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 高华 王策
轮状病毒性肠炎在小儿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小儿腹泻疾病之一,发病高峰季节为秋季,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呕吐和腹泻等,严重者可导致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的发生[1],为了观察喜炎平联合维生素C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笔者总结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40例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09年01月至2012年12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40例资料,其中包括男21例,女19例,年龄范围为7~25月,所有患儿入院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泻和呕吐等临床表现,统计资料入选标准:临床上大便的PCR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大便性状黄色稀水样,无异味,患儿大便的常规检查结果表明无脓细胞及白细胞。40例资料按照用药方法不同进行分组:使用喜炎平联合维生素C进行治疗的20例为治疗组,单纯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的20例为观察组,统计学t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不同的用药治疗后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40例患儿治疗前均根据身体脱水程度进行饮食调整治疗:均口服使用思密达(剂量为12个月以下患儿每次半袋,每日三次口服,而12个月以上患儿2袋/d,分三次口服),治疗组患儿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来源为江西青峰药业,根据患儿体重每天静滴剂量为0.2 ml/kg)和维生素C注射液(根据患儿体重每天静滴剂量为130 mg/kg),而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前饮食调理基础上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剂量为根据患儿体重每天10 mg/kg,静脉注射给药)。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记录患儿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另统计心肌谱酶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按照统计指标统计所得数据经过平均值计算后,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方法(双边检验)检验两组数据结果的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为(1.5±0.4)d,平均止泻时间为(3.4±1.2)d,统计数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比较结果如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结果比较表
另外,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心肌谱酶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接近正常水平。
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有5例不良反应现象:4例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另有1例患儿有食欲减退现象,相关文献[2]表明:利巴韦林治疗婴幼儿的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而且该药物还可能不同程度具有消化道和骨髓抑制的副作用。而治疗组患儿选用的喜炎平,该药物为纯天然中药制剂(主要成份为水溶性良好的穿心莲内酯物质),该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和杀菌的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轮状病毒性肠炎常常合并心肌炎的原因可能与脱水、病毒侵害心肌细胞以及免疫有关,而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维生素C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显著性增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能够缓解组织细胞的炎性反应,从而达到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功能的目的。另外,对于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补液和饮食调理的治疗原则[3],另结合肠黏膜保护类药物和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调节类药物的使用,收到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最后,本组研究40例资料也表明了:喜炎平联合维生素C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具有优秀的临床疗效。
[1] 王玲平,肖亚,王秋林,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西部医学,2010,22(1):80-81.
[2] 吴海燕.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143例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67.
[3] 朱洪云.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4:109,44.