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曹淑祯,崔立云,张霄霄,杨毅梅
(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实验动物被誉为“活的试剂”〔1〕,常用于医学、药学、生物学、兽医学等的研究。动物感染寄生虫后,除了被夺去营养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外,还会产生机械损害、毒性损害等,使动物机体的生理、生化及免疫学指标发生变化,再用于精密的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时,有可能干扰实验的正常结果,也可能降低实验的可重复性、准确性及可信度。有些鼠类寄生虫还可传染给人〔2〕。这就要求我们对实验动物质量进行控制,而质控的重点就是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进行控制〔1〕。
为初步了解某校实验大鼠寄生虫感染情况,我们对部分开放系统饲养的大白鼠做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材料 SD大白鼠,自制颗粒饲料开放饲养于有不锈钢丝网盖的塑料盒中,垫料为清洁刨木屑,每天定量添加饲料和清洁饮水,每周更换塑料盒、垫料。
1.2 方法 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标准〔3〕中“对于100~500只生产繁殖单元大鼠,取样数量不能少于10只”要求进行取样。本次共随机抽取大白鼠69只,其中2月龄大白鼠33只,雄性14只,雌性19只,离乳大白鼠(1月龄)36只,雄性19只,雌性17只。每只大鼠用小动物专用秤称重(二月龄大白鼠体重48~138 g,平均90.8 g;初离乳大白鼠28~51 g,平均40.9 g)。提起大鼠尾部,收集新鲜粪便1~3颗,分别装入一次性带盖塑料管中,用记号笔在管壁记录性别、体重等。带回实验室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4〕检查,每份粪便涂两张涂片,当日检完。
2.1 大白鼠蛲虫感染状况 69只大白鼠,检出蛲虫鼠17只,阳性率25%。其中雄性31只,阳性10只,阳性率32%;雌性36只,7只检出幼虫,阳性率19%。雄性和雌性大白鼠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雌雄大白鼠鼠蛲虫粪检情况
2月龄大白鼠33只,8只检出幼虫或成虫,阳性率24%。1月龄大白鼠36只,9只检出幼虫,阳性率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月龄大白鼠鼠蛲虫粪检情况
2.2 虫种鉴定 测量虫卵20个,见图1,平均大小82.6 μm×31.9 μm,与国家标准〔4〕中鼠管状线虫(Syphacia.muris)75 μm×29 μm类似。成虫长约1.4 mm,宽约126 μm,颈翼膜清晰,食道球呈圆形,阴门位置靠近身体前端,尾部尖细,据文献描述〔5-6〕,初步判定本次检到的虫体为鼠管状线虫。另外我们还在部分鼠粪内观察到了雌性成虫排卵的整个过程,见图2,尽管已有文献做过描述〔7〕,但不如图片直观。图2中可以清晰看到雌虫阴门突出,镜下虫卵随子宫收缩不断冲击阴门并排出。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整个涂片,虫体有1-6条不等。
图1 鼠管状线虫虫卵(40×10)
图2 排卵中的雌性成虫(10×10)
科研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大白鼠、小白鼠、地鼠等,根据不同目的,选用适宜的动物。此次调查大白鼠蛲虫感染率较文献报道〔8〕低,可能与每周更换垫料和笼具并严格消毒以及本次调查虫种单一有关。鼠蛲虫分隶2属(无刺属Aspiculuris及管状属Syphacia)4种(四翼无刺线虫A.tetraptera、隐藏管状线虫S.Obvelata、鼠管状线虫S.muris及地鼠管状线虫S.mesocriceti)。
Syphacia muris宿主为实验用大鼠,生长于结肠与盲肠肠道黏膜,一般并不引起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引起下痢、生长迟缓、皮毛粗刚,肠阻塞、肠套叠,使动物品质低落且不适于营养学、免疫学、血液学研究。生活史为直接型,虫卵直接或间接被动物食入而造成感染,进入鼠体后以其头部附着于肠粘膜上。10~11 d后,发育成熟的雌虫与雄虫交配后爬到肛周皮肤产卵,故在肛周用透明胶纸法能查到虫卵。虫卵可在空气中漂浮,并可在动物房条件下存活数周。蛲虫的虫荷数与动物的年龄、性别和免疫状态有关。对鼠蛲虫感染的控制,以预防为主,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严格消毒,保证饲料与垫料的清洁,增加换笼的频度都可以有效的控制蛲虫症的感染。85℃干烤20 min以上或70%酒精全面喷洒才可完全杀灭虫卵。一般不主张对实验动物用药治疗。彻底净化时,可用肠虫清,治疗量为10 mg/只,加250 mL水,3 d用完,2周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9〕。
国家标准规定〔3〕在实验鼠的等级分类中取消普通级,而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清洁级鼠中必须排除体外寄生虫、弓形虫和全部蠕虫感染,但文献回顾发现清洁级、SPF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虫感染〔10-12〕。因为安全防护不到位,已有实验动物致人感染的报道〔13-15〕。医药院校学生进行动物实验时,应充分认识到动物安全的重要性。此外,部分文献用SPF级鼠建立寄生虫感染动物模型等实验时〔16-17〕未见有关对实验用鼠进行体检的描述。笔者认为,实验动物的质量不仅要靠动物房工作人员控制,也需要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而且实验前对动物进行体检了解其健康状态对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严谨性、可重复性还是十分有帮助的。
〔1〕李学勇,李根平,贺争鸣,等.2006—2008年北京地区常用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结果分析〔J〕.实验动物科学,2009,26(5):35-38.
〔2〕Tanideh N,Sadjjadi SM,Mohammadazadeh T,et al.Helminthic Infectio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in Animal House of Shiraz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the Potential Risks of Zoonotic Infections for Researchers〔J〕.IRCMJ,2010,12(2):151-157.
〔3〕GB14922.1-200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方法〔S〕.
〔4〕GB/T18448.1~18448.10-200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S〕.
〔5〕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Infectious Diseases of Mice and Rats〔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mies Press,1991:156-158.
〔6〕Stahl W.Studies on the life cycle of syphacia muris,the rat pinworm〔J〕.The Keio Journal of Medicine,1963,12:55-60.
〔7〕邱华峰,吴食.鼠管状线虫虫卵孵化过程观察〔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0,3(4):301.
〔8〕刘伟铭,洪花,刘兆铭.啮齿类实验动物蛲虫活虫体的简易收集法〔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6(2):141.
〔9〕陈国怀,宁磊,景志忠,等.兰州地区实验动物寄生虫携带情况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97,27(12):26-27.
〔10〕林开铅,李莉莎,程由注,等.福建省2007—2008年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寄生虫检测结果分析〔J〕.福建畜牧兽医,2008,30(5):3-4.
〔11〕吴玉娥,张钰,赵维波,等.广东省2007-2008年实验动物寄生虫检测结果分析〔A〕.第九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159-162.
〔12〕王艳蓉,刘先菊,黄澜,等.隐匿管状线虫的镜下形态学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6):499-502.
〔13〕中国新闻网.东北农大28名师生因实验染传布氏杆菌病〔J〕.中国动物保健,2011(10):90.
〔14〕尹萍,李志军.实验室人员因动物实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九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7):428-429.
〔15〕鲁连城.实验动物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7(5):75.
〔16〕刘和香,张仪,吕山,等.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的实验室构建与观察〔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11):836-839.
〔17〕任一鑫,秦元华,戴晓冬,等.不同方法建立卡氏肺孢子虫大、小鼠动物模型的比较〔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7(5):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