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沛 陈慧芳
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因此会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而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给予糖尿病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5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1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8~75岁,平均52.62±10.47岁;病程1~15年,平均6.84±1.52年;其中13例患者为Ⅰ型糖尿病,42例患者为Ⅱ型糖尿病;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1例,初中文化17例,中专和高中文化19例,大专及以上文化8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7例,合并冠心病19例,合并慢性肾病9例,合并感染8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74岁,平均51.38±11.54岁;病程1~16年,平均6.96±1.77年;其中14例患者为Ⅰ型糖尿病,41例患者为Ⅱ型糖尿病;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0例,初中文化19例,中专和高中文化17例,大专及以上文化9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6例,合并冠心病18例,合并慢性肾病8例,合并感染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教育程度、病程、合并症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心脑血管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包括:①建立良好的护患者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可以更加有效的达到护理干预的作用,护理人员需要主动的多和患者进行沟通,注意沟通时的语言技巧,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因素;②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减轻患者由于对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成功率;③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及时的宣泄出自身的负面情绪。心理疏导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采取活动转移法、语言暗示法、倾诉法等。
1.4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后,使用自我评价问卷调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负面心理状态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过高的疗效期待、恐惧心理、怀疑否定和拒绝心理、依赖和退化心理、愤怒心理以及内疚和混乱心理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例,%)
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慢性终身性代谢疾病,由于患者病情的发展,以及病发症的发生,最终会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的延缓以及防止病情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心理,主要的表现有抑郁、焦虑以及睡眠障碍等,患者对现实不愿接受,否认以及拒绝的心理可以导致患者发生失望和悲观的情绪。糖尿病患者除了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外,还需要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治疗效果。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断进展,并且可以发生不同情况的负面心理,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评价,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3]。而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不断的提高护理和沟通艺术,以满足现代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过高的疗效期待、恐惧心理、怀疑否定和拒绝心理、依赖和退化心理、愤怒心理以及内疚和混乱心理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1] 章勇.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研究.实用糖尿病杂志,2009,05(01):17-18.
[2] 范林.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9):19-20.
[3] 肖冬梅.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1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