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锋
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梗 死灶内出现继发性脑出血[1-2],可成分散状出血点,也可融合成大片出血,甚至形成血肿,常有梗死区部位血管再通、血管重建而引起[3-4],国外资料报道出血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15%~43%。常用的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药物有依达拉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本文选取科室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之间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对照组,传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传统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传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以下是详细资料。
1.1 一般资料 传统组:60例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53~76岁,平均(66.45±5.47)岁,发病时间2~19 h,平均(10.82±3.67)h;患者无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肝肾功能不全。对照组:60例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52~75岁,平均(64.37±6.12)岁,发病时间3~20 h,平均(10.27±4.11)h;患者无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肝肾功能不全。传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合并病史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0例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由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5]。所有患者均经CT或者MRI辅助检查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
1.3 治疗方法 传统组:首先实施常规治疗,采用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具体实施托拉塞米、甘露醇等药物;对患者血糖以及血压进行对症控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复方丹参针20 ml于250 ml 0.9%氯化钠液中实施静脉滴注,1次/d,维持2周时间。对照组:实施传统组的常规治疗以及复方丹参针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每次30 mg依达拉奉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液中静脉滴注,2次/d,维持2周时间。
1.4 评价标准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标准参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CSS)”[6]。(2)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参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7]。治愈:患者病残程度0级且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患者病残程度1~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患者仅在功能缺损评分上减少18%~45%;无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及以下;其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对比 由表1所示,传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之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传统组和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对比(±s)分
表1 传统组和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对比(±s)分
组别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传统组(n=60) 29.56±4.71 15.38±5.39对照组(n=60) 28.89±3.92 9.78±4.69 P值 >0.05 <0.05
2.2 传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结果对比 由表2所示,对照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传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结果对比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原发病因是脑梗死,梗死的动脉血管再通后又合并出血[8]。高血压以及高血糖是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高危因素[9-10],其主要分为非栓塞性以及栓塞性类型,栓塞性类型的脑血管病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要积极采取防治工作。
复方丹参针主要成分是丹参、降香,其不但可以活血化瘀,还可抑制缺血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从而清除自由基,对梗死后再灌注所造成继发损害和脑水肿的防治有积极效果[3]。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有效减少缺血半暗带面积,此外能够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起到积极的抗缺血作用。由本文研究结果看来,在复方丹参注射液基础上联合使用依达拉奉可以更有效的治疗出血性脑梗死,且不良并发症少,安全性有保证,值得推广使用。
[1] 赖春凤,李涛,侯琳.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143-144.
[2] 刘旭,万登济,匡涛.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2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1):139-140.
[3] 华卡.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药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4):302-303.
[4] 关冬梅.步长丹红注射液与复方丹参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5(14):194.
[5]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42(29):379-380.
[6] 袁峰.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5):378-379.
[7] 刘旭,匡涛,雷琳.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16):12-13.
[8] 唐世发.出血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7,6(28):511.
[9] Horning C R,Bauer T,Simon C,et al.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cardioembolic cerebral infarction[J].Stroke,1993,24(3):465.
[10] Temes R E,Tessitore E,Schmidt J M,et al.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from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critical care,2010,13(3):35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