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现伟
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现象会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术后淋巴结标本的全面检查不仅会对患者预后情况、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肿瘤分期情况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能够直接反应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但是,现阶段临床上通常使用触摸联合肉眼观察的方式进行淋巴结检查,其准确性较差,且无法准确反映患者的实际病理分期情况。本次临床研究对直肠癌标本获取的淋巴结数对病理分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直肠癌患者为观察对象,男45例,女3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5~75岁之间,平均(55.4±14.5)岁,患者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3.3±1.2)kg/m2,全部患者均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治疗。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所有试剂为广州化学试剂厂生产的40%甲醛溶液、无水乙酸、无水乙醇和无水乙醚。全部患者均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治疗,有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且术者需具备高级职称,以及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专业的外科医师进行淋巴结获取操作,且操作者应具有4年以上的胃肠外科临床工作经验。
对照组患者淋巴结获取方法为:对直肠癌标本进行常规处理,将肠管切开,使用大头针将其固定后,使用10%的甲醛溶液过夜浸泡后,获取淋巴结,并对其进行大致描述。实验组患者淋巴结获取方法为:首先连续24 h在中性福尔马林中浸泡淋巴结标本,后连续24 h在90%的乙醇溶液中进行浸泡,最后连续24 h在50%的乙醚中浸泡。预处理完成后,溶解淋巴结脂肪的变性部分,将标本取出后,对淋巴结数量进行准确记录,并实施淋巴结标本的病理检查,对淋巴结的数量进行准确记录。
病理分期标准为:通过HE染色、切片和石蜡包埋对直肠癌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肿瘤的浸润深度对患者的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判断。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淋巴结数目 对照组40例直肠癌患者,共检测出562枚淋巴结,平均每位患者检出淋巴结14.4枚,患者淋巴结直径在3.3~12.1 mm之间,平均(7.4±3.2)mm。实验组40例直肠癌患者,共检测出1303枚淋巴结,平均每位患者检出淋巴结36.2枚,患者淋巴结直径在0.7~12.6 mm之间,平均(3.7±11.2)mm。两组患者淋巴结数目与淋巴结大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淋巴结转移和大小 对照组患者共发生58枚淋巴结转移,平均每位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为1.5枚,其中,20例患者未见淋巴结转移症状,1例患者最多发生5枚淋巴结转移;实验组患者共发生115枚淋巴结转移,平均每位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为3.2枚,其中,9例患者未见淋巴结转移症状,1例患者最多发生7枚淋巴结转移。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和大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3 病理分期 两组患者病理分期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而实验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1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大小对比分析[枚]
表2 两组患者病理分期和转移情况分析
现阶段,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分期是以常规淋巴结检测为基础实现的,而用手触摸联合肉眼观察是现阶段淋巴结获取的常用方式,但这一检查方法的精确性和可信性却较差。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来看,与常规的淋巴结获取方法相比,患者的淋巴结获取数量更多、更加彻底,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更高,能够有效避免淋巴结遗漏的发生[1]。
综上所述,直肠癌患者通过脂肪清除技术来获取淋巴结标本,有助于患者临床病理分期结果的判断,然而,脂肪清除技术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且对于检查人员和防护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从而达到保护操作人员安全的目标,因而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就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来说,脂肪清除技术常被视为常规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获取方法的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淋巴结遗漏问题[3]。
[1] 梁景林.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淋巴结获取数目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29):10.
[2] 王保华.新辅助治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淋巴结获取数目的影响.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5(4):11.
[3] 刘海义.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5,14(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