场还有很大一块的空白有待开发。未来,武夷岩茶在巩固好本地市场、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前提下,还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去创新工艺,加强北方市场的推广,扩大岩茶在北方地区的销售份额。

创新营销 规模企业树典范

现在,武夷岩茶的市场份额在逐年递增,加强品质和品牌提升依然是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关键。武夷山的茶企众多,许多还都有着百年的历史传承,但茶产业的发展在武夷山存在着长期无法解决的“散、小、乱”的现象。多数有山场茶园的农户也都是采取自种自采、自行加工自行销售的最传统的经营模式。许多企业想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却缺乏对一个产业从高度上的长远眼光,没有系统的营销理念与团队,这些都是困扰武夷岩茶做大做强的问题所在。

如今“武夷岩茶”的知名度广为提升,迎来了黄金时代。但武夷山本地龙头企业较少,造成市场份额琐碎,利润微薄等局面。当地大大小小的茶商茶企,形成了品牌林立、单打独斗抢市场的尴尬,也会直接导致品牌弱化。不走品牌化道路,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响亮的品牌,拥有“非遗”工艺的当地茶民就摆脱不了“茶农”的身份。要改变“声名远播却养在深闺”的现状,需要更多龙头企业的带动,实施品牌组团战略,提高品牌效益。

当地的许多茶企已经意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他们在产品开发、基地建设、市场推广、品牌建设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打破了武夷岩茶传统的经营理念,对近年岩茶的发展起到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也为岩茶企业树立起了高标准的示范作用。例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作为管理和经营大红袍的国家级龙头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把控产品质量,同时调整发展方向,从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以及整合营销资源的开拓创新,实现了不断扩大的规模效应,带动了行业发展,值得广大茶企借鉴。

茶旅结合 华丽转身显魅力

如今,在武夷山旅游增加了看茶园、欣赏茶园风光的内容。在三坑两涧,总是能遇到许多游客。绝佳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极品武夷茶,而武夷茶生长的地方也因武夷茶的盛名而成为国内外游客游览观光的极好去处。在三姑国家旅游度假区,茶店、茶楼林立,山水不能带走,但可以带上一些武夷茶。武夷岩茶让旅游更加有滋有味,同时在旅游推介中成为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

虽然旅游产业是武夷山的支柱产业,茶产业是武夷山的特色产业,但无论是外地的岩茶经销商还是当地茶企业,对武夷山茶与旅游的结合现状并不是太满意。在目前的旅游项目中,除了对“大红袍”6棵母树的参观,游客与茶的接触实在很少。高级评茶师陈学军曾向记者介绍,“大红袍”其实有四种含义:一指母树大红袍;二指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的奇丹、北斗,即称纯种大红袍;三指目前市场上由武夷菜茶群体拼配的商品大红袍;四是北方市场将武夷岩茶统称为大红袍。然而真正了解岩茶知识的游客并不多,武夷山要让旅游资源发挥更多作用,应该做好茶旅文章,打好茶品牌,使二者相互支撑、相互提升。

为此,武夷山茶人也开始行动起来。在调研中,武夷市钦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泽钦告诉记者,他准备做茶叶加工体验馆的想法,在建项目包括岩茶加工工艺在内的岩茶文化展示,项目建成后可以请游客参观岩茶加工工艺的一部分,满足游客的现场体验,然后由茶厂在游客游览武夷山时做后续加工,这样消费者可以带走自己加工的岩茶,对岩茶印象和理解必将更加深刻。同时,他也指出这一项目建设是投入较大的工程,需做长远打算,目前也只能尽自己所能,走一步做一步。许多当地茶企业主也都意识到,茶旅和品牌打造相结合是长期推广岩茶的需要。

文化先行 助推产业发展

武夷山人有着随着而安的平和性格,武夷山茶商更是富有文化涵养的商人。在武夷山人的茶庄里喝茶,总能听到主人娓娓道来的武夷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岩茶渊源的历史。武夷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这决定了发展岩茶产业必须文化先行。

翻开武夷岩茶大事记可以发现,与品牌发展相伴的还有武夷山人对岩茶文化的宣传:2000年举办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节;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2003年武夷山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茶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举办首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举行了两岸茶续缘等系列活动;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利用海峡两岸茶博会长期在武夷山办举的有利机会,充分展示武夷茶文化魅力……

卖茶其实就是卖文化,离开了文化,茶叶与普通树叶无异,通过文化的引领可以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福建文化产业在更完善的政策环境中快步前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最近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安溪、武夷山为中心的茶文化产业基地”。武夷山拥有“双世遗”这一无与伦比的对外宣传窗口与平台,拥有独特优越的自然种植和生长环境,“大红袍”又有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元素,如果在政府主导下整合各类市场资源,“大红袍”产业就会更快更有序地走上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健康之路。

蝶变,是破晓后绽放的绚烂辉光;蝶变,是夺魁后花艳满园的荣耀。武夷岩茶,期待蝶变后的重生,再次绽放惊诧世界的耀眼光芒,伴着海西建设的激昂旋律振翅腾飞。

猜你喜欢
大红袍岩茶武夷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武夷天下秀》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武夷学院
大红袍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大红袍花椒化学成分的研究
武夷岩茶书写传奇
韩城大红袍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